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老师讲中国文学史第三讲先秦史籍文(下)

  二成熟阶段

1《左传

《春秋》太简短,所以后人给它作传,丰富了很多细节。著名的《春秋》三传是:左氏传、谷梁传、公羊传。谷梁传、公羊传侧重微言大义的阐发;左氏传侧重历史事件的描述,最具有文学性。《春秋左氏传》,据传是史官左丘明所作,简称《左传》,写定于战国初期。

《左传》继承了孔子的思想,站在儒家的价值立场上,维护周礼,表达了重生爱民、崇德尚能的思想,贬斥了昏庸荒淫的行为,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

正如前面所说,周文化是敬天爱民的,孔子是崇尚周文化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就是以礼为核心的周文化的发展延续。后世的学者总结为孔子释礼归仁。孔子思想或者说儒家学说成为后世中国的主流思想,不是偶然的,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的。

《左传》以《春秋》为纲,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在篇末,还创造性地运用“君子曰”、“孔子曰”等来直接发表议论、传达价值观念,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立场和感情。

叙述方式主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但有时也穿插倒叙预叙的手法。

《左传》叙述往往很注重事件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使人在整体上明白。这主要表现在战争叙述上。《左传》对战争具体经过并不拘泥,而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结果等方面。作者这么写,其中的详略处理(写什么不写什么的问题)表现了他的着眼点和价值取向。

在对事件的因果关系的分析中,作者十分重视道德的因素,认为礼、义、德等道德因素是战争成败的主要原因。比如作者总结城濮之战时云:“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功。”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色彩,比如常常在事件发生之前有预兆预言出现。这显然和当时的人的巫术占卜文化有关。

《左传》作为历史著作,叙述富于文学性戏剧性。有些细节显然经不起推敲,很可能是作者的想象发挥。比如介子推母子的对话,没有他人在场,这段话如何被作者知道的?

《左传》在叙述事件中描写了个性鲜明的人物。人物描写主要通过对话行动来完成,而不是通过外貌心理等静态的主观的描写。

《左传》有大量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可能与重要的事件关系不大,但却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提高作品的文学性可读性具有很大的作用。

总之,《左传》的叙述技巧高超,语言简练,意趣高远,不仅具有史学价值也具有文学价值,一直被后人所喜爱所推崇。


晁老师讲中国文学史第三讲先秦史籍文(下)_第1张图片

2《国语》

《国语》按照国别来记录历史,共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事,是各国史料汇编。《国语》以记言为主,所以称为“语”。各国“语”所占比例不同,记录历史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所选择的。比如《齐语》主要即齐桓公称霸,管仲与桓公论政之语,《越语》则只记勾践灭吴。

《国语》也反映了由周礼到孔儒仁学一脉相承的关于敬天爱民、崇礼尚德的思想观念。与《左传》的思想倾向一样。这个时代,在神与人的关系中,人的地位提高了;在君与民的关系中,民的地位提高了。比如《鲁语》记载鲁太史评晋人弑君,认为暴君被杀是罪有应得,臣民的反抗无可厚非。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乱世,但也是自由奔放的时代,人们的思想意志不受束缚,不像后世的人们生活在皇权专制之下,死气沉沉。

《国语》所记多为朝聘、宴飨、讽谏、辩诘、应对之辞,注重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通俗化口语化,显得生动活泼。因为素材来源不一,所以水平参差不齐,各有风格。比如《周语》旨在说教,长篇大论,行文委婉;《鲁语》篇幅短小,语言隽永;《楚语》、《吴语》、《越语》文字流畅、颇有气势……

虽然《国语》也有叙事,但过于简略,它的重点还是记言,也不注重描写人物形象,所以在文学价值上就不如《左传》。


晁老师讲中国文学史第三讲先秦史籍文(下)_第2张图片

3《战国策》

《战国策》记载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策士游说诸侯、互相辩论的故事。如果说《左传》《国语》反映了儒家思想,那么《战国策》反映了纵横家思想。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看重功名利禄的获得。不过,它的思想比较复杂,所记人物有只讲权术谋诈、只图个人功名利禄的朝秦暮楚之徒,也有“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之士。总之,它大量记载了策士的故事,反映了“士”这一阶层在那个时代的“众生相”。

策士们为了取得诸侯君王的任用,他们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能把黑说成白,再把白说成黑。比如苏秦曾游说秦王,希望他分化六国、各个击破,但秦王不识货。没有找到好工作的苏秦回到家受到家人蔑视,于是发奋苦读(都以锥刺股,有点变态的意味了),最后又说服六国联合抗秦,自己挂着六国相印,风光无限,经过家乡,亲戚们无比恭敬。世态炎凉于此可见。难怪苏秦感叹:“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贫穷了连父母都不把你当儿子,富贵了亲戚都畏惧你,人活在世上,地位财富不可以忽视啊!

《战国策》所反映的思想大多可能比较功利自私甚至“鸡贼”;但它的文学价值却很高,这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和语言运用两方面。

首先,《战国策》写出了一系列“士”的形象,他们栩栩如生、各不相同。比如:纵横者有苏秦张仪;勇毅者有聂政荆轲;高洁者有鲁仲连……作者对此兴趣盎然,以至于抛开史实,加进自己的想象虚构。比如用笔极多的苏秦,作者写他独自夜读,以锥刺股时说了一番感慨之语,这是谁听见的呢?很显然是作者的想象虚构。也正是这些合理而丰富的细节使得《战国策》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读起来栩栩如生。

其次,《战国策》的语言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后人评价为“辩丽横肆”,意谓华丽而雄壮,或者说是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策士们的言辞里充满了比喻举例,甚至还有寓言故事、轶闻掌故,大量的对偶排比,使得语言华丽雄壮。策士们滔滔不绝,诸侯们只有听的份了。这样的语言有文学性,但也说明了诸侯君主们的昏庸低智。只有头脑简单的人才听不懂深刻的道理,需要把深刻的道理转化成通俗的比喻、具体的举例、有趣的故事,听者一高兴,再看说者一幅真理在我的气势,就很可能同意了。而往往颠倒黑白、浑水摸鱼也就在这时候产生了。


晁老师讲中国文学史第三讲先秦史籍文(下)_第3张图片

4影响

《左传》、《国语》、《战国策》对后世的史学文学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名的史学巨著《史记》不仅借鉴了它们的史料,更借鉴了写作手法,尤其是《左传》即写事又写人的记史传统。一些精彩的篇章,还直接抄录。

秦汉、唐宋古文家直至清代桐城派,都非常推崇《左传》的简练蕴藉。宋人把《左传》与《史记》、韩文、杜诗相提并论。

《战国策》铺张扬厉的文风促进了汉赋的形成。

先秦史籍文还影响了后世小说创作,比如明人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就是取材于此。


晁老师讲中国文学史第三讲先秦史籍文(下)_第4张图片

n

你可能感兴趣的:(晁老师讲中国文学史第三讲先秦史籍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