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发现三观不合怎么办?》听后感

        对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家李松蔚是怎么回答的?让我们来看一下她的回答对我们是不是有帮助?

        1.“三观不合”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相信它是问题,是不是很绕?没事,接着往下看,你就明白了。

        很多夫妻其实只是在选择偏好、观念、兴趣等方面不同,注意,是“不同”,而非“不合”,也可称为“多元化”,“多元化”是正面的,“不同”是中性,“不合”才是灾难性的。换句话说,一对夫妻在观念、兴趣、对未来的规划等方面存在多元化的偏好,这样说是不是就感觉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了。

        2.“三观不合”是不是只有一种解决方案?

        很多人把“三观统一”当作唯一的解决方案,但是李松蔚提出:可以“求同存异”,更好的办法则是“互补”。“互补”最好的例子就是郭靖和黄蓉,他们的性格差异可以说是天壤之别,然而他们都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不具备的东西,而且欣赏对方的不同点。这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3.方法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有了前面两层的认识,我们来理解把“差异”(多元化)看成夫妻关系的一种常态,接受一个现实,就是:对方身上有自己不认同的部分。从互补的角度让它们产生好的作用,需要一种能力,我把它叫做:与“不同”合作的能力,就像其他能力一样,需要练习和培养。

      生活中怎么训练这种能力呢?有几条简单的建议:

        1,从语言习惯改起,遇到差异慎用“但是”,多用“同时”。“你看重家庭,但是我追求事业”,仔细品这句话,就会有竞争排斥的味道。转折会潜在地定义孰轻孰重,暗示一方的偏好不如另一方重要。如果换一个词,改成“你看重家庭,同时我追求事业”,双方的偏好可以平等共存,就更容易形成合作和互补。

        2,同样是语言上的转换。提到对方的偏好时,尽量用积极(或者至少也是中性)的表述方式。我们对不认同的事物常常用评判或轻蔑的语气,这就在无形中挑起了争端。

        3,明确无误地向对方传达,你接受并尊重他跟你不一致的部分,让对方相信,你不认为这是问题,你也无意要对方妥协。

        4,如果对方觉得不一致是个问题,要求你改变,你也要明确让他知道,有些偏好是无法改变的。

        5,虽然偏好无法改变,但偶尔你也愿意为对方做你并不擅长或喜欢的事。

        6,向对方讨教和学习一些你不擅长的事物,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的那些你暂时不能认同的特点,把这些看成自己的局限,并通过对方补足。

        7,在具体的行为选择上,不要陷入“二选一”的思维定势。纠结时提醒自己:为什么不可以两个都要?

8,遇到确实只能二选一的情况,要跟对方讨论一个公认的“决策机制”。

        9,在决策机制方面,我想特别推荐一种方法,来自经济学家史蒂文·兰兹伯格:由意愿更强的那一方来做选择——意愿用金钱来衡量。方法很公平:夫妻各自在纸上写下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支付的费用,出价高的那个人可以做决定,同时必须向输掉的一方做出全价补偿。

        10、除了这些建议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心法——任何时候,如果你和对方因为“不同”而产生了不愉快,请不要认为这一切是“不同”带来的。请相信,只要我们在意彼此,求同存异,所有的“不同”最终都可以导向“合作”,不要用一句“三观不合”就草草定论。

        以上观点和做法,你能接受吗?我个人觉得,还是很值得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去实践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婚后发现三观不合怎么办?》听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