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 是什么存在

十几二十岁的年纪,多不懂孤独,对这三个字讳莫如深。到了三十,经历过自我、友谊与恋情的洗礼,会对「一个人」的诸多层次多些领悟。

关于三十而立,我们已经见过太多鸡汤与反鸡汤,然而每个人仍然会被这四个字戳到心坎。它实在被赋予太多期望,好像到了这个年纪于情于理都应该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或是让人拍手称赞的技能养成,不免让人既期待又恐慌。到最后你会发现那些好言相劝或是苦口婆心,成功学畅销书里的金科玉律或是过来人的前车之鉴,朋友圈里转发无数的鸡血鸡汤或是微博上妙语连珠的精妙段子,统统都既对又错。

为什么?因为你是你,不是别人。

三十而立,立的可以是梦想,可以是生活,可以是资源,可以是信念,可以是格局,可以是财富,但首先是你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就像王小波在《三十而立》中写道:「以后我要真诚地做一切事情,我要像笛卡尔一样思辨,像堂吉柯德一样攻击风车。无论写诗或是做爱,都要以极大的真诚完成。眼前就是罗德岛,我就在这里跳跃——我这么做什么都不为,这就是存在本身。」

三十而立,我该如何存在

汪峰唱过一首《存在》:「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我该如何存在?」

大概从十几岁会思考的年纪,我们就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随着年岁与经历的不同,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角度和得到的答案会不断变化。

即便现在年代不同,人们更愿意把 30 岁看作 20 岁,但讽刺的是,在真正的 20 岁眼里,30 岁其实更接近 40 岁。30 岁确实略显尴尬。像是开始,又像是结束,没资格唏嘘,却也没底气放浪。

唯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到了这个年纪,无论再想否认,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开始用一种真正的成年人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我们会知道,第一,凡事不是非黑即白;第二,凡事未必有唯一答案;第三,凡事有度,过界反而适得其反;第四,凡事不能看表面。总结起来,就是凡事无绝对。我们终于可以摆脱原始而纯粹的感官吸引,更加走心而用脑地来审视世界,并且不轻易下断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十而立 是什么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