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是不是感觉有点唐突,扁鹊在春秋战国也只是位名医呀,和“治愈性高手”有什么关联。客官稍慢,请听我为你拆解。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耳闻。他们家可以真正称为医学世家。史书记载了魏文王和扁鹊谈论三兄弟医术的对话。
一天,魏文王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又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关于这则故事,每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诠释。咱们作为现代人,首先不得不佩服扁鹊的谦虚及自我的清醒认识。认认真真的分析完他的这段话,就不能发现,扁鹊大师,他真正的洞察了人性的本质和为什么他会出名的原因。也就是因为这点,小女子断言“如果穿越到现在,扁鹊大师会成为治愈系高手”的论断。
他清楚的分析,长兄治病属于对来看的人“事前控制-预防“定位,人来看了,可能只是个小恙没什么大碍,虽然预防了,治根了,但是前来看望的人是感受不到的。因为那个没有发作,没有给他带来深刻的切肤之痛。
而二兄治病属于”事中控制-前期治疗“,有点痛但还是可以忍忍的。这年头,亚健康的人也一大把也,一点小病小痛实属正常。而来找扁鹊的,他治的可是”病情严重之时“的病,类似于急救室诊疗大夫,属于事后高手呀。
他的病人极有可能是住院病人,或是110送来的,连走路都走不动的病人,那个痛呀一定是钻心的疼,疼到晕倒都有可能。
这个时候扁鹊治疗好了他,那他对扁大夫的感谢之情,常理来说,一定是像万里长江之水滔滔不尽呀,怎么可能不到处去口碑传播呢。
想想那个场景,一定是说:”春秋医院的扁大夫真是技艺高超,我之前找他大哥和二哥看病,大哥是体检的,体检完后嘱咐我,不能喝酒,要预防胜于治疗的话。我没听他的。后面身体有点不舒服,我又去找他二哥看,没想到他二哥给我一堆药,要我常常保健不喝酒。药我不情愿的买了,酒肯定照常喝了,但是还是没有治好呀。弄得我前几天突然晕倒,被送倒急救中心,扁大夫一做手术就好了。手艺就是不一样呀。虽然钱花了不少呀,但健康是无价的呀。”
如果以1-10来评判病人的病情状况,1为弱,10为最严重,那么显然,扁大哥的用户是1-4分的,扁二哥治的是5-7分的,而扁鹊治的都是9分、10分的病人。就是那种再不治疗就不行了的。这个时候的用户,对价格无感,而是对疗效、治愈效果摆在首位。
通过这个扁鹊故事,不难发现,人们对治愈系的产品天生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顺从力。而且一旦治疗功效奇佳,产生的传播速度会达到惊人的地步。
那什么是治愈性的产品呢?用产品术语来说,就是最急切的解决了用户的那个痛点,可以治疗他那个马上有疗效的期望点。比如上了点年纪的女人(说的是我)现在买防皱面霜,即使贵一点,咬咬牙,也把普通面霜换了。因为内心有个期盼。
用文艺范解释就是,能治愈用户心灵中或身体上的创伤,给予他慰藉,多少能振作点。这就是一大堆的治愈系概念产品受青睐的原因。什么治愈性电影、治愈性软文、治愈性动画等。
好了,前面铺垫了这么多,说回写文案能从这两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吧?
其实就是一句,而且是永恒的公理。
要把产品的特性点打造成治愈性的文案来传递,而不是预防性。
如果是预防性的产品,可能会导致这三点不好的结果:
1、愿意购买的用户少:用户只有对切肤之痛的产品才会急于购买,甚至传播,否则处于”等等看“状态。
2、口碑传播难:预防性的产品效果不明显,用户也不乐意去讲。
3、价格也不高:产品的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自然价格也不会太高。
最后,咱们再回到探讨的问题上,你现在多少应该认同我的论断了吧。如果扁鹊穿越到现代,洞察人心的他,必定会成为治愈系产品高手,因为人性从未改变,自古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