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活学活用

在这个各行各业都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个人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比较就没有动力去提升我们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这个名词我不知道它的源头,但我还是很庆幸能够在某个文章里遇见它,因为它使我脑中前额皮质的运动性语言中枢的某一些链接终于有了连接点,我能够通过这个节点去达到比现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在现实中,人们更倾向于关注事物的表象外观,比如说手表吧,一些人会把它当作装饰品来佩戴,展示性格,彰显品位,而看时间的价值只不过是一个实用的借口罢了。尽管如此,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对手表内部的结构很好奇,我就是其中一个。

我喜欢将自己想要的结果写在等式的左边,而等式右边所需的参数和变量则是我要寻找的东西。就比如我写这篇文章,不是我已经知道“怎样做可以活学活用”,而是希望写完这篇文章,我可以通过深度加工我千辛万苦寻到的信息来获得一个可以使我前进一步的答案。我所要写的东西不是我所熟悉的内容,而是我想探求的新领域,借此的话我可以保持足够的好奇,构建新的思维逻辑。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总是用语文来理解数学,用数学来解释物理,用物理来阐释化学,用化学来说明生物,而当我们要解释人这个活生生的物种时,发现用现在的所有学科都很难找到一个可以解决所有谜团的答案。我们习惯用已有熟悉的知识、模式来解释新事物,大部分情况都行得通,但是既然是新事物,那么必然有与之对应的新的模式,新的概念,当物理学家无法用其他概念来解释电时,便提出了电荷的概念。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问题,学过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固然很重要,但也不要忘了去创新。

前段时间正好在网上听了一个关于如何更好的学习,讲师很幽默的分享了自己读书的经历,三天看完一本书这样的速度,一年看完100本书的毅力让我只能站在远处静静地佩服,但是看完以后又很快忘记这样的经历似乎拉近了我和高高在上讲师的距离。他提出了一个很不错的idea,这个idea可能会在我们大脑里闪过,但是只有这位老师看到其中的价值。根据需要来选择所读书的种类,以用为目的会增强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力量,提高办事的效率。也就是说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会为了更好地去解决问题,无论是个人还是关系还是工作中的。带着疑问去看书的话,就好比带着指南针地图去寻找宝藏,大脑会根据目的去加工所摄入的信息,如果只是随便看看,没有联系到实际,单一的文字是不会在大脑中占有更多的区域,也会更容易被时间清理掉。

什么叫做学习?

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学习就是通过大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获得生存经验和技巧的过程。信息的存储是离不开记忆的,然而记忆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不像录音机那样将声音录下了,而回忆也不是按下播放按钮就能够重现的。遗忘是大脑的属性,一方面就像电脑中的清理程序一样,将检索出来无用的信息及时清理,以确保过多的内存拖慢程序的进行;另一方面,要想保持每一天都新鲜的我们,那么大脑就应该有出陈易新的特质。我们的大脑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新的思维,会建立一个新的神经元,一个新的连接,然而在转瞬间这样的神经元和连接就会被清理掉,我有一个很爱学习的同学,有一次我们一起吃饭聊到被英语单词,她说她坐着背的单词站起来一会就忘记了。而事实上,我们大概会记得大部分我们会记得我们学过的内容,这就得益于早晨的背诵,课后的作业的训练。重复会让我们收集的信息活得更久,一个礼拜,一个月,一年,甚至永久,所以说学习还是要下苦工的,过目不忘的天赋毕竟属于像雨人大脑异常的少数人。

创立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的John Grinder和Richard Bandler教授指出,大脑是通过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来理解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然而视觉中枢、听觉中枢、感觉中枢、嗅觉中枢和味觉中枢它们在大脑中的位置是分散的,在神经的尺度来讲相隔甚远,一个正在发生的事件进入我们大脑的最初时刻时就被分散的中枢撕成了碎片,我们可以将此时的大脑比作搅拌机,我们的耳朵将声音的信号传递到位于颞叶的听觉中枢,然后我们才能听到,我们的眼睛将光信号传送到枕叶的视皮质,然后我们才能听到。碎片如果不加工成形,很容易被清理掉,那么大脑又是怎样将这些碎片进行加工的呢?

有人说过结构化思考,将所接收到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构建起来,会记住的更长久就好比在一盘散沙加入泥土,然后将其制作成一个漂亮的瓶子,就如青花瓷一般,做的越精致就越能够穿越时空的隧道,向后人呈现工匠的心思。毕竟短期记忆的空间是有限的,它会剔除掉不重要无意义的东西,它喜欢新鲜的,它本身呈现的也是新鲜的,如果我们不在记忆消散前将它巩固的话,它就无法进入我们的长期记忆里在未来发挥它的作用。

我们学习知识最终的是目的是希望现在和将来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减少损失。我会时常听到这样的一个声音“我读了那么多书,怎么感觉一点用处都没有。”从生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那就是你的运用中枢不发达。尽管这样解释很有道理,但是根本无法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怎样高效能的转化知识。打个最简单的比喻,我们将知识比作油画师的颜料,最后呈现的画便是我们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的模样。颜料要分类,同样知识加工时也要分类,色彩需要层次,知识的输出也需要层次。总而言之,如果想更高效的运用所学到的知识,那就要在知识输入、加工、储存、检索、输出的过程中尽量层次化,结构化,这样的分门别类就不会使信息分散混乱,而是使大脑处于一个井井有条的状态。

结语:以上文字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并非我胡编乱造,都是有事实依据,参考的书籍有John Medina教授的《Brain Rules》, John Grinder和Richard Bandler教授的神经语言学NLP。感谢这些书让我找到了部分的答案,让我成了知识的搬运工。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做到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