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大师即便沦为沧海遗珠,也会用自己的坚持、努力、执着去照亮整个苍穹。
01-工匠精神
因为劳动节,近日大家都在谈弘扬工匠精神。可说到弘扬工匠精神,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威廉·爱德华·戴明(W.Edwards.Deming),也就是下图这位老爷子:
这老爷子弘扬工匠精神到了一种什么境界呢?让日本制造业走出了二战后的阴霾,在不到5年用高质量产品横扫国际市场。让美国对日本制造业的崛起反省和改进,使其得以继续保持超级大国的地位。所以,国际上有两个奖项均以戴明命名,一个是日本科技与工程联盟在 1951 年设立的,另一个是美国统计协会在 1990年设立的,这两个奖项都颁发给质量改进的贡献者。
说到这里,如果你还觉得戴明很陌生,那接受过入职培训的你一定听说过PDCA循环,而PDCA循环还有另一个名字,即戴明环。纵观戴明的一生,是传奇曲折的一生,其中发生过的许多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02-自强不息
1900年, 戴明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由于父亲是个收人微薄的农场主,因此戴明从小就养成了自食其力的习惯,以打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点灯、扫雪、打杂、铺床等等,为了帮家里减轻负担几乎什么都干。据说直到戴明上了大学,还依然保持着打工的习惯。儿时戴明的生活虽然忙碌、辛苦,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小朋友都称呼他为“教授”。
这里还要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在戴明14岁的时候,虚报年龄去参加墨西哥边境战争的志愿军,但已搭上赶赴战场军车的他,却因“漏馅”被部队遣送回家。
那天,美国少了一名优秀的志愿军战士,而世界却因此多了一位质量控制大师。
03-永远进步
没有成为志愿军战士的戴明恢复了学霸模式,1921年,获得怀俄明大学电器工程学士学位。1925年,获得科罗拉多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27年,获得耶鲁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而在戴明硕士毕业后发生的一件事,对于他一生的影响非常之大。1925年,刚获得硕士学位的戴明来到西门子,在公司下属著名的霍桑工场工作。没多久他又收到了耶鲁的博士录取通知书,但戴明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耶鲁大学的博士很难毕业,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能拿到学位。而就在戴明犹豫不决的时候,他的一位上司给他了很大鼓励。上司对他说只要能顺利毕业,西门子肯定还会雇用他,而且年薪会涨到5000美元,这是戴明当时工资的4倍多;上司还对说,之所以还愿意雇用他,是希望他有天能成为价值5万美元的人才,为公司创造更多的财富。
上面这段对话戴明终身铭记,并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我认识到,优秀的人才并不少见,公司最需要的,是能够不断学习、永远进步的人。”
戴明就是这样,从物理、到统计、再到管理,不断学习、永远进步、融会贯通,这正是他日后成为质量管理大师的重要原因。
04-乱世浮沉
1927年,戴明获得耶鲁的博士学位,随后来到了美国农业部固氮实验室工作,此后10年他都在研究氮气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1936年,戴明意识到统计领域将迎来变革,便在研究院开设了统计课程,给学生讲授最新的抽样调查方法,还邀请休哈特等专家来给学生授课。而这期间戴明也在不断思考,并尝试把统计方法应用到质量管理领域,慢慢他在这个领域开始有了名气。1940年,他被聘为人口普查抽样技术的首席顾问,并首次把统计质量控制原理应用在社会领域。1941年底,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戴明又把统计质量控制原理引入工业管理,并为国防部培训了2000多名工程师和质检员,这使得戴明在质量控制领域名气大增。
本应前途一片大好的戴明,二战结束后在美国却没了“用武之地”。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工业国家都伤了元气,而毫发无损的美国进入工业空前繁荣的时代,在钱好赚、利润多的情况下,本土企业开始扩大生产、做大蛋糕,企业家们对生产中的质量控制并不关心。
戴明在后来回忆说,二战之后他的努力全部烟消云散,没有在美国留下一丝痕迹。
05-锲而不舍
既然自己的主张在美国没人听,那就去寻找一个需要自己主张的地方。二战战败后的日本,正急于从战争的废墟中崛起,战后美国扶持日本的国策,给戴明提供了在日本大显身手的机会。1947年,戴明受邀到日本帮助开展人口普查,这次机会让戴明更好地了解日本,也结识了不少日本朋友。1950年,戴明再次受邀到日本给工盟讲课,戴明这次给他们带来了一整套质量控制方法,就这样在日工盟的安排下,戴明不但开始了从南到北的巡讲,还见到了日本的21位行业巨头。
戴明自信地告诉巨头们如果按他的方法来,日本产品在5年内就可以占领整个国际市场。此语一出,几乎所有人都不相信。而戴明坚定地告诉他们只要掌握正确方法,并坚持从上到下去贯彻落实,日本一定可以做到。
那次对话成为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此后,日本从高层到基层一级级推进质量管理,还把戴明的讲义汇编成册配发给全国的企业,正是在这样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下,日本的产品质量在4年后就超过了美国,比戴明的预测还提前了整整1年。为了表达对戴明的感激与敬意,日工盟专门设立了“戴明奖”,用以奖励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企业。
1960年,日本天皇还颁发给戴明二等瑞宝奖章,这是外国人在日本能够得到的最高荣誉。得奖事由上写着: “日本人民把日本产业得以重生,及日制收音机及零件、半导体、照像机、双筒望远镜、缝纫机等成功地行销全球,归功于戴明博士在此的所作所为。”
06-世纪之问
对于美国来说,戴明应该算是历史上最大的沧海遗珠。当他在日本享受盛名之时,其在美国却依然无人问津。他的小女儿琳达后来回忆说:“我知道这令父亲有种受挫感。虽然我不知道他愿不愿意承认,因为父亲自视甚高。当一个人怀抱使命、理想,却无人理睬时,心里一定不好受。”
1980年初世界能源危机爆发,在石油价格飞涨的情况下,美国消费者开始注重质量,这便给了日本产品横扫美国的机会,也让美国社会开始了全面反思,而这时美国还是没人注意到戴明。
戴明被美国人知晓则完全是一个偶然,梅森是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制片人,正好要拍一部反思美国经济的纪录片,偶然从一名教授口中知道了戴明,便开始一连几天对戴明进行采访。而随着梅森采访逐渐深入展开,她整个人几乎被惊呆了,这么杰出的一个人物在美国,居然会默默无闻几十年,全美对日本崛起都不知所措,而促使日本崛起的这个人,居然就住在白宫附近……之后梅森用了几天时间,做了一部纪录片并提出了世纪之问,《日本行,为什么我们不行?》。
纪录片一经播出便轰动全国,之后对于戴明的报道铺天盖地,再之后这位80岁老人便开始了“传道”之旅,而那些迟到的荣誉也纷至沓来。1983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6 年,入选位于戴顿的科技名人堂;1987 年,荣获国家科技奖章;1988 年,荣获杰出科学事业奖;1991 年,进入汽车名人堂……但这些荣誉并不是戴明的追求。
戴明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质量管理理论被美国企业知晓的太晚,如果这一遗憾不曾发生,也许美国企业会走得更快、更好。有人曾问过戴明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希望以何种方式被人们所纪念,他说道, “或许我根本就不会被人们记住。”而沉默许久后,他又说了这样一句话:“也许人们会把我看成阻止美国自杀的人吧!”
当年灰溜溜从军车上被遣回的少年戴明,最终靠着自己提出的质量管理理论,用另一种方式“拯救”了自己所深爱的祖国。
07-一生坚持
戴明的一生是始终坚持的一生,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质量管理研究中。他一生共出版过 8 种著作,其中有 5 种是在 82 岁之后完成的。1993年,93岁的戴明还举办了30场讲座;就在这年12月,他在轮椅上完成了最后一讲,几周后便因胰腺癌在华盛顿辞世。两天后,戴明逝世的消息传到日本。《日本时报》做了这样的报道:“质量控制之神:戴明逝世”。
直到今天还有很多日本企业视戴明为再生父母,据说在丰田公司东京总部的大厅里,有 3 张比真人还大的肖像画,其中一张是丰田的创始人,另一张是丰田现任总裁,而中间最大的一张就是戴明。
08-福泽后世
对于质量管理,戴明一直强调“质量无须惊人之举”。而他流传至今的“十四要点”,被视为本世纪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其内容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观念。
1.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2.采纳新的哲学;3.停止依靠大批量的检验来达到质量标准;4.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5.不断地及永不间断地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6.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7.建立现代的督导方法;8.驱走恐惧心理;9.打破部门之间的围墙;10.取消对员工发出计量化的目标;11.取消工作标准及数量化的定额;12.消除妨碍基员工工作畅顺的因素;13.建立严谨的教育及培训计划;14.创造一个每天都推动以上13项的高层管理结构。
大师虽然已经离世多年,他的理论至今仍熠熠生辉,他的事迹至今仍发人深省,希望吾辈可以将其更好地传承并发展下去,将真正的工匠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