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读书了,你只是在做知识的硬盘

之前的总结,从新梳理了一下
很多时候,我们读书只是看起来自己在进步,在自己的读书记录上多了一些数据而已,这样的读法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大部分人读书只是在做知识的硬盘,在大脑里记录下了这本书的内容和大体的知识点,往往没过几天,这本书中的知识全部都忘记了。
读一本书,我们最重要的是让所读的知识内化成我们的算法。即是把知识解构成适合为我们的处理器的算法。做处理器而不是硬盘。
那么,我们该如何通过一本书去找到这样的算法?在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提出了这样一套方法,即是:梳理书中脉络,找到书中亮点,深切感受,并将这种感受联系并内化成自己的套路。经常性的看到很多人着重于讲书中的内容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录下来,尽管这种方式的确有助于我们的对书的了解,但往往我们以为这样做了笔记就算读懂这本书了,事实上这只是用将知识存储起来便于我们去记忆(隐性思维显性化,显性思维结构化,结构思维维形象化),《华尔街之狼》的主人公乔丹贝尔福特通过读别人的自传,去找到这本书的规律,文章的开头,描述,语言组织,结构表达等方面的规律,写出的自传让专家都为之惊叹,我想这才是我们读书的价值所在,套用万维钢老师的游戏三境界(好玩,成就感,科学规律),那么我们读书满足的不仅仅是好玩而已。
读书中我们有一种误区是通过别人的书评和讲解来获得这本书的养分,例如逻辑思维,喜马拉雅等栏目,我们要明白这些书评对于书中的意思仅仅只是书评者自己认为的而已,就拿《元认知》这本书来讲,书中出现的反馈回路,叙述性线索,心理化,失调与协调,凭借书评的寥寥数语是无法让人深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读书需要的是反求诸己,少假于物的探索(这本元认知书,光前200页,花了至少5个小时,三页笔记,尚且还不能进行输出)。书评的价值在于通过我们对书全篇的理解,再借助别人的思考找到自己的不同,进而提升我们的认知度。
经过读书的归纳,亮点,感受,联系之后,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输出,不管是写作,教育,还是实践,及时的将内容进行固化(反馈回路:事实~联系~结果~行动)。
要记住:完成比完美重要。
下期分享,知识处理器中的算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读书了,你只是在做知识的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