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多情似故人

今天学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上的作文题目是《书卷多情似故人》,这“故人”二字,如一波温柔的浪涌,把二十多年前的记忆瞬间推到眼前——那是初中时看过的《读者》上的一篇文章——《故人河》:两个人经常在一条河边偶遇,后来其中一人不再出现,另一个人常常来到河边怀念。书上有配图,一湾平静的水面,岸边簇拥着密密的树丛。虽是黑白图片,却让我一下想到了“春深绿静”这四个字,一直到现在,我脑海中也常常出现那个画面,对我来说,这大约就是最早的审美启蒙。

从此后,就喜欢上了这样的意境。后来读到《罗兰散文》,那里面《青蔬滋味长》《雨中的紫丁香》等等文字,进一步让我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的魅力,也更加体会到了文字之美的魅力,从那时起,就开始对散文情有独钟。后来虽然读到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最喜欢读的,最喜欢写的,仍然是散文,这样一种深蕴着真山真水真性情之美的文字。直到今天,这本小书还藏在我的书柜之中,时不时翻出看看,总是如故人般亲切,那泛黄的纸页,似乎仍在向我描述着那些书中山水间的美好景色,以及那些停留在青葱年代的美好时光。

高中时代,接受着最密集的知识灌输,也承受着青春时期各种各样的烦扰,每每心情颇不平静的时候,我就躲进书的世界避风雨。那时候,一套《红楼梦》成为我枕边的蜜友。不记得是哪个出版社出的,绿色的封面,干净的纸张,动人的故事,丰厚的内涵,每一字每一句都有令人咀嚼不尽的滋味。大观园就像是我一个人的桃花源,沁芳闸的流水洗去我多少忧思,潇湘馆的竹林消解我多少烦恼,海棠社的诗句又激荡起我多少诗思……很庆幸那个时代有书相伴,如蜜友般慰藉成长的苦闷,挥散青春时代天空的阴霾。

那时候最喜欢的书还有《唐诗三百首》。“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就这样优雅脱俗地开篇;“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就这样深情无限地叙说;“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就这样飘然遗世地离去,只留下“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慨叹。深幽静远的意境,启迪了我对诗意的感悟,对意境的追索,更重要的是,在我的记忆河流中深深融入了无数诗句,沉淀起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日后不尽诗思的源泉。

大学时光是集中阅读的好时光。有时间有精力来阅读更多文学作品,一直保存到今天的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天下山水,美则美矣,增加了文化气息,便具有了吸引人心的独特魔力。加之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感悟,赋予山水以人文内涵,从此,每到一处,欣赏自然美景之际,总会想到古人的身影和诗行,引发起我思古之幽情。更重要的是,在吊古伤今的同时,却领略到了许多深刻的思想。比如《柳侯祠》,柳宗元在被贬时期,创作出了山水游记的开山之作“永州八记”,已经在文学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却一直活得不愉快,时时感叹怀才不遇。这时作者写到:他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还迷惘着价值。仿如老友的一句话,一语点醒梦中人。从此,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转变,我不再为那些怀才不遇的人担忧,人生各自有各自施展才华的舞台,不在这里,也会在那里。而我也知道了,人生一世,是要实现自己自身价值的。

工作以后,开始接触更多的作家作品,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偏好。喜爱安妮宝贝,她的文字让我学会观察生活中那些细微的美,感受到生活本身的美好。喜爱迟子建,她的文章让我领略了东北冰雪天地中那些深沉厚重的美,建立起深深故乡情结。喜爱余光中,他的诗句让我感受到了多雨的江南的诗意的平平仄仄的美……

读《居里夫人自传》,她告诉我,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要如何去努力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读《苏东坡传》,他告诉我,人应该达观自适,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都要创建起自己的天地空间,随缘安处,并努力不殆……

书卷多情似故人。温婉如玉,执子之手,切切絮语,说不尽生命中那些缘起缘来,情短情长……(姬红)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卷多情似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