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时候人在生活中会有些没有病理学原因的症状,去医院检查发现并不是器质性的病变,比如有些人会有顽固性的嗝逆,有些人则有神经性的胃痉挛等等。出现这些情况,很有可能是你的生存本能在作怪。今天给大家介绍下《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这本书,讲一讲生存本能的那些事。
当今社会中存在着一些健康难题,包括失眠、肥胖症、慢性疼痛、焦虑症、抑郁症、长期疲劳、过敏症、肠易激综合征和其他胃肠道问题。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可能完全不同,但它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的诱因,即人类容易出错的生存本能。
有人会问人的生存本能怎么还会出错,那你真的是高估它了。进化心理学的一些理论表明人的身体依然停留在十万年前的智人时代。人类就像是一个很长时间没有进行版本更新的产品,而人类生活的外部环境却有着天翻地覆的改变,出错是在所难免的。
另一方面,神经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像是一个大公司,也是有很多个不同部门构成,有时它们之间也会有矛盾。比如有时负责逻辑推理的大脑皮质会对负责情绪反应的边缘系统进行过度控制,我们谈到的生存本能大多是由大脑边缘系统在发挥作用,边缘系统肯定会觉得自己的需求更加迫切,不愿服从皮质的节制,最终导致配合失调。
现代生活中我们拥有大量的便利条件,能使用到互联网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具有充足的食物供应,旅行成本也降低了许多,方方面面都变得更加便捷了,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的生活中似乎涌现出了更多的不便。
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客观上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舒适程度,但我们对于不适因素的忍耐能力非但没有提升,反而一再下降,进而导致我们的不适阈值(俗话说的底线)越来越低,我们也越来越容易受到原始的本能反应的影响。
02
人好比是一套硬件设施,而生存本能就像是内置于其中的系统软件,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已装好了许多的应用程序。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战逃反应,当面对一头迎面袭来的牛,你的第一反应会是转身逃跑而不是拿起武器与之搏斗,在远古社会中,这个程序非常好用。
我们现在却很少深陷于真正能够威胁生命的情景,但生存本能驱使下的战逃反应仍然在发挥作用,而且越来越普遍,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不适因素都能刺激到我们的生存本能,所以我们发现自己的心里舒适区越来越小,最终导致我们感觉自己更加弱小。
遭遇痛苦或者不适时,人们会有一种迅速获得安慰的强烈欲望,对于那些具有安慰效果的产品和服务我们毫无抵抗力,因为这并非是一个认知过程,而是我们的生存本能为了驱除原始恐惧而做出的应激反应。
很久以前,当人类感到痛苦时就会迅速地采取应对措施,这可以充分体现出人类这一物种强大的适应能力,也正是得益于这种适应能力,我们人类才能生存繁衍至今,才能躲过一些原本能够带来致命威胁的痛苦和不适。
众所周知抗体可以清除病原体或者其他侵入人体的异物,当人出现某种心理失调时,我们身体内部也会有某些细胞启动并慢慢地发生作用。如今我们在遇到不适症状时,往往不注重依赖这种内在力量恢复正常,而是倾向于迅速地从身体外部寻找缓解办法。
然而人的忍耐能力有种滑坡效应,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一直在不停地缓解和应付各种不适因素,最后自己对不适感的忍耐能力可能会降低,而如果是用科学健康的方式去处理不适因素,那我们对不适感的忍耐能力反而会提高。
03
有句西方格言这样说的,那些杀不死我们的,会让我们更强大。实际上并非如此,长期处于逆境往往会使人的意志弱化而非强化。只有我们能够主动管理较高程度的不适感时,持久的痛苦或逆境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才能做到对得起我们曾受过的苦。
人是一种习惯的产物,习惯像是一个后台运行的程序,在人的生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习惯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适应良好的习惯,一种是适应不良的习惯,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好习惯和坏习惯。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好习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坏习惯更多只是在转移注意力,让我们暂时逃避了问题。
甚至更糟,有时坏习惯可能会阻碍我们解决问题。当我们的生存本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如果没有有效地管理那些不适感,我们可能会形成一些不良习惯。这些习惯可能在短期内会给我们带来某种良好的感觉,但长期而言是弊大于利的,它们会一点一点地吞噬着我们的生活与健康。
作者提到生活中人们几类常见的坏习惯,包括成瘾习惯(比如暴饮暴食、酒精成瘾、药物成瘾、游戏成瘾等)、强迫性习惯(比如反复检查、重复清洁、控制别人等)、病态习惯(比如经常感冒、慢性疼痛、放松效应等)、失眠习惯以及一些自我保护性和逃避性的习惯。
当今的消费时代就是一个生产焦虑的时代,如果没有了焦虑,人们也很大程度上没有了消费需求。营销广告会让人潜意识里焦虑不安,但广告中的产品是解决我们不适感的良方么?未必会是那样,很多时候广告打造的那种人造标准根本无法用其产品得到完全满足。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有各自的不适感,但这不是我们养成不良习惯的理由。
04
有一种说法是,在史前时期追求舒适有利于人类生存,而在当前世界,追求不适更有利于人类生存。舒适的生活使人们对于不适感越来越敏感,那么应该如何恢复和提高我们对不适感的忍耐能力,使我们生存本能发挥其正常的作用呢?作者在书中给了些管理我们舒适区的简单策略,一起来看一下。
摆脱对现代技术的依赖。现代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焦虑水平,完全摆脱它是不现实时,不过我们要注意科技卫生,限制对其的使用。
珍惜和忍耐不完美。人们似乎把对现代社会的产品和服务的高标准要求投射到人本身上,殊不知人生来就是不完美的,试着欣赏不完美的产品,也许我们对别人和自己也会少些理想化的要求。
限制感官通道受到的刺激。冥想即是这个原理,不过我们普通人没有必要做得这么极端,尽量不要同时使用多种感官器官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比如吃饭时不要看电视、不要多说话、不要玩手机。
睡前让自己放松下来。远古时代人们失眠是一种保护性行为,在野外环境中睡眠意味着容易遭受危险,不过现代社会中失眠失去了应有的功能,所以睡前可以让自己放松下来,关掉自己对威胁的警觉灯。
学会放慢速度。当今社会速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很多企业来说,不能第一时间到达战场意味着死亡,大环境造就了人们对于快餐文化的偏好。而当人处于快速模式中时,就会紧张不安、高度警惕,自然会引发压力和焦虑。适当时机的主动刹车能让我们速度更快。
不要拖延。拖延不是后天形成的,这是写入拖延者基因里面的个性,我们的目标不是完全消除拖延倾向,这不现实而且时常还有适得其反的效果。只要减轻拖延的程度,达到自然缓解拖延带来的焦虑即可。
戒掉容易愤怒的习惯。王小波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这是一种文学说法,真实的生理逻辑可能不是愤怒带来痛苦,而是痛苦时往往会愤怒。愤怒原本是一种直面威胁的自保能力,然而在今天这个缺少真实威胁的社会里,我们的许多愤怒和敌意是不必要的。
延迟你对满足感的需求。互联网技术确实可以使人的需求更快地得到满足,快递和外卖使人更快得到产品和食物,搜索引擎使人更快得到信息。一遇到问题人们就想着去寻找一个快速的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这无疑会让人体验到更多的不适感。
另外作者还讲到一些策略,比如不要强迫自己完成所有工作,接受不确定性,遵循一个有规律的时间表去生活,拓展你的心理舒适区,让自己休息片刻,尝试着放空自己,多做体育锻炼等等,都可以有效地管理人们对于舒适的感知能力,让人的生存本能不至于大水冲了龙王庙。
那么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自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