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大敢写这篇文章。
原因很简单:怕被骂。怕被骂无情无义、狼心狗肺,怕被骂枉为子女枉为人,怕被骂笔触极端思想孤僻。
但是,大半个晚上的辗转反侧,我还是提笔了。
今天的主题很沉重,关于孩子,关于父母,关于孩子与父母。
记得从很多年前开始,我就在思考着一个问题:
自己为何而存在。
高中的时候学习了生物,才知道我是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结合成受精卵,逐渐发育成胚胎形成的。后来念了文学,见孔融在书上写道: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这两种论述亲子关系的言论,前者是说孩子在生理上与父母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后者则是说,孩子与父母在精神上是彼此独立且自由的。
但是,作为孩子,我们并没有感受到这种独立和自由。
被赋予我们的独立的性质,只是自己在吃喝拉撒等涉及到生存层面的事情上能够不麻烦父母,解决掉求生的问题。
我们的精神仍在很大程度上被父母束缚着,该找什么样的工作,该娶什么样的女人,该过什么样的人生。
我们没有发言权,也不敢有发言权。只是因为我们是孩子,他们是大人。他们吃过的盐比我们吃过的饭还多,他们的社会经验足够丰富,丰富到可以主宰别人的人生。
过分的干涉和塑造一个孩子,本身就是一场无明目的犯罪。
这种罪行,不但不会引起大人们的自我反省。相反,它还被冠以认真负责的美名,被褒奖,被树模,成为典范。
且先不谈别的小孩,就我自己来说,从小到大便是这么一个被塑造的小孩。
听话。从不叛逆。懂事。成绩优秀。独立。
这些被长期训练起来的标签,带着父辈的期望与虚荣。多少年来被我的躯壳小心翼翼而又恭敬地维护着,不敢让它们出一丝的差错。似乎它们已经与我融为不可分割的一体。
可事实是,怎么敢叛逆,除非想被家里的棍子打得下不来床。
事实是,怎么敢成绩不优秀,除非是想被关在小黑屋里背课文抄生字。
事实是,怎么敢不独立,十岁就一个人被扔出去外面上学,不独立还指望别人来救济你?
活了二十二年,做过的唯一没有顺从的事,无非是填志愿的时候妈妈逼我去学法,爸爸劝我去从政,而我却阴差阳错的从了医。
也因为这出格,这么多年过去了都受到家里人的诟病。
每次回家听到一堆七大姑八大姨一遍又一遍的指责我当初的专业是如何的糟糕,而后再马后炮般一个劲的假装惋惜时,我都想冲上去歇斯底里地说道:
老子学什么专业关你们屁事!
然而,我并不敢,从来勇敢的只是我的灵魂而非身体。
最近上映的电影《狗十三》,剧中小女孩李玩的成长历程也是同样的悲剧。
被迫把兴趣小组改成英语小组,被迫喝不喜欢的牛奶,被家暴后由抵抗变得隐忍和顺从。
“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都这么大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
“你已经是个大姑娘了,该懂了。”
“我这是为你好。”
以上种种,我只想说,各位大人,请别在以爱的名义来对孩子们进行道德绑架了,行吗?
你们认为的“这是为你好”,只是你们觉得,并不是孩子觉得,仅此而已。
请不要再用十月怀胎的辛苦、十几年的养育来剥夺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人的权力。
电影《找到你》中有这么几句独白,我觉得剖析得十分在理和深刻。
“对我的孩子我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我觉得自己不配当一个母亲,我甚至觉得生孩子这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事情,用别人的生命来完整自己。”
“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但其实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也只是在对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而已,最该被感谢的是孩子,是他们带父母成长,让我们体验到一种毫无戒备的,甚至可以献出生命的爱,那是一种自由。”
所以,孩子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
是养儿防老?是传宗接代?还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从某一种意义来说,孩子的出世与生俱来似乎便带有一种工具性、不平等性。所谓的养育之恩,不过是大人在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负一点应当的责任罢了,其实哪有那么高尚。孩子不也是在为这种责任承担着相应的义务吗?任人雕刻和驯服,哪怕是自己不愿意的,也丝毫不敢反抗。
这才是世界上最冠冕堂皇的伪善交易,最讳莫如深的道德谎言。
再深究下去,其实罪魁祸首并不是大人,而是孕育着大人们的思想和文化。如果说大人是杀死孩子天性和自由的利刃,那么这种文化,便是幕后那个持剑的人。
然而我们却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