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8日凌晨1点,期待已久iPhone7新闻发布会正式召开。该来的还是来了,小编隐隐感到自己肾又不好了。
让我们来瞅一眼发布会:
你确定这不是任天堂发布会
让我们来看看万众瞩目的新肾机:
说好的海军蓝那?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尽管全世界都在吐槽iPhone,但我们为什么还是忍不住要买买买?
过去,当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最关注的是自己的温饱问题。随着经济和科技蓬勃发展,我们的需求也在逐渐放大。
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实现了“柴米油盐”的生存之本后,就会产生追逐梦想的自我实现需求。
每个人都在追求更好的更舒适的生活,期望着有一天能够实现梦想,走向人生巅峰!
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实现梦想,就像不可能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是王思聪。
不过,我们都可以装出一副很有钱的样子。比如,买iPhone买奢侈品就变成了一种在他人面前炫耀的资本。
据相关的研究报道,在经济地位上处于弱势的群体(如老人、家庭主妇)往往会将更多金钱发费在奢侈品和炫耀性产品(珠宝、服饰、汽车)上面。
而这样的消费行为(包括冲动性消费、成瘾消费、强迫性购物等)往往是为了寻求生活现状和内心需求的一致,产生的一种补偿行为。
宝宝心里苦啊,宝宝“买买买”其实是为了填补心中的苦闷……
补偿性消费,在当下物欲横流的市场环境下,其实已经变成了一种极为普遍的消费习惯。
我们之所以会对这种补偿性消费乐此不彼,与我们内心的自我认知,内心需求,人际关系期望等因素是分不开的。
通常来讲,就是和“我是谁”、“我希望自己变成怎样”、“我希望身边的人怎么看我”、“我多希望与他人产生怎样的关系”等休戚相关。
想要让自己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那就赶紧来买最新上市的iPhone吧!
其实,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时空》、《必然》等互联网著作的作者凯文·凯利(KK)曾提出过一个听上去颇为悲观的技术观点:
“We’re no longer people of the book,,we’ve become people of the screen.”
我们不再是读书的人群了,而是成了屏幕的奴隶。
如果说PC时代互联网购物是一种搜索的行为,那么今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购物更像是一种“刷屏”行为。
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如移动端不方便打字操作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于PC时代以文字信息为主的展现方式,相应出现的是对图片、视频的依赖与场景的打造。
对电商企业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大共同特点是用户在其网站上“逛”的累计时间很长。虽然并不是每次逛都要买东西,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频率一定会比PC时代要高很多。
“PC时代检索方式购物是计划性的,而刷屏时代则容易逛到什么买什么”——于是,计划消费就这样被冲动消费轻而易举地取代了。
现在,我们在买买买的时候终于有了一个光明正大的借口——“错的不是我,是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