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7“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

——读《互联网+教育:学习资源建设与发展》



2015年“互联网+”行动计划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正式拉开了中国“互联网+”行动的序幕。“互联网+教育”,是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探索,也是实现教育领域综合发展的革新力量,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现代教育模式,促使管理理念、运行方式、人与人关系等发生变化。

一、“互联网+教育”的内涵与本质。

(一)“互联网”与“教育”的关系。

关于“互联网”和“教育”的逻辑关系,教育界有种说法。一种是“教育+互联网”,即认为“互联网作为工具服务于教育深层”; 另一种是“互联网+教育”,即认为“互联网超越了工具与手段,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和学习状态与教育共生互动。”

我们谈“互联网+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超越互联网工具说,认为互联网+教育是一种生态的全面变革,是应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和模式改造传统教育生态,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互联网+教育”的落脚点在“教育”,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必须充分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是对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技术、教育管理、教师教育、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校组织等多方面变革。

(二)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互联网技术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潜能,而互联网思维则是制约“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关键。本质上来说,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即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重新审视传统行业生态与企业价值链。概括起来互联网思维有九大思维:一是用户思维:即在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境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用户是第一位的,深度理解用户才能生存;二是简约思维:即产品的设计要遵循“少即是多、简约即是美”的原则,短时间抓住用户;三是极致思维:即坚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把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超越用户预期;四是迭代思维:即从细微的用户需求入手,采用敏捷开发模式快速地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反应,在持续迭代中完善产品和服务;五是流量思维:流量即金钱,流量即入口,当用户活跃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开始产生质变,从而带来商机或价值;六是社会化思维:即利用社交媒体、众包、众筹等多种社会化运作模式与机制,开展产品的社会化营销与协同研发;七是大数据思维:即一切皆可被数据化,强化对大数据的价值认识,构建企业大数据平台对每个用户进行个性化的精准营销;八是平台思维:即打造一个多主体开放、共享、共赢的生态圈,善用现有平台开展业务合作和组织变革;九是跨界思维:产业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互联网无孔不入,应用互联网优势开展跨界创新创业。

(三)互联网思维在教育领域的表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当前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等所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思维模式都产生了强烈冲击。教育需要互联网思维,更需要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互联网思维,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差异化学习,实现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二是在关注流量的同时,更要注重技术产品在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是否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三是借助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快速传播与协同建设,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育公平;四是重视教育数据资产的积累、保护与利用,通过大数据推动教育领域管理与评价的科学化;五是鼓励多方协同、区域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创新。

用户思维是整个互联网思维的基础,即一切为了用户,为每一位用户提供最适合的服务,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互联网思维必然要打破以工业化思维为主的思维模式,即强调标准化、规模化与流程化的思维模式,并且要倡导“以人为本,以师生和家长的实际所得为导向”的用户思维:一是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教育应尊重个性差异,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二是教育没有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和地域之分,应该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促进所有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三是教育是一种服务,各种教育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服务;四是教育资源应当充分开放共享、每位学生、教师都可以平等地获得所需的教育教学资源;五是各种信息化教育软件、工具和平台,应当不断提升其智能性,感知、理解每位用户的真正需求,适应性、个性化地提供合适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六是各类教育环境的建设,应当以人机工程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遵循人性化的基本设计原则,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

二、“互联网+教育”的深刻影响。

(一)“互联网+教育”是教育理念的一次变革与更新。

基于共享性理念,“互联网+教育”在教育行业内虽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但其核心理念是较为清晰的,即顺应信息化形势,以互联网技术来支持教学与实践,最大限度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让更多的人收获教育改革红利。基于开放性理念,“互联网+教育”是一种可惠及普罗大众的自由、开放教育,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依托社会力量、承接技术便利,为一切人提供一切能够促进社会化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基于服务性理念,技术与教育正在步入深度融合的高级阶段,互联网的开放性正在重构着教育服务体系,整齐划一已进入历史的车轮,今后的教育服务是有弹性、自由选择、适应个性发展的。

(二)“互联网+教育”对教育实践的深刻影响。

社会主流教育实践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产生广泛性变革。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平目的下的资源覆盖。“互联网+”让教育从简单的分数变成了可分析的事实,资源形态的数字化,使教学真正实现自主化、个性化; 人工智能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突破学科、地域、年龄的制约,促进教育精准扶贫。二是时空意义上的学习革命。“互联网+教育”是一种“新的知识生产、转化、储存、学习的方式”,它打破学校桎梏、缩小“学习鸿沟”,学习的边界正在被跨越,使任何学习者在任何时间、地点都方便获取顶级教师的课堂资源,在“自适应学习”中实现“无障碍”教育。三是管理上的权力转移。随着“互联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教育供给形态、内容、决策、监管等都有一定的颠覆,如重构教育治理,从计划与管控并举,走向市场与法治共轭; 重构教育生态,形成不同组织、层级之间的动态关联、高效互黏、相互监督、共同发展的教育生态体系,抑或是个性化、消费驱动的教育新业态。

总之,“互联网+教育”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满足培养信息时代所需人才的教育需求。推进互联网+教育,应当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多方协同、多点突破”的基本原则,任何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落实到学生的实际所得上。


参考文献:

[1]杨现民.互联网+教育:学习资源建设与发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

[2]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4]刘宏森.互联网时代的教育: 困境和作为[J].中国青年研究,2015,(7):30-34.

[5]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3-18.

[6]余胜泉,汪晓凤.“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供给转型与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17,(2):29-36.

[7]秦虹,张武升.“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点与发展趋向[J].教育研究,2016,(6):8-10.

[8]刘云生.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5,(20):10-16.

[9]刘革平,余亮,龚朝花,等.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互联网+教育”要素与功能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9): 37-42,74.

[10]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39-43.

[1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12]何克抗.21 世纪以来的新兴信息技术对教育深化改革的重大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19,(3):5-12

[13]刘晓宁,赵蒙成.我国“互联网+教育”研究的视域审视与发展取向[J].苏州大学学报.2019(1):89-98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7-07“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