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本书,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看这本书的原因是,好奇这个最聪明的脑袋里到底放了什么东西,他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能对自己有哪些启发。
01 爱因斯坦是谁
他好像很出名,好像在以前的教科书上学到过,但考完试后也就被人抛在脑后。今天再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在序言中,提到在整个人类科学史上,只有牛顿可以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但爱因斯坦的存在更为传奇和伟大。
他们二人的区别在于:牛顿的研究工作,是建立在之前伽利略,开普勒,还有更早的数学家和哲学家们的成果之上的,因为当时有很多人都在寻求万有引力的定律,这是个热门课题。而对于爱因斯坦来说,他所处的时代,几乎没有任何人在研究广义相对论,如果说牛顿是抓住了时代的机遇,那么爱因斯坦就是靠一己之力创造了机遇,经过七八年孤独的奋斗,建立起一个难以想象的美妙体系。
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还只是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利用每天下班的时间进行自己钟爱的研究。就是这一年,他提出了我们现在称之为狭义相对论的理论,它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的传统看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爱因斯坦并没有止步,两年之内,他就发现了这一理论的缺陷,并又通过8年的努力,用生动的思想实验支持强大的物理直觉,在1915年提出了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被认为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最伟大的成果。爱因斯坦的朋友,物理学家马克思.波恩曾说:广义相对论“把哲学的深奥,物理学的直观和数学的技艺惊叹地结合在一起”。同时,爱因斯坦也是量子物理学的奠基者,他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被授予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我们今天仍然在许多方面受惠于爱因斯坦,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如果不考虑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三种效应,GPS就完全无法使用。
那这样一个传奇人物除了在科学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以外,他对于科学以外的事情又抱有什么看法呢?
02 爱因斯坦给我隔空喊话:咱俩想的一样
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信仰宗教的人,他对于科学和宗教的看法是:“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没有科学史盲目的”。他从不祷告,也不做礼拜,但生活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个不可能有理性基础的信念:一定存在等待被发现的自然规律。这就是斯宾诺莎的上帝观,他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他毕生追求的,就是去发现这些规律。
提到斯宾诺莎,我就倍感温暖。因为在去年读过《哲学的故事》这本书之后,最喜欢的哲学家就是靠磨眼镜片度过一生的斯宾诺莎,原因是他提出的哲学观点和我在高二时在日记本上写下的哲学思考非常相似。那是高二的暑假,一个人在房间里思考人生,花了整整一下午的时间,从正午写到日落,中间没有任何打扰,我沉醉于自己纯碎形而上学的思考之中。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个最高的规律在统治着所有事物,每个领域的最顶层一定有一个抽象的规律控制着一切事物的发展,有些已经被人类认识到了,有些还没有被人类认识到,但它们都实实在在的存在。顺应规律的发展,就会有好的结果,反之亦然。
当时写了有整整5页的思考,然后整个人就像走火入魔一样,像是发现了新大陆,迫不及待的拿起电话给朋友分享,但他们都意见统一的认为我可能是病了。但自己依然异常兴奋,激动了整整三天。后来开学后在历史书上学到一个哲学门派主张的哲学观点“逻各斯”,和我在日记本上的思考是一模一样的。当时自己开玩笑说,真后悔自己晚出生了几千年,要不然这个哲学观点的提出者就是自己了。然后在去年读到斯宾诺莎的哲学观点时,发现他也是这么认为的,并不存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上帝,但一定存在一个最高的抽象的规律的统治,它维持着世间万物的秩序。
而爱因斯坦也是秉承斯宾诺莎的这套上帝观,突然间,发现我们三个人之间在这方面思想上达成了一致,这真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直到现在,我依然相信有很多事物发展的规律是自己还没有掌握的,必须不断的学习和读书来扩充自身的认知,去发现那些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做事和思考,有些走在前面的人已经发现了,而我们走在后面的人更要加倍努力去发现和实践那些规律。
03 人生意义和价值
爱因斯坦的宗教情怀:“我们可以体验到的最美好的事物是难以理解的神秘之物。这种基本情感,是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真正摇篮。谁要是不了解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谁要是不在感到惊讶,那他就如同死了一般,他的眼睛早就黯淡无光。正是这种掺杂了恐惧的神秘体验,宗教产生了。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东西是我们无法洞察到的,只能以某种最原始的形式才能把握那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情怀。”
爱因斯坦对于人存在的看法:“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以及他的存在之所以有意义,并不在于他是一个个体,而在于他是伟大人类共同体中的一份子,从出生到死亡,共同体都将主导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点再次让我打穿纸背想到去年读过的《未来简史》,赫拉利对于人生意义的探讨中提到的,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并不是完全由他自己决定的,而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国家,社会,街坊邻居决定的。也就是爱因斯坦提到的这个共同体,它主导着每个个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只不过赫拉利表达的更加具体和通俗易懂,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很大程度都是他身处的时代赋予的。
爱因斯坦的人生意义和价值驱动:“我从未将安逸和享乐视为终极目标。一直以来,对真,善,美的追求照亮了我的道路,不断给我勇气,让我欣然面对人生。如果没有志同道合的友情,如果不专注于探索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不可及的世界的世界的话,生命对我而言就毫无意义。”
04 关于教育和思考
论教育方式:“唯一有意义的教育方式就是以身作则-----如果没有别的办法,那就罚一劝百”。
爱因斯坦的教育观:“只教人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却成不了一个人格完整的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获得切身的感受。学生必须对何为美以及何为道德上的善有敏锐的辨识力,否则只是靠那点专业知识,更像一只训练有素的狗,而不是一个均衡发展的人。学生必须学会理解人们的动机,幻想以及他们所遭受的苦难,以便获取正确的态度与他的同胞及其共同体相处。”我认为不仅需要理解人们的动机,更加需要了解自己做事情的动机,一旦把动机想明白了再做事情就会顺畅很多,有一句话是“众生畏果,佛祖畏因”,也是启迪人们注重自己做事的动机和原因。
论人格和言辞:“我们能否通过道德说教达到培养能够独立行为和思考的个人这一目标?绝对不能!言辞现在是,今后仍将是空洞的声音,通往毁灭之路从来都与关于理想的浮华之辞相伴。但是人格并不是由他们所听到的和说出的,而是通过工作和行动形成的。”
论思考:“当一个人仅凭自己独自的思考,不受别人思想和经验的激发,即使是最好的情况,也是微不足道,单调无味的”。
后记:
爱因斯坦是无所不能吗?当然不是。他也有遇到痛苦和磨难的时候,但又是什么支撑他坚持下来的呢。是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的一句话:
“人虽然可以为所欲为,但却不能得偿所愿。”
每个人的行为不仅受制于外在压力,还受限于内在需求。从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起,叔本华的这句话就一直启发着爱因斯坦。每当他自己或者其他人经历种种磨难时,这句话就能给他带来慰藉,成为无穷无尽的宽容的源泉。
前段时间自己的一个朋友就处在一段难熬的阶段,苦恼于为何自己的努力总是得不到很好的回报,当时我就把这句启迪了爱因斯坦的话发了过去,希望能产生一点帮助。结果是朋友也特别喜欢这句话,并保存了下来。希望这句话也能对现在屏幕面前的你或以后你的你能有那么一丁点帮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