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我们如何教语文

“核心素养”理念下,我们如何教语文_第1张图片

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新一轮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一段时间以来,“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成了学术界的热词。与此同时,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适时地对此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课标》认为:“语文学科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运用方式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1]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对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具有一定的法律性和强制性。因此,作为一线教师,作为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如何准确地把握课标,如何忠实而又创造性地落实课标就成了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只有首先将语文教学牢牢地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以传统文化为平台,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认识语文、理解语文、把握语文、教学语文,从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语文教学的养分,这样,新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的理念才有可能得到有效乃至高效的落实。

我们知道,语文是母语,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母语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民族性和传统性。民族性规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生生不息的、独特的精神生命、价值理念;传统性揭示了语文教学的历史传承性,它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文教学的根基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沃土。因此,教语文,我们要始终要把语文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唯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源头活水”,才有语文味,“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才有可能得以有效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要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践行“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从教学策略运用的角度来看,可从下述五个层面入手:

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必须具备自觉的文化意识和较强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实现与传统文化的对接,深深地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在这个方面,我很赞同程翔老师对语文教师的定位。他说:“语文教师是以比较深厚的母语修养作为文化根基,能够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并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具备了一定教学艺术的文化人。”[2]把程老师的这段话简缩一下,就是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文化人。换句话说,只有语文教师成了“文化人”,语文教学才能完成上述的使命。从能力构成的角度看,语文教师成为文化人的基本标志有两个:自觉的文化意识和较强的文化素养。文化意识是引领教师从文化角度认识、把握、开展语文教学的指针。语文教师有了自觉的文化意识,在开展任何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就能自觉、主动、积极地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组织、展开相关的活动,并使活动带上浓厚的文化色彩、文化韵味。文化素养是教师在文化意识的引领下,从文化角度认识、把握、开展语文教学的学养和能力保证。文化素养深厚,教学的文化色彩和文化意蕴就浓厚,学生受到的文化感染力就强,教学效果就好;反之,文化素养低下,教学的文化色彩和文化意蕴就淡,学生受到的文化感染力就弱,教学效果就差。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一堂具有浓郁的文化韵味的好课来,就必须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上狠下功夫。只有自身的文化素养提上去了,具有浓郁的文化韵味的好课才能四季飘香,润泽学子。

从语言教学的层面来看,教学要善于挖掘、展现,并让学生真真切切地领略到汉语言独特的文化之美。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汉语、汉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3]教学中,要让学生真真切切地领略汉语言独特的文化之美就要在这“三美”上下功夫。就“意美”而言,可从两个层次上来把握。从汉字的层面来看,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就天然地绽放着一个意义;读汉字,不仅仅是识其形,更是激活形象思维领其意。从语言的层面来看,汉语言在表达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读汉语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往往会出现掩卷而意难遣,合书而味更浓的美妙现象。比如我们读李商隐的《锦瑟》,你能说清“锦瑟”的象征意义吗?你能说清“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到底“思”的是什么吗?你能说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迷”“托”二字吗?你能说清“蝴蝶”“杜鹃”这两个凄美意象的含义吗?……总之,读完这首诗,萦绕我们心头的始终是那凄美、优美,朦胧得如烟似幻的意象,它让我们回味无穷,它让我们挥之不去,它让我们寝食难安——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就“音美”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汉字的四声而形成的汉语言在诉诸听觉时所表现出来的抑扬顿挫的语调美,二是因汉字的同声部的韵母在发声上的接近而形成的汉语言的押韵美,三是因朗读时的不同停顿而形成的汉语言的节奏美。汉语言在“音美”上的这三个特点在古代律诗的平仄规律、押韵规律、对仗规律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们是我们汉语言在“音美”上的杰出成就。汉语、汉字的“形美”主要体现在书写上,这一点,历经千年,高度成熟、远播海外的汉字书法艺术是典型代表,无需赘言。


“核心素养”理念下,我们如何教语文_第2张图片

从阅读教学的层面来看,教学要善于从文化的角度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蕴,调动学生的文化敏感、文化积累,教出文本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蕴。比如教《故都的秋》可以引领学生挖掘古代相关诗文,借助这些经典诗文细品“故都”、秋草、秋蕊、秋蝉、秋雨、秋果等意象深沉的历史文化内涵,体会作品“清、静、悲凉”的文化韵味;教《荷塘月色》可以引领学生搜集古代写荷写月的诗文,借助这些诗文体会朱自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以引领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及相关诗文,体会这篇辞赋所表现出来的陶渊明耿直高洁、追求自由人格的“五斗米”精神;教杜甫的《登高》可以引领学生从杜甫的家世、抱负出发,体会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厚重深刻的家国之思、家国之悲,领略杜甫博大丰富的人文情怀;……总之,阅读教学只要长期坚持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品位、人文素养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和拓展。

从作文教学的层面来看,教学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文化积累,引导学生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宏观层面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上向传统文化看齐。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家构成,这三家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都珍视生命,都引导人心向善,都重视精神生活等等;除此而外,儒家文化还特别看重家国情怀,看重道德引领,崇尚中庸和谐的人生态度,倡导积极入世的人生信念……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立意构思。中观层面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选用作文材料的时候,善于借助那些能够体现传统文化优秀面的古人古事来抒发情感、发表议论。我们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3000年。3000年来,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光耀千秋的历史伟人:“……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4]试想,当学生常常游走于我们民族中这些“脊梁”式的人物中间,品味着他们身上的这些“闪光点”的时候,学生作文的文化含量何愁不能提高?长期困扰语文教育界的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何愁不能形成?微观层面是指语言表达层面。在这个层面上,不论是散体古文,还是骈体古文;不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都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可观的精美的语言材料。我们写作时,难道对此不闻不问?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此,指导学生写作时,在遣词造句上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引用、化用古诗文中锤炼得极其精美的语言应该是作文教学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也是作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教材编写的层面来看,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选文,二是现代文与古诗文的比重,三是编排体系。就选文而言,除了要考虑教学标准外,选文必须考虑文本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应将那些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品位高的文章选进课本中来,以利教学。现代文与古诗文的比例上,应加重古诗文的比重。原因只有一个:古诗文乃母语的源头,乃民族文化的源头,只有把古诗文学好了,学生学习现代汉语才有根基,学生的精神成长才有根基;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可能就会变成没有文化归宿感的“流浪人”,这种情形在现代许多中学生、大学生的身上不是没有,而是处处都可以看到。在教材的编排体系上,必修课本可以继续沿用目前大多数语文教材采用的现代文与古诗文相间编排的形式,但古诗文的比重必须加大;选修教材除了编写专门的现代文教材外,专门的古诗文教材必须要有。在这个方面,目前国内公开发行的语文选修教材已有体现,但在笔者看来,不尽人意之处尚有许多。拿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来看,5个系列目前已出版教材15本,专门性的古诗文教材有3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先秦诸子选读》。这3种教材笔者均教过,教后的感觉是人教社在选修教材的编写上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一是专门性的古诗文教材还是太少,这和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的身份似乎不相符;二是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5]这个角度来看,选文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还需要斟酌;三是编排体系不尽合理;四是编写思路还需要商榷、需要改进,乃至需要推到重来。限于篇幅,这四个问题不是这篇文章要讨论的主话题,所以点到为止。


“核心素养”理念下,我们如何教语文_第3张图片

总之,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从教学策略的角度看,应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不拘一格的。但从教学效果的角度看,所使用的策略要起作用,有效果,路子只有一个:就是首先将语文教学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认识语文、理解语文、把握语文、教学语文,从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语文教学的养分,“语文核心素养”所关注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才有可能得以有效地落地生根。当然,就实践的层面而言,上述五个层面中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教师个人的文化素养:教师文化素养深厚,哪一种方法都会管用;教师文化素养浅薄,就是选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也于事无补。因此,语文教学要真正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并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语文教师就必须将自己一辈子浸泡在国学中,一辈子坚持研读经史子集,这样,才能真正认识语文、理解语文、掌握语文、运用语文,并最终教好语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核心素养”理念下,我们如何教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