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歌原创作品】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没有主流信仰。从朱熹开始,中国做到了。
01
史书上记载:“朱熹,歙州婺源人。”
歙州就是后来的徽州,州府所在地,就是今天的皖南歙县城。
历史上的歙县,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县域北岸镇,有个七贤村,震撼赵宋王朝的方腊,就是那个村的人。
史书上把方腊和宋江并列,合称宋江、方腊起义;在民间,由于《水浒传》的造势,宋江的名声要大的多。事实上,历史对宋江的记载只不过是“三十六人横行州县”,而方腊的事业显然更浩大,鼎盛时期“有部众百万”,建立了包括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六州五十二县在内的政权。
但这是个昙花一现的政权。不到一年,队伍被官军击溃,方腊因叛徒告密而被捕,押到汴京(开封)砍了头。
他的家乡也跟着倒霉,歙州的名称被取消,徽州这个新生儿,取而代之走上历史舞台,尽管州治仍设在歙县城。时间是宋宣和三年(1121年)五月二十四日,离方腊被捕的四月二十七日,不到一个月。
同时倒霉的还有一个和本文相关的名人,他叫朱松,是朱熹的父亲。
朱松年轻时曾在歙州城郊紫阳山读书。他的岳父祝确,是歙州赫赫有名的大富商,州城内的商店,大都为他所有,故有“祝半州”之称。朱家是婺源县的大地主,两家的亲事也算是门当户对。
土老财比不得城中富商的手眼通天,傍着岳父,朱松中了进士,得了个福建政和县尉的官儿。
然而好景不长,方腊义军席卷歙州各县,朱、赵两家顷刻成了破落户。
仕途也不顺,在政和干了两年县尉没能升官,反而在这兵荒马乱的之时调他到情况更糟的尤溪县当县尉。心中郁闷,又于心不甘,便请了个算命先生算了一卦。
那先生倒也不凡,算定朱家运数:“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一年后,朱松的老婆祝氏,果然生下一男孩。朱松确认,先生之卦灵验,心情不错的他,给这个宝贝儿起了个吉利的名字:“熹”。
熹者,天亮也。预示朱家时来运转,又是一个艳阳天!
02
这熹儿也争气得很,勤奋读书,敏学精进,十八岁中举,次年又中进士,二十二岁授迪功郎,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相当于秘书长兼政法部长。
朱熹这一生当官的时间不长,断断续续,但朝廷倒是很赏识他,经常给他下旨派差。他有个毛病,每次朝廷的委任状一到,他立刻打报告“请辞”,有时甚至是一辞二辞三辞,直至朝廷动怒,降旨“不准”,这才认真三四地走马上任。
“请辞”是不是南宋官场上的谦逊之风,不得而知。亦或是博得虚名,抬高身价的欲擒故纵之术?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朱熹真的不想做官,只想专心致志做学问。
我们宁愿相信,是后者。
《朱熹年谱》记载,29岁时,他就开始“以讲学为务”,办学授徒成为他的职业生涯。这显然是受了孔圣人的影响。孔老夫子是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朱熹的学生也是多得数不过来。
宋代是科学文化最为繁荣的时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除造纸术发明于东汉外,活字印刷、指南钟、火药这三项都诞生于北宋。身在南宋的朱熹,享受到了先辈的文明成果,造纸术和活字印刷,使他的 学业比先圣更胜一筹——著书立说。
孔子没有自己的专属著作。《论语》虽然代表了他的思想,书却是他的徒子徒孙编的;《春秋》抒发了孔子的大义,那也只是在鲁国史官撰写国史基础上所作的整理和修订。他那时是竹片为纸刀为笔,思想变成书,难度很大。
朱熹那个时代就大不相同了,文房四宝问世,快捷的印刷业也有了,这为他学术思想的整理和归纳,提供了太大的方便。前前后后,朱熹共编了二十多部书,那时的线装书,一部都有好多本,著作等身,对他来说,只能算是小儿科。
《四书集注》是他的代表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被合称为“四书”而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是始作俑者。儒家思想由此借壳上市,成为南宋以后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没有主流信仰。从朱熹开始,中国做到了。孔孟之道 ,自此成了中国社会的王道。
在此之前,孔子的形象并不高大。
03
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并非只是照搬孔孟,他走得更远——
他对孔子的天命论作了改造,把二程(程灏、程颐)学术中的“理”发挥到极致,形成一个崭新的“理生万物,万物皆理”的理学体系,从而使有装神弄鬼嫌疑的天命论,实现华丽转身,堂而皇之地进入到高雅的哲学殿堂。
他把理学运用于社会政治,挂钩上“三纲五常”。垂拱殿上,他向孝宗皇帝阐释所学:“天理在人间,扩大之为’三纲’,理而不乱为’五常’。”小人不顾“三纲五常”,就是“人欲”。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这才是治国理政的良方。
他第一个正式提出儒家的“道统论”,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先王之道,到孔子、孟子的孔孟之道,再到后世的董仲舒,周敦颐、二程、张载的代代继承,最后是他做总结。《宋史•朱熹传》称:“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熹而始著。”也就是说,儒家的道统论最终经由朱熹之手而闻名天下,被正史所确认。
道统论功绩在于,它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昭示了孔孟之道的源远流长,固化了孔孟之道的正统性和合法性,进而使之由单纯的学术思想转化为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思想家中,朱熹是最幸运的,有生之年从未受到来自政权方面的打击和干扰。这让他的学术研究可以从容不迫,按部就班,避免了成果的支离破碎,成就了思想的系统性和传承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他的思想倾向和统治者愿望的合拍。
他的政治思想,甚或整个儒家的政治思想,其核心,就是追求社会稳定,即所谓“平天下”。
04
朝廷对朱熹基本上是有求必应。
前文说到,朱熹的一生总是不断地辞官,但也有例外,唯一的一次例外,例外得让人大跌眼镜。69岁那年冬天,他突然上表“乞致仕”,主动向朝廷要官做。
当然,朝廷也没让他失望,下旨封他为婺源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并兼了个秘书阁修撰的虚职。
两年后朱熹去世,“乞致仕”成了他的绝唱。
高人!生前就把身后事安排得妥妥贴贴。
朝廷的恩典至此还没完。
8年后的1208年,诏赐谥号“文”。后人因此称朱熹为“朱文公”。
1227年,诏赠太师,追封信国公。
3年后改封徽国公,这算是为徽州人争了脸。
1241年,诏恩“从祀孔庙”。把他放在和孔子同等规格上祭祀,这真是了不得的荣耀!
1253年,宋理宗亲书“南溪书院”匾额,挂在朱熹的诞生地——尤溪南溪书院。皇恩浩荡,荣耀登峰造极!
纵观朱熹的一生,作为一个学者,他成功地为国人树起了一个“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孔子。
作为一个政治理论家,他的那一套纲常伦理,为南宋以后的中国历代王朝,提供了一剂治国理政的良方。
而他最引以为豪的是,作为一个文化人,能始终得到朝廷的赏识和推崇,如此他的思想才得以成型和流传。那些满脑子和朝廷作对的愤青,空有治国安邦之策,又怎能不付诸东流呢。
(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