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世界的幸存者

作者阮一峰看到 AlphaGo 战胜围棋冠军,猛然意识到『机器人、自动化、人工智能正在变得比人类更强大。在可预见的将来,技术最终将淘汰人类。』技术变革导致了人类社会的重构。作者说,绝大部分的人没机会参与这个进程,只能被动接受其他人安排自己的命运。在这个剧烈变化的年代,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可以把握自己命运的幸存者?

旧世界的坍塌

1.世界走向哪里

围棋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在一个19根横线乘19根竖线的棋盘上面,有着无穷多种的变化。根据计算,围棋可能的下法共有2.08 x 10170种。一个 3G HZ 的 CPU 内核,每秒可以运算3 x 109次,这意味着即使1万个CPU同时运算,也需要 2.3 x 1086 年才能走完所有下法。因此,计算机无法使用穷举法处理围棋。(谷歌的AlphaGo使用的是特殊算法实现)

真的很可能,机器驾驶汽车比人类驾驶得好。如果这项技术成功,十年以后,就没人去学开车了,驾校也会关门。终有一天,因为人类不如机器可靠,法律规定,人类不得驾驶汽车,只能由机器驾驶。如果你还想开车过过瘾,必须去专门的游乐场,就好像现在骑马只能去马场一样。

新技术会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但与之前工业革命不同的是,信息技术革命创造出的职业,远远小于它消灭掉的职位。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它们的技术目标就是不需要人的参与!因此技术在动摇人类社会的结构,将整个社会一分为二:有技术的人和没有技术的人,他们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类束手无策。

《华盛顿邮报》做过一个统计,1978年到2011年,美国工人的平均工资只增长了6%,CEO 的平均收入增长了727%。这就是说,计算机革命出现后,穷人的收入根本不增长,而富人正变得越来越有钱。这种趋势将来只会增强,不会逆转。因为它是技术造成的,而技术变革的速度一点都没有放缓。技术正在不断替代劳动力,那些被替代的人们根本没有办法得到补偿。

更可怕的是,社会流动性正在减弱。穷人不可能通过努力,晋升到更高的社会阶层,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跟你竞争的是你所竞争不过的机器人。一个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流动性僵化的社会,意味着什么?我很难想象。在经济上,持续繁荣需要购买力支持,必须让大多数人具有购买力;在政治上,不让底层人民看到翻身的机会,就是政治自杀。2016年的美国大选,传统风格的候选人都得不到支持,反倒是极端的、大肆批评现行秩序的特朗普大受欢迎,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是技术变革带来的经济政治动荡的体现。人们失去出人头地的希望,社会秩序也会瓦解。

技术虽然带来了收入不平等,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平等,主要是在享受技术成果方面。风险投资家 Paul Graham 说,19世纪时,你只要有一辆马车,就是富人,根本没人在乎马车的牌子。现在不同了,人们不得不强调汽车的品牌,区分谁更有钱。这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技术使得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代步工具,于是技术以外的因素(牌子)成了展示人类不平等的主要载体。

关于VR

如果VR真的能模拟大多数实际生活,而且成本降到每个人负担得起,那人类就离真正的平等不远了。

VR技术把材料的触觉和质感的传达,提高到建材的地步,人类也就根本不需要什么实体空间了,大家一起找个床躺着,全部生活都在VR里过是最省成本的了。以后名车美女豪宅飞机都变成便宜的数据,每个人戴上头盔就能拥有的时候,人生的奋斗还有什么意义呢,人类传统社会必然就崩溃了。

假使欲望的满足变得轻而易举,那么整个人类存在的意义都值得怀疑。就像黑客帝国里的红蓝药丸,如果技术真的来临,有多少人还愿意选择令人痛苦的真实。抑或真实这个词的含义都变得不一样了

人类社会究竟走向哪里:忍受现实的不平等,还是在虚拟中重构平等?未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扑朔迷离,令人琢磨不透。

2. 那些无用的人

今天,人类正在让许多物种灭绝,甚至可能包括自己。如果今天发生核灾而让世界末日降临,人类将毁灭,而老鼠和蟑螂很可能继续生存下去。或许6500万年后,会有一群高智商的老鼠心怀感激地回顾人类造成的这场灾难。(--『人类简史』)

技术造成的人力精简,将在今后5年内,导致全球发达国家失去710万个工作岗位,但在科技、专业服务及媒体领域,将创造210万个工作岗位。两相抵销之下,未来五年内,将会净损失50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以行政工作与白领阶级为主。” (-- 摘自世界经济论坛『未来的工作』)

尤瓦尔·赫拉利说,人工智能取代了那些简单技能的工作岗位以后,人类当中会出现一个庞大的、无用的无产阶级。

未来,人类可能会分化为两个主要的等级:一个全新的更先进的精英阶级,很聪明,很富有,有更好的基因和更长的寿命;还有一个全新的一无用处的无产阶级,他们将越来越穷地等待死亡,可能变成没有工作、没有目标、整日靠吸毒度日、戴着VR头盔消磨时光的乌合之众。”

现在断言,人类在未来几百年里要灭亡,或许还太早。但是,人类社会即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却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变化已经开始了,我们这代人就会亲历这场变化。它也许是人类最后一次的技术革命,希望你能够成为这场革命的幸存者。

3. 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安全的工作?

当一种技术消亡的时候,与它相关的工作岗位也就消亡了。这种事情在技术行业特别多,因为技术的升级换代太快了。

:这一部分我认为作者观点有失偏颇。个人认为只有一成不变才会被新技术带来的冲击击垮,终身学习的人不会没有立足之地的。

4. 白领岗位的消失

以前,技术革命只是对蓝领工人不利,贸易全球化和自动化技术使得低技能工人,失去工作或者一直拿着低工资。而现在,技术革命开始威胁那些有技能的人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办公自动化正在快速地消灭办公室职位。

作家吴晓波把难以被机器替代的能力,称为『柔软的能力』

  1. 人性化和人格魅力。机器提供的服务是没有人性的,也不会有人格魅力,更不会感动人心。这注定了,有些感受是机器无法提供的。最简单的一个例子,老奶奶在街上突然摔倒了,你会感到心痛和惊慌,要是一台机器突然故障了,你大概不会对机器产生同情心。所以,一个富有人格魅力和人性的人,在计算机主导的时代,是有优势的;相反的,一个没有个性、人云亦云、千面一律、会消失在流水线上的人,则天然具有竞争劣势。
  1. 创意。计算机只能根据算法,做出下一步行为,没法超出算法的范围。这意味着,只要掌握了算法,就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举一动。人类则是难以预测的,常常会有天马行空的创意。机器最难以与人类竞争的,就是创造力。目前,还没有一种软件,能够写出一部人类爱看的小说,估计将来也难有。另外,科学家曾经有过争论,计算机会不会“顿悟”?目前看上去,大概也是不会的。
  1. 决策和领导力(即企业家能力)。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说过,生产力增加的主要原因,除了资本和劳动力,就是企业家能力。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可以团结所有资源,创造出超额利润,最典型的就是乔布斯那样的人物。计算机没有办法团结领导一群人,齐心协力完成一个使命。

作为个人来说,人生规划的时候,应该尽量发展这些能力,才能避免与机器『抢工作』。

5. 为什么你不应该读大学

2016年四月,Udacity 进入中国,推出了中文版“优达学城”,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它干了一件没有先例的事情:颁发网络文凭。它办了一个网上的“硅谷大学”,自己发文凭,名称是“纳米学位”。纳米学位(Nanodegree)是优达学城此前与 Google、Facebook、亚马逊等互联网公司联合推出的学历认证项目。学员在线学习,所有项目考核合格之后即可获得纳米学位。

当代的大学起源于欧洲修道院的模式。学生要经过多年的苦修,经过考核,才能毕业。如果想成为高级僧侣,就必须再多熬几年。另外,还有导师作为监督人,防止你学到歪门邪说。

这种模式的两大弊端,演变到今天,已经越来越严重了:一个是传授的知识老化,另一个是极其浪费学生的时间。

退一步说,就算你在大学里能学到了真正的知识,那也不应该在那里待四年。如果只学最需要学习的东西,一年就够了。

四年时间足以让一个人在任何领域成为资深业者,甚至专家。可是我们的大学生呢,经过本科四年,不要说领域专家,甚至能力强的学生都寥寥无几。我们的大学制度用了四年时间,培养出了大量一无所长的、迷茫困惑的、市场滞销的年轻人。

18岁是人生最有热情和精力投入一项事业的时候,但是,大学将你一连四年关在教室和图书馆里,把考试和绩点伪装成你奋斗的目标,人为将你与真实世界隔离,引导你去关注那些对未来人生毫不重要的事情。经过这样四年的歧途,等你真正走上社会、要跟全世界竞争的时候,你的竞争力不是变强了,而是变弱了。换句话说,四年制大学很可能是削弱你,而不是让你变得更强。

世界著名程序员 Jamie Zawinski 曾经解释,为什么他只读了一个学期的大学就退学。

进了大学以后,每天8点就要起床,开始训练记忆力。有一门课我早就会了,想申请免修。教务长说不行,你必须上,这是政策。见鬼,我为什么要自己付钱,来这种地方。我就退学了,从来没后悔过。

我们时代的很多成功者----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等----都是退学生,这绝不是偶然的。不是他们在大学待不下去,而是他们发现,没必要在那个地方待四年。如果他们咬着牙忍受下去,熬到拿到文凭的那一天,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可能都不会有了。

德国和瑞士的中学生毕业后,要选择走学术道路还是职业道路。只有不到30%的人,会去读大学,其余的人都接受职业培训,为职业生涯做准备。

我认为,这才是更合理的制度。毕竟大多数人不会从事学术研究,而要靠某种职业谋生。你要知道,大学课程是为学术生涯打基础的,不是为职业生涯设计的。所以,你确定要投入某个职业,合理的选择不是先上大学,然后再找工作,而是一开始就接受职业培训,然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各种对职业生涯有帮助的课程。

理论上,一个人只要接受了中等教育,就可以进社会了。大学的本意是为那些走学术生涯的人开设的,后来慢慢变味了,以至于现在社会上居然有一种说法,”大学是素质教育“。不是这样的,任何时间地点,你都有机会提高素质。

注意,我不是说知识无用,而是说知识(尤其是非学术的知识)不一定要通过大学获得,通过互联网一样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且更高效和便宜。

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学习和教育变得比以往更重要、更关键。但是很不幸,我们的学习和教育制度已经完全过时,传授的知识有用的少,没用的多;传授方法仍然依靠灌输和记忆,而不是启发和理解,极其低效,浪费学生的时间,打击学习热情,磨灭对知识的兴趣;对年轻人的成长,正面影响少,负面影响大,而且看不到改变的希望。

但是,时代已经变了,文凭正变得越来越不重要。那些与文凭挂钩的东西,正在一项项脱钩。

互联网将教育的自主权,交到了每个人自己手里。上什么课程、什么时间上,都完全由你决定。你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利用夜晚和周末,学习网络课程。这样的话,不仅早早就会有收入,而且只学那些对自己最有用、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的效率很高。如果发现对学术有兴趣,将来再回大学,攻读更高的学位,也是完全可以的。

对于那些正在大学里面苦苦努力、不知道方向何在的年轻人,我有一点建议。

大学课程是为了那些不知道学什么的人设计的,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找不到方向,而被这些课程”画地为牢“限制住。你要主动去接触和学习,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引用一个网友的话,『你要做的就是自主、跨界、终身学习』。

6. 为什么上班下班已经过时

它的好处很多,上班族可以节省交通费和上下班时间,公司可以节省租用办公空间和后勤支持的费用,城市可以降低交通堵塞和碳排放。更重要的是,远程办公可以提高生产力,聚集更多高质量的员工,并且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携程公司与斯坦福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布鲁姆(Nicholas Bloom)进行过为期9个月在家工作试验,结果表明在家工作绩效大幅上升,离职率大幅下降,同时每位在家办公的员工每年可为公司节省成本2000美元。

“经济组织方式正在发生变革,那种在固定时间把人集中在固定场所的传统工作方式将逐渐被松散的,合作式的方式所取代。资本经济时代的管理理念是,人是懒惰的,因此雇员们需要被严格管理,于是他们被安排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所做着无聊的重复劳动。这套管理和企业组织方式在知识和创造力时代是行不通的,因为人只有在自主和自我驱动的状态下才能拥有最大的创造力。”

正如这句话所预测的那样“你再也雇不到优秀的人才,除非你跟他合作”。

“未来,一个人越优秀(优秀的定义为“拥有很难被替代的知识或技能”),受到的限制就越低,他将有足够的权利来选择如何工作,利润如何分配,每天工作多长时间等,也就是说,他将同时拥有自由和财富。远程工作将会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人生的B计划

我们不应该把现在的雇佣制度,视为理所当然。它不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唯一模式,过去不是,将来也未必是。

雇佣制度是一种有倾向性的制度:对资方有利,对劳方不利。

1. 你的命运不是一头骡子

当然,在生存面前,一切都是合理的。骡子为了生存,必须俯首听命。但是,21世纪的中国青年,生存本身似乎已经不是问题了。在这样一个产能和资本过剩的时代,除了赚钱以外,是不是应该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些认真的思考,不要让"赚钱"成为思想懒惰的借口。退一步说,就算你像骡子那样活着,真的赚到了很多钱,是否可以就此认定,当一头骡子是正确的事情?

黑客与画家》的作者保罗•格雷厄姆,做过一个非常好的概括。

“......(你)只是一个负责实现领导意志的技术工人,职责就是根据规格说明书写出代码,其实与一个挖水沟的工人是一样的,从这头挖到那头,仅此而已,从事的都是机械性的工作。”

骡子只是施工队的工具,跟锄头或者扁担没有本质区别。但你不是他人的工具,你活着不是为了被动地被他人使用,而是应该要有自己的价值。我觉得,人应该过一种有乐趣、有追求、自己做主的生活,而不能像骡子那样被推着走。

2. 母鸡与前端工程师

3. 为什么退休金是靠不住的

。。。(退休年龄延长)表面上,这是因为人的寿命变长了,可以工作到更老。但是,直接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加速,我们国家的养老金不够了。公开的报道这样写道:

2016年2月,人社部部长尹蔚民称,2015年底全国养老的平均支付能力达到17个月。其中,黑龙江、吉林、青海、河北等8个省份的可支付月数低于10个月。黑龙江的可支付月数仅为1个月。

用现在还没退休的人的养老金,发给已经退休的人。如果就业人口一年比一年多,这种方法可以奏效。我们国家的现实却是,青壮年劳动力正在一年年变少,每月新增的基金已经快要不够发放了。所以,一定要推迟退休,而且必须尽快地实施,原因就很清楚了。因为只有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你才能领养老金。哪怕只是推迟一年退休,全国因此省下来的养老金就是一大笔钱,至少几千亿。
[图片上传失败...(image-94a6e3-1514644817053)]
台湾是一个现成的例子。它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地区之一,所以他们的养老金早就不够用了,破产在即,不得不立刻改革,减少养老金发放规模。台湾年轻人的薪水并不高,台北房价却直逼香港东京,现在养老金又要减少,年轻人的郁闷和绝望可想而知。

4. 你的B计划在哪里

军事行动至少要准备两套计划:A计划在正常情况下执行,B计划是应急计划,在A计划落空时执行。这就好比电话打到一半,突然手机没电了,要是你随身携带第二块电池,就能应急。B计划就是那备用的第二块电池。正常情况下,B计划可能不会立即带来经济上的成功,但是你可以从中获得自由、自我认同和成就感,以及从此不用忍受大公司晋升阶梯上面挤破头的压力和窒息。即使初期没有成功,你也可以借此获得转型的其他机会。最理想的情况是,你通过B计划,实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美国的"家政女王"玛莎·斯图尔特,正是因为在食品店当经理被解雇了,才不得不自己开店的。

5. 为什么创业

“创业”这个词太正式了,“自我雇佣”更准确,就是你为自己工作。
创业不一定与资本、技术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只要为自己工作,靠利润而不是靠工资生存,就是创业。

我的想法是,底层的人没有出路,或者说所有的路都是九死一生,那么也无所谓了,选择一条让自己尽兴的路,至少不会被人像垃圾一样扔掉。
美国风险投资家 Paul Graham 一直鼓吹创业,他的观点对我影响很大。

”创业是艰难的,但是一份早9晚5的工作也是艰难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创业还艰难。你自己开公司,你会因为很多事情担惊受怕,但是你不会感到虚度生命,在一家大公司里打工,常常会有这种感觉。而且,创业可能会使得你挣来多得多的钱。“
”眼下,我们觉得有一份工作是正常的生活模式,但是这是最不可靠的历史假象。现在所谓的工业化国家里,仅仅二三代人之前,大多数人都是靠务农为生。如果将来许许多多人改变谋生的方式,这也许会令人感到惊讶,但是如果没有发生这种改变,会令人感到更惊讶。“

什么时候创业呢?现在不是经济的高峰期,你也许会想,等到景气好一点的时候再动手。Paul Graham 说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旧事物衰败的时候,就是新事物崛起的良机。对于那些注定要发生的变革,宏观经济不景气正是最好的机会。

经济衰退的时期,投资者和顾客都感到手头拮据。但是,顾客感到手头拮据,其实不是问题,反而你可以从中获利,因为顾客需要更便宜的商品。一般来说,创业公司的产品,总是比原有产品更便宜。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危机中,小的创业公司比大公司更容易成功。

6. 如何确定创业方向

Michael Moritz 是美国风险投资家,著名的风投公司Sequoia Capital(红杉资本)的合伙人。他有几条创业建议,我觉得很有启发,可以当作我们的原则。

  1. 创业的核心问题是你能为你的客户做什么。你的产品能为客户提供什么?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只要有人需要你的产品,你就能活下去;越多的人需要,创业就越可能成功。
  2. 你要创造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如果你跟别人生产一模一样的产品,就很难吸引顾客,你只能诉诸于低价。真正成功的创业者,都是创造了不一样的东西,苹果公司的口号就是叫 Think Different(与众不同)。
  3. 不要好高骛远。第一件事就是确保今天能生存下来,然后生存一个月,接下来一个季度,然后全年,然后担心来年的事情。
  4. 你要注重细节,这是所有成功者的特质。许多成功的创业者,都对各自行业的技术和生意具有巨大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他们往往都是沉浸在这个领域的细节之中的人。对于那些只想“捞一把”的人,细节看起来太琐碎了,很难令他们产生兴趣,或者感到兴奋。
  5. 如果你的公司不能产生利润,就不要去借钱。过去,太多的企业采用投资驱动的模式,借钱运作,赚取差价,比如那些杠杆收购。它们只有尽可能多地借钱,才能赚到更多的钱。这种方式最终必然会发生崩溃。
  6. 你要保持热情。创业将是一次困难的历险,所以最好是你自己真的想去做它,但也不要头脑发热,冲动行事。

拉卡拉和蓝色光标的创始人孙陶然,也说过类似的观点。他开发一个产品的时候,总是问自己五个问题。

1、给谁用?
2、他们用这个产品来解决什么问题?
3、这个问题对他们而言有多重要?
4、我们的方法是否足够简单方便?
5、他们要付出的代价与所得是否匹配?

具体来说,就是使用倒推法,从最终消费者开始一步步倒推到生产阶段。

第一步:谁来购买你的产品?为什么购买?市场有多大?
第二步:客户愿意付多少钱购买你的产品?竞争对手是什么价格?
第三步:客户在什么地方能买到你的产品?
第四步:为了让客户买到你的产品,你要付出多少销售成本?
第五步:你要生产出这些产品,能够负担的最高生产成本是多少?

通过这一系列的步骤,你就可以整理出你的创业的大概轮廓,其中包括这样几个要点:产品定位(最终消费者如何看待你的该产品)、原料(你的上游厂商是谁)、生产过程(产品如何生产出来)、定价(你卖给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价格分别是多少)、经销渠道(你怎样向最终消费者出售你的产品?存在哪些中间商?你如何向他们付酬?)、营销(你如何让消费者了解你的产品)、市场的进入壁垒(你的竞争对手会不会轻易地复制你的经营模式)、规模的扩大(如何扩大业务)等等。

Facebook 的办公室就贴着下面的标语,作为行动准则,激励员工。它们都可以当作创业的行为准则。

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快速行动,破除陈规。(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
保持专注,持续发布。(Stay focused and keep shipping.)

不要在功能上竞争

很难让一件产品保持简单易用,同时还具备大量的新功能。开发新产品的时候,哪一个取向优先,多功能还是易用性?

正确的做法,就是不要在功能上竞争。如果你的产品的核心概念行不通,那就重新定位这个产品,而不是为它添加新功能。你必须牢记在心,创造一个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不要着眼于它的功能比别人多,而要着眼于它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市场定位。

如果市场上都是复杂的企业级工具,那就开发一个针对个人用户的简化版;如果市场上都是很正式的高端葡萄酒,那就开发一种便宜的、针对年轻人的、更休闲的酒精饮料;如果市场上都是提供长篇Blog服务的网站,那就开发一个很简单的、每次只能写140个字的网站;如果市场上都是技术性的、廉价的电子设备,那就开发人性化的、高价的电子设备。

总之,你要做的不是添加功能,而是做一个市场定位不同的产品。

下面是开发新产品时,几点可行的做法:

(1)你不是做一个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产品,而是做一个“不同”的产品。

(2)你只提供部分功能,但是很好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3)如果新产品的市场反响不好,增加新功能并不能解决问题。你应该重新定位你的产品,想想它能向消费者提供哪些不同的价值。

(4)在产品设计和推广的每一个环节,都突出它的不同定位。

大坑和小铲子

你一个人,加上一把铲子,开始了寻找黄金之旅。长途漫漫。

现在,你有两种选择。
选择一:留在一个地点,挖一个大坑,但是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挖到地下的金子。
选择二:每个地点挖5米,如果找不到金子,就换个地方再挖。结果你挖了几百个小坑,而不是一个大坑。

请问你会如何选择?

换一种方式思考。你在推销一种产品。你给一个客户打10个电话,他可能就会买,也有可能还是不买。换成给10个客户每人打一个电话,你可能会得到10次拒绝,也可能某人一个电话就被说动了。

你会如何做?

推而广之,如果你在经营一项事业,你就有两种策略。

策略一:单一化策略。认准一个方向,不断地挖坑,通过长期重复性的付出,创造价值,赢得他人的信任,把产品销售出去。

策略二:多元化策略。你四处出击,到处挖坑,将有限的资源分散使用。这时,你最好期望你的眼光很准,能找对地方,一旦将产品投入市场,就立刻能打开销路。因为你的铲子很小,如果金子埋得很深,你就不会有第二次机会。

你必须认识到,不是你一个人在找金子,是所有人都在找金子。那些容易找到的金子,几乎可以肯定,一定已经被别人捡走了。那些有高级设备的人,把埋得浅的金子,也挖得差不多了。这就是说,第二种策略实际上是无效的,就算你挖一千个小坑,也找不到金子。

你唯一的策略,就是认定一个方向,坚持不懈往下挖,直到挖成。你很可能还是不会找到金子,但是在往下挖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找到其他有用的矿物。而且,由于长期地在这个领域奋斗,你会对周围一切极其熟悉,变成这个领域的专家。附近的人遇到各种问题,也会来找你征求意见。

另一方面,风沙来临的时候,那些小坑都会被掩埋,只有你的大坑会留下来,成为地面上难以磨灭的印记。或者,随着时间流逝,那些小坑都会慢慢荒芜,野草覆盖,人们再也无从发现它们,只有你的大坑还能被后代的人们辨识出来。举例来说,古罗马都是石头建筑,建造起来非常困难和昂贵,可能一年只能造一幢,但是两千年过去了,很多建筑都留到了今天;古代中国都是木建筑或砖瓦建筑,建造起来比较容易和廉价,可能一年可以造几十幢,但是根本留存不下来,完整的唐朝和唐以前的建筑,现在完全找不到,就连许多清朝的房子,现在都腐烂得不像样子。

最后,如果你想人生中留下一些东西,那么因为你挖了一个大坑,人们会记得你。这就是你留下的痕迹。

方法案例与未来

Dan 计划:重新定义人生的10000个小时

畅销书作家 Malcolm Gladwell 将这篇论文写进了他的新书《异类:成功人士的故事》(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他概念化了原始论文的结论,宣称存在一个“10000小时规则”(10000 hour rule),即成功至少需要10000个小时的投入。走红之前,甲壳虫乐队在酒吧中演出过10000个小时。创立微软公司之前,比尔·盖茨编程超过10000个小时。画家毕加索、音乐家莫扎特、篮球运动员乔丹,都有超过10000小时的训练。

为什么起床后不能收邮件?

英国作家 Richard Whately 说过:

“在早晨浪费一小时,你得花一整天来弥补。”

个性也是一种竞争力

papi 酱的案例告诉我们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后技术时代",特征就是技术无所不在,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不再具有使用门槛,一个人就可以运作一家企业或者一家媒体。以前创业是比技术、比功能,今后创业可能就是比特色、比个性。

今后,产品竞争的重点,很可能就不是技术了(因为大家的基本技术都差不多),而是产品的服务、外观设计、文化等非技术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产品的个性。因为其他方面都容易复制,但个性最难复制。如果一个产品充斥着非常浓郁的个性,这样的产品最难被取代。

当个性变成了产品的一部分,就成了一种竞争力。以后,你需要两样东西,帮助你成功。一样是你的能力,还有一样是你的个性。它们互相配合,造就出独一无二的产品,令其难以被其他产品或技术取代。考虑到人的能力很难大幅超出其他人,那么个性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

经济学告诉我们,物品的价格由其供给的稀缺决定。比如,水和钻石,前者是生命的必需,但到处都是,因此价格很低,5元一立方;后者只是一块漂亮的小矿石,可有可无,但因为供给少,价格就奇高。

个性变成竞争力,还有一个原因是技术造成的。技术发展的一大结果就是差异消失。凡是技术主导的领域,生产出来的往往都是标准化产品。当你和其他人用的都是一样的产品时,你就开始怀念差异和个性了。举例来说,很多女孩子喜欢购买各种各样的手机套。总之,技术在消灭差异、拉近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在加大消费者对个性的重视。

papi 酱获得投资,本质上就是个性商品化、个性企业化。这样的事情,今后将会越来越多。更深层次来说,技术是冰冷和没有人性的,技术越是主导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就越需要人性作为平衡和纠正。技术正在很多方面胜过人类,而人性作为一种竞争优势,因而变得更明显了。

要聊天,先付费

2015年底,李笑来老师众筹他的新书,每份金额2555元。但是,那本书已经开源了,任何人都可以免费阅读。你缴了钱,唯一的权利就是可以加入专属的聊天群。也就是说,这其实不是众筹,而是出售聊天群的会员资格。

池建强老师建了一个"工程师技术分享群",会员费是1024元/年,现在也有700多个会员了。

现代化工业的流水线模式,要求非常细的专业分工,这造成劳动者社交圈的狭窄。另一方面,当代都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带来的孤独感、疏离感和压力感,也是空前的。这些因素造成了大量的社交需求,各种社交软件的流行(比如Facebook、微信)绝不是偶然的。

因此,收费群的商业模式是可行的,背后有真实需求。而且,网络社交比传统社交更便宜。线下的社交活动,比如吃饭、出游、娱乐的成本都不低。

1989年,美国社会学家奥登伯格(Ray Oldenburg)出版了一本著名的书《绝好的地方》(The Great Good Place)。他提出,人类的日常生活主要分布于三个空间:

第一空间是居住空间(也就是家),第二空间是工作空间,第三空间是休闲娱乐空间,在那里会见朋友、喝啤酒、谈天说地,享受人际交往的乐趣。典型的第三空间是咖啡馆、酒吧、美发店、露天啤酒店、桌球房、俱乐部这一类地方。

奥登伯格认为,人的生活质量与这三个空间都相关。其中,第三空间的质量和逗留时间长短,决定了你的生活是否丰富多彩。当代社会的问题是,第三空间正在逐渐丧失。

这本书出版后,第三空间这个概念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但是此前,第三空间只被当作实体空间,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说,网络也是第三空间,聊天群就是最好的例子。一个运行良好的聊天群,也可以对参与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社交需求是一个极大的市场,网络社交才刚刚起步,潜力无限,现有软件根本没有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收费的聊天群,只是一个非常初级的应用,各方面都还很简陋。将来付费的网络社交将是常态,那些高质量社交群的会员费,一定是很贵的。

即将来临的卖文时代

内容付费成了互联网行业的一大热点。

以前,内容付费之所以没有成为主流,主要原因还是收费不方便。如果我想为自己的网站加上收费功能,读一篇文章收费一元钱,成本很高。这一类小额支付(或称微支付),收到的钱有时都不足以弥补手续费。而且,即使读者有意愿付费,流程也很麻烦,可能要在多个网页之间跳转,几分钟也不一定能搞定。此外、盗版问题、PC的阅读体验不好、缺乏互动手段都是原因。

现在不一样了,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一切。正是由于支付技术的进步,使得内容付费成为可能,让生产者有办法为单个内容定价一元(或者其他很低廉的价格)进行销售。

我想,网上今后将免费内容和收费内容并存。那些热点的、受欢迎的内容,很可能都会收费,因为既然可以变现,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另一方面,免费内容仍然将是主流,传统的商业模式——免费内容换取流量,流量转化广告——依然有效,而且收费内容也会让用户更珍惜免费内容,促进对它的消费。

微媒体时代

传统的电视台,一个人肯定办不起来。三个最基本的岗位——采访、编辑、播出——一个人是搞不定的。我国最基层的县级电视台,哪怕消息都靠通讯员,也往往有几十人的编制。

互联网不一样:播出不用操心,只要摄像头对准自己就可以;节目内容就是直播主题加上旁白(歌舞类直播还要唱歌跳舞);提前做一些准备,当然最好,没有任何准备,想到哪里说到哪里,问题也不大。所以,互联网直播完全可以一个人包办。事实上,很多人已经把直播当职业了,每天晚上都开台,从晚饭后一直直播到半夜,靠粉丝打赏来赚钱。这种情况下,就等于一个人做了一个频道,不仅采、编、播集于一身,还集成了广告部门。从功能上来讲,一个互联网直播间就是一个微型的网络电视台了。

美国有一部电影《楚门的世界》,讲的是主人公楚门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摄影棚里面,每天24小时的生活都被制作成肥皂剧,向全世界播出。上文的那位谭洁姑娘,已经把这段情节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不同的是,楚门的背后是一个上百人的团队,而谭洁只有一个人。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型媒体,就像无数座移动的小电视台,每时每刻向外界发送着信号,那么媒体的生态就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是大媒体时代,一个城市只有几家媒体,所有人从这些媒体获取消息。现在是微媒体时代,周围到处是形形色色的媒体。你不仅消费别人提供的消息,自己也在源源不断地“播放”消息。用计算机术语来说,以前的媒体生态是“中央集中式”,现在是“网状分布式”,媒体分子化了。

这种媒体生态的根本性变化,意味着什么呢?

  • 统的大媒体公司将会遭遇生存危机。许多传统媒体会死去,那些最优秀的媒体还会继续生存下去,因为它们是公认的可靠消息来源。
  • 微媒体会变得比大媒体更受欢迎,其中一些会走上商业化运营的道路,最终变成大型媒体公司。那些大媒体的广告客户,完全可能变成你的广告客户。
  • 媒体的节目导向将发生变化。总体上,大媒体的节目虽然制作更精良,但是成本较高(用户不得不看广告),有更多商业化的成分,它们的目标是生产出来的内容,给尽可能多的人看。
  • 微媒体不一样,它根本不是商业驱动的,而是以兴趣和自我展示为主要诉求。你收看微媒体,其实就是在收看主播的个性和想法。所以,微媒体兴起后,媒体的视角将由宏观(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等)转向更微观、更自我。
  • 以后不会再有超大型的媒体公司,只会有超大型的媒体平台。这已经是互联网时代的普遍趋势了:世界最大出租车公司 Uber 不拥有任何出租车,最大内容提供商 Facebook 不生产任何内容,最大网商阿里巴巴不拥有任何商店,最大旅馆 Airbnb 不拥有任何房间。同样的,未来最大的媒体将不生产任何内容,只提供内容的消费和交易的平台,现在的 Youtube 已经初具这样的雏形了。
  • 媒体会变得极度廉价化,以前是每个人都拥有个人主页(Facebook、微信、微博都是个人主页平台),将来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媒体。微媒体为个人带来了极大机会,让你把自己传播出去。以前,人们盼着上电视,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谁;将来你的个人媒体上,你永远都是主角。问题是如何吸引别人来看,媒体推广将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微媒体的时代,你必须学会如何把自己传播出去。

未来的娱乐业

2012年1月份,美国风险投资家 Paul Graham 发表了一封[图片上传失败...(image-a05602-1514644817053)],题目很夸张,叫做“摧毁好莱坞”(kill Hollywood)。他希望创业公司投入娱乐行业的创新,跟好莱坞一比高下,甚至取代它。

Paul Graham 的核心观点是下面这句话。

电影行业正在死亡,互联网蓬勃兴起。未来会有更好的娱乐方式,让人们乐在其中,杀死电影和电视。

娱乐业的发展史,就是让用户越来越多地参与进来。举例来说,你无法参与演唱会,只能坐在台下听歌星唱,人家唱什么,你听什么。于是出现了卡拉OK,让普通人也过一把高歌一曲的瘾,结果卡拉OK变成了比演唱会更大的行业。广场舞也是如此,自己跳舞比看别人跳舞过瘾多了。

为了让球迷参与球赛,出现了足球彩票。为了让观众参与网络视频,出现了弹幕。

任何一种活动,可以让普通人参与进来的门槛越低、程度越深,就越会大受欢迎。迪斯尼乐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营原则就是,“如果娱乐节目少一些被动性和纯观赏性,多一些亲身参与,游客就会停留地久一些。”

一句话,娱乐业的发展方向,就是让消费者更多地参与进来。现在的电影模式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会被淘汰;VR 游戏允许消费者全身心参与,这才是未来的方向,VR 电影应该很快就会出现。

马云说,十年以后中国最大的两个产业,是健康产业(Health)和文娱产业(Happy),简称“双H产业”。前者让人民更健康,后者让人民更快乐。

也许未来,你在网上订购了一段情节,就能进入一个全新的故事世界,这个世界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 VR 的,对你来说都一样,因为它们看上去几乎完全相同。你只知道,你在街头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是游戏安排好的。

技术教育的兴起

未来的形势远比我们想象的严峻,技术会取代越来越多的人工。展望未来,大部分人,甚至90%以上的人,终其一生只是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拿着小康或比温饱线略高的工资。

只有技术,才有可能让你翻身。比特币就是一个例子,过去几年中,价格上涨了几百万倍。我知道的许多技术人都通过比特币发了财,而这只是技术带来的财富浪潮之中的一个突出案例。如果你了解技术,你就会看到有这样的机会。现在看上去,只有技术才能提供这样的从底层快速上升的机会。

我有一种悲观的预感。未来只有两种途径可以改变人生,一种是学习技术,另一种是购买彩票。

你可能感兴趣的:(未来世界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