你确定你不是在找刺激吗?

            某日,碰到这样一道题:


你确定你不是在找刺激吗?_第1张图片
买与卖

        不管用什么样的思路去算,去思考,答案都是15。之所以要这么说是因为经济学的思考会有点区别,但结果是一样的,所以用一般的方法就行。


        结果出来了,但故事到这里并没有完。我们是否想过,它究竟要表达一些什么?    

        题目是问他“”赚“”了多少对不对?问题是他真的赚了吗?从日常的商品交易来说,是赚了;但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似乎并非如此。

        我们做一个假设,同样的情境下,在一开始这个人20元买入这只鸡后,他有两个选择:

        A:像题目里说的那样操作,最终赚15元(利润为15元)

        B:简单一些,等到可以卖40我再出手,赚20元(利润为20元)

        不论是A方案,还是B方案,利润都是正的对不对?翻译成经济学的语言,20元的资本在A和B两种方案下分别得到15元和20元的效益。那么,问题来了,假如A和B方案同时放在你面前,你选哪一个?肯定选B对不对?为什么,因为B的得益是是A的机会成本。


        所以这个题目给我们的第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思考是机会成本和租值。机会成本前面已经解释过了,那什么叫租值?

租值=收入-机会成本

        根据公式,A和B方案的租值分别为:


租值的计算

        各位,看到了吗?虽然A方案(也就是题目里的操作)的利润是正的,但租值却是负的。


        有人会问,你这么看不是更麻烦了吗?又搞个“租值”出来显摆,反而弄得更加复杂。我承认,要真正理解租值其实有点难度,况且传统的经济学教材里并没有出现这个概念(所以各位不用怀疑自己是不是看书的时候看漏了),但绝非没有必要。

        这就要讲到第二个问题:“理性人”与“非理性人”的思考模式。

        “非理性人”的思考模式是,这门生意我可以赚15元,所以我会像A方案这么操作。

        “理性人”的思考模式是,在两个方案里,选B的租值是正的,选A的租值是负的,所以我会选B方案。

        回到我的问题:假如两个方案放在你面前,你选哪一个?这个问题衡量的标准可以有两个,一个是利润,一个是租值。显然,用租值去衡量更加契合“最佳选择”的思考。或者说,假如没有引入租值,机会成本这个概念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第三个思考,孰优孰劣?

        这是一个好的问题,但我很遗憾地告诉你,这不应该算是一个问题。因为很明显:世界上既有“非理性人”,也有“理性人”,这是客观事实。从来没有一个标准说“理性人”要比“非理性人”好。就好比这个世界上有男人和女人,你问我哪个好?我还要会问一句:何为好?何为坏?

        我们对于经济学的一个很大的误解是它可以当裁判,但其实就这点来说,它和物理是很像的。举个例子,如果你问为什么苹果会砸在牛顿的头上,物理学会解释说因为有地心引力。如果你问地心引力好不好,这个物理学没办法回答你。同样,经济学对于“应不应该这样”不感兴趣(除非有标准可以衡量),但对于“为什么这样”很感兴趣。

        可能炒股的人对于A和B方案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它们正好对应两个金融天才的投资哲学:索罗斯和巴菲特。相对而言,索罗斯的操作会比较高调,而且也相对频繁;而巴菲特更好相反,倾向于长期持有,不会过于频繁地操作。更有意思的是在感情生活上,前者经历丰富,后者非常专一。有人说这也是为什么巴菲特的资产总值比索罗斯要高一些的原因。本人并不炒股,所以无法证实这个结论,如果有误,欢迎提供资料一起交流。


        有人喜欢“乘风破浪”,有人喜欢“稳坐钓鱼船”,全由你。所以,我更倾向于相信题目里的操作就是传说中的“找刺激”吧,就好像《唐伯虎点秋香》的那句台词一样:

        人生的大起大落实在太快······(后面少儿不宜,怕过不了审核,请自行脑补)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确定你不是在找刺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