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豆豆
1
当一个人无知无邪时,就会产生神奇的幻想。
这个道理,还是我那三岁多的小儿子教我的。
每天我上下班,会开车顺路接送小儿子去幼儿园。一日,路过一个旁路路口的红绿灯,因为要让东西向的主路,红灯的时间比较久。
儿子在后座坐,有点儿不耐烦,踢着小腿问到:“妈妈,是不是交通堵塞了?”
我歪歪头回答他:“没有,是正常的红灯啊。”
只见后视镜的他皱皱眉头,噘着小嘴,嘟嘟囔囔地说:“怎么这么长时间还没换,我都等急了。”
说完,还长长地叹了口气。我不禁被他萌萌的小样儿逗乐了。
于是,我故意逗他说:“我给你变个魔法怎么样?我数到10,这灯准变绿。“
我拉长了声音慢慢数,直到看到主路的灯变红,我立刻加快速度,把数数完了,果然,我的“10”刚一出口,南北向的灯变绿了。
儿子自然没想到我会耍小花招,拍着手眉开眼笑地欢呼:“妈妈真棒!妈妈是魔法师!”
从此,每次经过这个的路口,儿子总不忘让我变一次魔法,我很快成了儿子心中神一样的存在。
我喜欢孩子这样的天真无邪,和因为无知的幻想而生出的快乐。
有朋友说,你这样不对,你应该告诉他事实,要不,小孩子会神游,会胡思乱想。
我说,不,我不这样认为。相反,我还要鼓励他“胡思乱想”。
三岁多,孩子正懵懵懂懂,是发展无意识思维的重要时期,幻想恰恰是他构建自己大脑必须具备的能力。
幻想,会让孩子对事物留存下美好的印象,并促使他始终保持着好奇心,热情、主动地去探索这个世界。
慢慢,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索,最终自然会发现了“魔法”的真相,破除对我这个假魔法师的迷信。
生硬的灌输,是替代不了这个过程的,只会浇灭他对事物的好奇。
幻想,也是任何一个探索过程源起的时候,必经的路。
读《山海经》时,我这个感觉尤其强烈。
2
中国文学,源起于传说时期的神话。
为什么会有这些奇特的神话传说?
因为,我们远古的祖先对世界的探索,其实,是和无知无邪的孩童一模一样的。
他们搞不清楚闪电雷鸣这样的自然现象究竟是因为什么,也无法把握自己面对野兽群或者同类搏杀时的命运,但是,他们希望自己能好好活下去。于是,他们不停地思考、祈祷,试图用自己能够理解的、同时又比较有趣的方式来解释这些疑问。
于是,他们选择了讲故事,用故事加上幻想的翅膀,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核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吸引人的传说。于是,神话产生了。巫师也出现了。
神话里,有了神这样的主人公,他们可能是自然神,也可能是被神化了的英雄。这些人,就像我这个假魔法师一样,不过是偶然应和了某种变化规律,而呈现出了神力和法术。
但是,这恰恰也是神存在的意义。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祖先们满存着热情和希望,去征服大自然,改变生存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里说: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不过,我倒觉得,这个定义略显残缺,因为它没有表达出神话的意义和功用。
人们为什么会需要神话呢?
人们讲神话,首先是对自己社会行为的解释。比如,当部落首领需要证据来证明他的社会地位,要求人们来遵守一些既定规则时,他就需要神话这样的工具来证明,他是神圣的,这些规则是古已有之的。
其次,对于自然界无法解释的现象,个人会生出敬畏感,需要把自己融入群体方能生存。神话就成为表现集体力量的精神纽带。
再次,当人们面对神秘莫测、难以理解的现实,往往会产生出不安或无力的情绪,这时人们就需要神话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体现,让自己通过假想来积极地面对世界。
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种和世界的交互中,无意识地留下了丰富的神话传说。
比如,红山文化中的彩绘女神头像,阴山岩画中的巫师拜日,将军崖岩画中的天神人面画,商周青铜器上的神兽纹样,楚帛书上的十二月神等等。
其中,记载神话最为集中的,就是《山海经》。
3
《山海经》这部奇书,是以山为经,以海为纬来记述上古社会的。
“山海”意味着它从跨度上囊括了“名山棋布的海内华夏和四海之外的广大世界”,“经”是经过、经历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上古先民对自己经历世界的记述。
山海经,用现代语言可以这么表达:一次走遍天下的旅行。
《山海经》内容驳杂,可以说是最早的百科全书。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记载了5300多座山,250多条水,120多种动物,50多种植物,流传至今的神话传说,更是散布全书,随处可见。
不仅上有天文,下有地理,前有神话,后有历史,还有大量的奇花异草、珍禽猛兽、矿石宝藏,以及医药、宗教等诸多内容。
读之又读,你会感觉自己恍恍惚步入了另一个奇异的世外洞天。
据汉代学者刘歆所说,《山海经》是大禹和他的属臣益所作,成书时间大致在上古的虞夏之际。不过,学术公认的说法,一般将其推后到了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而且作者也不是一两人,应当是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口耳相传而成。所以,它其实是一部巫书,用来给原始宗教服务的。
书中神话很多。
比如,我们熟悉的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还有夸父逐日,大禹、帝俊和西王母的传说,以及圣地昆仑山的神奇景象。
不过,更多的是神和神兽。
尤其是那些奇奇怪怪的山神,龙身人面的,龙首鸟身的,人面马身的,人面牛身的,奇形怪状。总之,基本都是半人半兽。这些都影射出了原始人类的幻想和对自然图腾的敬畏。
另外,还有一些对域外人奇异相貌的描写,也很有意思。
比如,贯胸国、羽民国、长臂国、不死国、大人国、小人国等等。这其实是当时的中原人对海外陌生人从心理上的一种认知偏差。这种心理,就像小孩子第一次见到外国人一样,是陌生感带来的一种自然反应,是把某种特征夸张了后的表现结果。
这些神话资源,到了后世的创作文人手中,成就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
象《镜花缘》、《红楼梦》、《西游记》、鲁迅的《故事新编》等等,都大量取材其中。
可以说,《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是一本博大深奥的奇书。
当你沉下心去挖掘它时,相信你一定会流连忘返,惊喜连连。
就像我那天真无邪的小儿子,在魔法的世界里,开心地探索。
有幻想,有快乐。因为,我就是这样子的。
(本文结束)
倾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我是杜豆豆,感谢您的关注。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点赞和关注我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谢谢!
作者简介: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曾先后研修英语、计算机、美学和心理学专业。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会员合伙人,万卷好书工作室、万卷好书读书会创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