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天的笔记本,最终买了瓶水

故事是这样的:今天去华强北(中国南方最大的电子产品批发市场)漫无目的地溜达,从南头走到北头,再从北头迂回着返回南头,其间路过了无数的店面,每逢笔记本电脑销售店面我就会走进去看一看,每每我站在某型号的笔记本前便会有导购满脸笑容地,连续不断地,厚此薄彼地侃侃推荐,例如“这台笔记本的配置灰常高端”,“我们是世界级品牌”,“笔记本和平板二合一产品,绝对低调奢华有内涵”等等,于是我微笑着点头称是,结果这种微笑被小心翼翼地误解,对方更为卖力地开始介绍,最终弄的我很是不好意思,只得夹着尾巴灰溜溜跑掉,留下身后导购员一声长长的叹息和跌落谷底的心。

哎,其实我真的不想伤别人的心,真的,我很善良的,可是我的善良并不是说一定要让你满意才好,毕竟最终需求并不是笔记本,我真的只是路过,只不过对新电子产品的爱好促使我无法掌控脚步……我是不是应该感到内疚呢?


算了,内疚也无用,况且貌似真的没错。买卖是建立在双方产品供需的一致性,并可形成利益平衡点的基础上的,比如说我想买鞋垫,那么我是绝逼不会去化妆品柜台转悠的(卫生巾柜台有可能,那东西的吸水效果真的不错),但是呢,我在鞋垫专柜看了半天也不意味着一定要购买,可能因为我的鞋垫还能用,只是未雨绸缪,可能是鞋垫比我的鞋还要贵,完全没必要,也可能因为我今天没带钱包——嗯,后者的产生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有时间可以写一本书具体讨论一下。

估计很多人都像我这样逛过街吧?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种逛街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可是对于导购而言,每一位真产品前驻足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客户,处于工作绩效考虑,热情洋溢地上前进行服务无可厚非,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有很多导购认定我驻足某产品前观摩把玩就一定会产生消费,并认为这种消费是如此的理所应当,水到渠成,若是最终没有形成供需关系,便是我的不对,白眼一堆,撇嘴无数,就差画个圈圈诅咒了。

好奇怪的服务理念与想法!

当然了,我的想法也有些另类,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导购员亲切和蔼的服务并不感冒,反而觉得有一种厌烦,特别声明:这种厌烦并不是“你打扰到我了”或“你个卖东西的在我身边凑什么热闹”等,只是觉得我看到一款产品的时候说明对这款产品产生了兴趣,而兴趣的深浅由我的需求急迫性决定:如果只是单纯的有兴趣,就算你说的天花乱坠我也只是礼貌地点头答应两声,如果兴趣很深,已经影响到我的刚性消费需求,就算导购什么也不说我也会主动询问。

或许有人觉得我事儿多:导购主动也不是不主动也不是,“你究竟想咋地?!”

我不想咋地,只是觉得作为一名导购应该懂得如何技巧性地服务客户(潜在客户),能够准确的抓住机会引导客户的需求心理,需要你的时候你热情洋溢,不需要的时候自可旁观不语,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客户的反感心理,更能够节省自己的精力,何乐而不为呢?说不定因为这种及时但不罗唣的服务态度,许多潜在客户就变成了真实的客户呢!

导购是一门学问,真的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站在柜台前就能应付的,那种人只能称之为“看摊儿的”,而对于只会找人聊天,连摊位都无心看管的主儿,我甚至不知道他们/她们存在的意义。

   从中午到下午,从下午到傍晚,待逛完华强北的时候我正被下班的人流夹裹着,不由自主地走向了公交站台,于是乎,走了好些柜台,看了好多产品,最终我只买了一瓶水——真的渴了。

   说到买水,不得不细致的描述一下了:

   “你好!”(无声服务,将选择还给客户)

“美女,你这儿怎么没有康师傅红茶?”

“哦,在另一个柜子里,你往左看,中间那层。”(及时解答客购买产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找到了,多少钱?”

“三块。**饮料现在搞活动呢,也卖三块,不试试?”(尝试一句话营销)

“算了,不喜欢那东西。”

“这是找您钱,欢迎下次再来!”(建立情感纽带,为下一次的交易做铺垫)

……



   P.S:卖水的妹纸真的好漂亮!卖水的妹纸真的好漂亮!卖水的妹纸真的好漂亮!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了一天的笔记本,最终买了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