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ould trade all of my technology for an afternoon with Socrates.

I would trade all of my technology for an afternoon with Socrates._第1张图片
静阅



郁老师的哲学课一

I would trade all of my technology for an afternoon with Socrates._第2张图片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并不是古希腊的第一个哲学家,但他毫无疑问是最具有争议的哲学家。

一方面,哲学史上把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还有徒孙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哲学三圣。苏格拉底也被公认为西方哲学最重要的奠基者之一。另一方面,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苏格拉底的人生结局不佳,没有获得善终。

苏格拉底最终被雅典城邦判处死刑,服下毒酒而死。

苏格拉底不仅没有表现出即将离世的惋惜和悲伤,反而非常坦然、从容地和学生们谈论他对死亡的看法。

他说:“一生追求哲学的人,临死的时候自然是轻松愉快的。”其中一句话,被后世广为传颂: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苏格拉底让大家从关于死亡的定义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当时,希腊人对死亡的定义是:“死就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你可以不赞同这个死亡的定义,但在那个时候,这就是大家的共识和讨论的基点。

而在世人之中,哲学家从不关心物质的享乐和爱情的欢愉。

苏格拉底说,这世界上存在绝对的善、绝对的美和绝对的正义,这恰恰是哲学家所追求的最纯粹的知识。

然而这些绝对的知识都是单凭肉体的感官无法察觉的。相反,由于肉体会生病,会产生烦恼,会带来欲望,肉体阻碍我们寻求真理。

死亡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灵魂和肉体分离。当死亡来临,灵魂终于能够摆脱肉体,成为纯粹的灵魂,获得最为纯粹的真理。

真正的哲学家为了寻求真理,不仅不害怕死亡,而且急切地盼望灵魂能够解脱肉体,获得真理。所以苏格拉底说,哲学家一直在练习死亡。

苏格拉底为何不怕死:灵魂不朽的几种论证

说到这里,苏格拉底还需要论证一个核心命题:那就是灵魂不朽。

我们选取了几个加以概述:它们分别可以被称为:相反相生论证、回忆论证、本质论证。

苏格拉底提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生,对立转化的。例如,大由小转化而来;快由慢变来;弱是由强转变而来;同理,生和死是对立的,所以也会相互转化。后来,苏格拉底还提出了一个反证:如果只有从生到死,而没有从死到生,那么世上一切都死亡了,而没有活物了。

第二个论证,被称为“回忆论证”:回忆论证认为,我们的所有认识都是回忆。换句话说,我们一出生就有知识,或者说,出生以后,我们所谓学习就是回忆起原有的知识。

例如看到一匹马想起它的主人。但是,任何两个具体事物之间不可能是完全同一的,也就是没有绝对的相等。所以,绝对的、抽象的概念不同于具体事物之间的相等。人们在用经验感觉去认知具体事物时,总会回忆起绝对的、抽象的概念。

所以说,人在出生前,灵魂已经具有了关于绝对、抽象概念的知识。只是人在出生之后,忘记了这些知识,之后凭借感觉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断回忆起灵魂本就具有的知识。认识就是回忆。

由此甚至可以推出,灵魂在出生前就已经存在。

当然,这里的知识概念和今天的知识,有所不同,更多指的是抽象概念和关联,例如相同、相等、比较大、比较小等。

美诺问苏格拉底:你连知识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去寻找它呢?

苏格拉底回答说:一个人既不能试着去发现他已经知道的东西,也不能试着去找他所不知道的东西。

所以,知识就是回忆。

在哲学史上,苏格拉底这两段论证,提出了先天知识和后天知识的差异。

苏格拉底提出了第三个论证,即“单一本质论证”。

苏格拉底说,一件东西如果不是复合的,就应该始终如一,永不改变;比如“真正的善”、“真正的美”,这些绝对的本质都是单一的,独立的,所以也不能改变。

而复合的东西,比如肉眼看得到的车马、衣服和肉体则经常发生变化。因为复合的东西会发生分解。由以上几点可以进行类比,灵魂是单一的,不可分解的。

所以,灵魂在人死后依然存在。

我们来概括一下上述的论证:相反相生论证,证明了灵魂必定不朽;回忆论证证明了灵魂在出生前就已经存在;而单一本质论证,说明灵魂在死后依然保持不朽。

苏格拉底在最后说,活着的时候,灵魂被肉体束缚,难免会受到肉体欲望的污染。

但是真正的哲学家极力避免强烈的快乐和痛苦,坚持理性和节制,保持灵魂的纯洁。

只有这样,在灵魂脱离肉体之后,纯粹的灵魂才可以和最纯粹的智慧交往。

对哲学来说,比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论证,或者说是推理的步骤、过程。这一点和几何、代数是十分接近的。它们都要从一个公理或几个公理开始推导和论证。

所谓公理,就是公认无误,无法想象它为假的命题或者是大前提。

苏格拉底也非常习惯“下定义”:从一个定义或者假设开始,看看如果承认了这个,那么有什么必定随之而来的,也就推出它的后果。

如果假设是没有问题的,那就推论出来的也被认为是真的。换言之,苏格拉底认为,真理应当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和其他原则冲突的,都不是真的。

我们现代人可能很难接受苏格拉底的论证结论。那并不是因为他的推理方式的问题,而是因为大多数前提和定义都已经被后来的认识所颠覆了。也就是说,古希腊人和我们现代的很多基本常识,发生了变化。但是,如果你接受了他的前提,那么也就必然会接受它的结论。

换句话说,因为苏格拉底采用了论证的方式,他的所有论证在原则上都是可以反驳的。大家也可以尝试来反驳苏格拉底对灵魂不朽的三个论证,它们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苏格拉底的这种论证,标志着哲学史上的一个突破。也就是开始严格区分了“信念”和“认识”。

信念是无法反驳的。你愿意相信什么就相信什么,例如地球不是圆的,而是平的。这并不需要证明,而且显然和很多别的认识存在冲突和矛盾。

与此相反,认识则是建立在论证或者其他论据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说,认识需要寻找其理据,认识和认识之间不应当存在矛盾。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哲学、宗教和科学尚未分离开来。

在苏格拉底之前存在很多哲学家,探究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例如泰勒斯、恩培多克勒、毕达哥拉斯和阿那克西曼德,还有巴门尼德斯、芝诺、赫拉克里特。

他们中有些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有些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其实都是基于一种朴素的信念,而缺乏必要的观察和论证。

所以说,学会进行有效的论证,是苏格拉底和他之前很多哲学家的根本区别。这也开创了哲学的主要传统。

苏格拉底有空的时候在市井和大众闲谈,他不刻意地选择时间地点和人物。苏格拉底和人闲聊的目的不在于教育人,而是和人共同寻求真理。

这些都表示出一个重大的转折:智者自认为或者自己宣称掌握了真理。而“哲学”在古希腊语中是由两个词构成的:philia爱和sophia智慧。爱智慧是一个不断趋向的动态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就好像你爱一个人,并不是在你说出“我爱你”的时候就中止了,而要不断爱下去。

苏格拉底就是这样的哲学家,他并不宣称自己掌握了真理。他甚至说,我知我不知。爱智慧不同于占有真理。

然而,无论是身处现代世界的我们,还是苏格拉底时代雅典的普通民众,都不一定能分辨出谁是贩卖才智的智者,谁是真正的苏格拉底。这正是苏格拉底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在雅典遭到控告和审判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苏格拉底究竟遭到了怎样的指控,对他的审判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I would trade all of my technology for an afternoon with Soc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