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围墙的村寨

      在“三寨”(阿石寨、旧寨、阿依寨),民居建筑是比较有特色的,由于居住环境限制,村民就依山就势,将坡地挖平成地基,盖房屋和场院,部分民居砌石筑墙建房。“过去基本都是就地取材建盖三架梁土木结构的草房,现在基本都是瓦房,零星有几户现代钢混结构的房屋。”,阿石寨的李海全支书和我们介绍村里民居建筑情况。这里的建房一般建盖2幢,一幢正房3间,中间为堂屋,设有火塘,两边为卧室。

没有围墙的村寨_第1张图片
阿石寨的连排建筑

        最有特色的民居是“一进五院的连排建筑”,犹如现代的联排别墅。没有大门,从第一家到第五家,家家相连,户户想通,各家的天井就是村中的道路,就是村道。大家都可以自由的来来往往。

        李支书说:“我们这里是山区,以前强盗较多,土匪强盗会时不时来村里进行抢劫,再加上我们在深山中,野兽经常出没,为了保障人畜安全和遇到特殊情况能相互帮助,村民们大多都紧紧聚居在一起,各家之间挨得很近,大家房子建在一起,相互有个照应。”

没有围墙的村寨_第2张图片
旧寨的连排建筑

      村里家家都是相通的,整个村子几乎都找不到围墙。看惯了院落高墙的我们甚是好奇。从兵荒马乱的战乱年代到现如今的和平时代,不设院墙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走完了村里每一条小道和院场,只有新建的4—5家人家有围墙。

没有围墙的村寨_第3张图片
阿石寨的单户建筑

      没有大门和围墙,这里的心扉都是敞开的么? 事实却是令我们有些小意外。

      在阿石寨,我们在寨里行走时迎面而来的村民有些内向、还有些羞涩,在我的镜头面前“掩面”,我捕捉到的镜头几乎都是背影。看到我举起相机,原本在家门口或院场悠闲的家人像触电般跳起来“奔逃”。

没有围墙的村寨_第4张图片
阿石寨白族妇女

        而到了旧寨,情况就完全不同,所经之地大家都热诚地招呼着我们,有邀我们吃饭的,有邀入堂屋坐坐的,有给我们倒水的。在村监督委员会杨主任的带领下,我们甚是开心,就像在进行一场异乡小旅游。

没有围墙的村寨_第5张图片
旧寨可爱的“小三毛”

      我们都有些闷纳。这里曾经是滇缅公路所经之地,还是320国道经过的主干线,据老营乡志记载,民国27年(公元1938年),滇缅公路修建完工通车,北边贯穿瓦窑、马转湾、猴子岩入老营境内金厂河、旧寨垭口、阿石寨等,从鬼门关出北庙。‘三寨’的主道是走老320国道,旧寨离国道1.5公里,1991年修通了村与国道线相接的公路。阿依寨1997年修通与村国道相连公路,全长2公里。

        我们沿着村道一家一家的串门,领略村寨人家的起居生活。大多数的人家都是盖两幢,上面一幢为“三开间”正房,下面一幢为“两开间”下正面。正房为土抬木三架梁走径房屋,中间一各为堂屋,设有火塘,左边一格大多作厨房。走进厨房,没有看到传统的“灶”,而是一个火塘,火塘上安放着三角架,平日做饭用锣锅、铁锅架在三脚架上,做饭时需把大半个身子伏下去,看起来还是有些累。家家头顶的梁上都挂有腊肉,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烟熏肉”。我大理老家也是如此制作,把盐、花椒等少量在鲜肉上涂抹均匀,然后挂起来,3—5天后基本就入味,除了少量的烟熏味,特殊的香味吃后难以忘怀。

没有围墙的村寨_第6张图片
旧寨正在做饭的妇女

      火塘的功能是强大的,除了日常做饭、烧水外,一年四季的腌辣菜都要靠它。旧寨的腌辣菜是最出名的,在火塘边“炖”上一夜就可以食用。“我们这里的腌辣菜是最好吃的,或许是和我们的水质有关。隔壁邻村的都喜欢吃我们的腌辣菜,也来学习我们的做法,甚至把我们的原材料如青菜、萝卜等带回去,但是做出来的味道还是不如我们旧寨的。”村监督委员会主任杨应忠自豪的说到。

没有围墙的村寨_第7张图片
旧寨火塘腌菜

        “烤茶”也是三个寨子经久不衰的习惯,茶余饭后,在火塘边一边烤火一边烤茶,把生茶放在一个陶罐里在火塘边上烤着,等茶味香气溢出时倒入开水,再煮一会,就可以享用。趁热一口到嘴里,一天的疲劳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想想这种慢时光,是我们这些城里人多么向往的生活。

      火塘也是家里非常神圣的地方,据说他们的三角架一年只支一次,一般在腊月二十四年到三十晚之间支放,可以不挑日子及方位,其余时间支就要挑选日子和方位,三角架一旦支好,就要安放一年的时间,不许家人或外人移动。有些人家的火塘一年四季火燃不息,冬天有些人老人因为怕冷还会在晚上盖条毯子或麻布被就在火塘边上睡觉过夜。

      “可以说,火塘是‘三寨’居民的一大宝物”,杨主任笑笑说到。

没有围墙的村寨_第8张图片
旧寨可爱的小朋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围墙的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