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 猫 Cats 观后感

音乐剧 猫 Cats 观后感_第1张图片

大概四月订的票, 今天终于和友人得偿所愿亲临现场。

以前每年十一月到伦敦开会时, 都会提前一个周末到, 看心情选择西区音乐剧的曲目。今年犹豫担心签证无法按时下签, 抓上伦敦剧团来演出的机会 ,好歹不用出门也能看到了。 而且之前也没有看过猫。除了听过几乎人人所知的Memory, 我对其它音乐和剧情一无所知。 从订好票起, 也决定了不看不听关于猫的任何信息, 保留第一次现场观看的新鲜感。 走得越多,经历得越多, 越难产生新鲜和好奇的感觉。因此希望自己还能如同新生的婴儿感受这个世界一样去感受这场演出。 尤其音乐剧是我目前最喜欢的表演形式,结合了唱歌,舞蹈,表演这三种艺术形式,加上入胜的舞台设计,就如同做了一场完整的美梦,但是又比梦更真实, 更触手可得。

开场的第一首歌, Jellicle songs, 拉开了整场音乐剧的序幕。 歌词基本都是问句,

Are you blind when you’re born? Can you see in the dark?

Would you look at a king? Would you sit on his throne?

从一开始提出了一个问题或曰命题 Who are you? 你/我是谁。 这个开场很有意思又很有深意。

接下来最开始场面开始众猫聚在一起轻声念 The Naming of the Cats猫的取名的时候 就更吸引我了。 歌词大致意思是所有的猫至少有三个名字。

首先是猫奴给猫主子取的每日被唤来唤去的普通的日常名字, 比如皮特, 詹姆士,乔治等。

日常名字里也可能有高(zhuang)端(bi)一点的, 比如古希腊神话里的人名或哲学家的名字, 例如柏拉图,阿德墨托斯等。 但这也只是貌似高端而已。

每只猫还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特别的名字, 这个名字大概描述了这只猫的外貌特征,或者性格特征,或者两者。 就如同指纹于人一样, 是独一无二的。 这样的独一无二让猫主子更有尊严地傲立世间。

猫的第三个名字只有猫自己知道, 人类无从得知, 我相信其它的猫也无从知晓。 猫咪们齐声低语“当猫咪全神贯注沉迷在自己的冥想世界时,他就是沉迷在自己不可思议的名字中。”

这部分歌词一部分是前面问题的答案和延伸。还是在讨论猫(我)是谁。 三个名字层层递进,也是猫自我认知的层层深入。 三层结构让我想起了佛洛依德的自我(id), 本我(ego), 超我(super-ego)三层结构, 但是两者并不完全相同。 猫的第三个名字, 才是猫咪深处关于喵是谁最本质的答案。 当我看到歌词 (如下)时,瞬间联想到自己冥想的经历, 不禁会然一笑, 练习冥想的朋友立刻就能秒懂。 而我刻意不想用语言把秒懂的感受描述出来, 因为那是深层次的感受, 用语言只会浅薄了。就如同cat一样, I will never confess.


But above and beyond there's still one name left over

And that is the name that you never will guess

The name that no human research can discover

But the cat himself knows and will never confess

When you notice a cat in profound meditation

The reason, I tell you, is always the same

His mind is engaged in a rapt contemplation

Of the thought, of the thought, of the thought of his name

猫剧里面通过一场趴体, 各色猫等陆续登场。这大概也是猫从81年上演以来长久不衰的原因。 每只猫都有自己的个性, 经历, 猫生。韦伯这出音乐剧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的诗集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 中文<<老负鼠的猫经>>及其它的诗作, 通过拟人的猫, 我们看到了映射其中的人类, 猫生的喜怒哀乐,也是人生的喜怒哀乐。 尤其每一只猫都是独特的, 有个性的。 一场关于猫的音乐剧,却让我仿佛看到了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而芸芸众生, 皆可成佛。

想象一下如果只是单挑一些不同性格的人出来, 排这么一场音乐剧,可能没有那么有意思, 但是放到猫身上, 每只猫都有它的猫生经历,整个效果就奇幻又真实。 不知道可不可以称作奇幻现实主义。

这里面的每只猫大概都值得一篇猫物小传记了, 但是我只挑三个现场时感受相对比较深的。一次没有了解透也没有什么关系。 一是,毕竟第一次。 二是, 有不知道, 才会更有兴趣回去看第二次, 第三次,每次看, 有可能会产生新的感受。

第一个角色是趴体过后单独跑出来的两只猫, Mungojerrie and Rumpelteazer, 两只猫刚出场的时候, 一猫扛着包裹, 我还以为是类似游侠类的猫,加上矫健的身姿,夸张的表情,不羁的笑容。尤其女猫Rumpelteazer每一格都可以截下来当表情包的表演,让我甚是喜欢。第一场结束时, 这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猫咪,因为很有意思, 大概是因为不墨守成规, 不拘一格的潇洒做派。 等到回家把背景和歌词大致看了一下之后, 才发现两只小猫是臭名昭著的江洋小盗,热衷于制造各种不大不小的麻烦, 和闯大大小小的祸。 然后立马疑问自己三观是不是有问题。 然后想到好莱坞那么多经典的江洋大盗夫妻有多么受欢迎,也释然了。 其中一个有意思的小细节是,歌词里描述如果主人家听到了据说是明朝花瓶的破碎声, 那可能也是他们干的。猫剧中大部分都是群演,一群猫在台上,各个站位几乎能把该填的空间整个填满。 这两只猫出现时,场上只有这两只猫,但是却能用歌声,表情和肢体舞蹈动作撑起整个舞台,一点也不让人觉得空。 巧合的是,中场休息时, 旁边的友人也问到了这两只猫咪的来历, 当时的我只能实话实说表示自己一无所知。

第二个角色开始让我感动的是 Gus the theatre cat, 剧院猫嘎斯。 嘎斯是只年老的猫, 年轻的时候大概是剧院最聪明最有名的猫。剧院需要猫的时候, 几乎都是嘎斯出场。嘎斯记得七十场演讲。只需排练一小时,嘎斯就可成功上场。 嘎斯的嗓音足以融化最硬的心肠。嘎斯甚至曾经研究过迪克怀廷顿的猫(迪克怀廷顿和他的猫是英国故事, 讲述迪克怀廷顿是怎样通过他那善于捕鼠的猫咪,摆脱贫困的童年,从而发家致富的)。 嘎斯甚至出现在过莎翁戏里面, 当莎翁戏的演员提出剧里需要一只猫咪时。 曾经风光无限的猫明星,如今年华老去, 皮松体瘦,甚至患有会让爪子发抖的麻痹症,连老鼠见了他也不会害怕,视若无睹。

现场演出嘎斯的演员除了剧本里面的唱词以外,加入了几声猫叫,虽然难掩嗓音的老去,但是融化人心的功力丝毫不弱,让人感受到年华老去的哀伤之余, 也无法不让人对其产生怜爱。 演员功底可见一斑。 我回家以后在网上找的嘎斯视频, 可能不是同一个演员演的, 服装不一样。但是同样如同阿尔兹海默症的手抖,唱腔中难言的老年嗓音, 颈部有些松垂的皮肤和疑似不是化妆产生的皱纹, 都让人又敬又怜。 浑身是戏,不得不服!

有意思的是, 几乎如所有的老派英国人一样, 嘎斯在唱词里面也忍不住怀念英国的黄金时期并吐槽了现在的年轻小猫咪们, 比如再也不像维多利亚时代那样会在一个常规的剧团里进行训练,小猫们只不过是能钻一个圈儿, 就觉得自己聪明无比了。 正所谓连猫心也不古了。

最后一个要提及的角色也是本剧最著名的唱段Memory的角色Grizzabella the glamour cat 魅力猫格丽兹贝拉 。 实话说,之前多少年,我只知道这首来自猫的歌很有名,耳熟能详,虽然不容易唱但是去KTV也会有人点。 但是要说多感动, 谈不上。 猫的音乐剧上半场以Memory结束, 我第一次开始有了感觉。 中场休息时,脑海里也不断回想着猫的旋律。同行的两个友人, 一个已然热泪盈眶,另一个更是泪止不住流。 下半场Grizzabella升入 Heavierlayer前, 再次唱起 Memory,我竟然也有些鼻酸发紧。曾经不可一世,光艳照人,女王般存在的Grizzabella, 没落过,皮毛不再光亮动人,形容枯槁,被族猫鄙视和排斥, 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所幸最后获得猫族的理解和接纳,并且被选中了登上Heavierlayer获得重生。 所以有的歌, 年轻的时候可能只是听过,甚至觉得多好听,但是到理解和感同身受的地步,就只能静待岁月的洗礼。网上的版本是英国音乐剧女王伊琳佩姬的版本,这位首位魅力猫,也是最有名的魅力猫之一。 我从现场回来之后,已经听了大概不下十遍了。


Memory

All alone in the moonlight

I can smile at the old days

I was beautiful then

I remember the time I knew what happiness was

Let the memory live again


Daylight, I must wait for the sunrise

I must think of a new life

And I mustn't give in

When the dawn comes tonight will be a memory too

And a new day will begin

如果没有过去的回忆我们还能是谁?

这些直击人心的歌词加上伊琳佩姬入木三分的刻画, 我能开始理解为什么猫尤其Memory会成为世界最著名的音乐剧和歌曲。人性的刻画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的,伟大的作品更是充满这种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 艾略特的诗集《老负鼠的猫经》本来是写给孙子的,因为觉得魅力猫格丽兹贝拉的原型故事对儿童来说过于悲伤, 于是这个人物并未包括在最终出版的诗集中(艾略特要是看过瑞典的儿童作品《狮心兄弟》之类的, 不知道会不会改变想法)。韦伯先是将艾略特的猫经诗集部分配上曲调在音乐会上演出,获得艾略特遗孀的喜爱和首肯。 艾略特夫人进一步同意韦伯将其改编为音乐剧,并向其展示了未出版的魅力猫原型的部分诗作。韦伯和另一位著名的英国戏剧导演Trevor Nunn受此启发,分别谱写了Memory的曲和词。 韦伯在首演前的两周才完成Memory的谱曲,传说韦伯在一晚上一气呵成,然后由Trevor填上了词。

几乎可以说, 没有Grizzabella和Memory的猫,也会是一部优秀的音乐剧, 但是有了Grizzabella的加入和她在唱着Memory的同时获得了重生, 让这部作品的内涵上升到了完全不同的境地。 贯穿全剧的主题几乎就可以概括为我是谁(开场时猫主子们的提问Jellicle songs, The namning of cats猫的取名中猫的三个名字, 猫们登场时的自我介绍), 我来自哪儿(过去-猫们回述过去的种种经历)和我要去哪儿(未来-魅力猫获得重生)。

猫剧中大部分的歌词直接来自于艾略特的诗集并未作改动, 少部分如同Memory从新谱写,但也是受启发于艾略特的诗。如开头所说, 我看剧之前并未刻意去搜索关于猫剧的点点滴滴, 自然是孤陋寡闻。 但是在听剧回来之后, 两个半小时美妙的经历让我对所有背后的故事都发生了好奇。 坦白说, 第一次听一个陌生的剧, 歌词我不可能全能听懂,而且吸引人的地方太多,我也无法完全专注于聆听非母语,那样也会影响观感。整个上下两场,我都是带着微笑愉悦地听完的。只是把自己沉浸其中去感受, 有时候并不一定都要理解才能享受。先是挑喜欢的一部分查歌词,角色特点,然后因为太爱歌词和角色又去查创作背景。才发现原来韦伯挑选的故事原型来源于鼎鼎大名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创作。 坦白说这样方式我会更忠于自己的直观感受, 而不是因为整个作品里的超超大牌云集而跟风。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我们本身缺乏的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筛选和在极度的信息暴露下还能保留内心的清澈和对内在感受的忠诚。 以前我们读书会一位书友推荐了一个陈丹青做的片子, 其中提到毕加索在已成为被世间公认的大师以后, 苦苦追求的却是儿童对这个世界天真的观感。 那一刻我忽然为自己的无知找到了绝佳的由头, 也为无知的自己观赏艺术作品时的莫名感动找到了绝佳的注解。我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很难像中学及之前那样对很多东西产生好奇和兴趣了。我很怀念小时候学习不是为了考试,看书不是为了显摆,对这个世界所以一切的兴趣,只是来源于单纯的好奇。 因此决定做减法, 我不是什么都要知道才可以,本来人也无法做到全知全能。但是我更能接受 自己不知道很多东西。然后发现自己不知道的, 进一步享受好奇和发现的过程。

扯远了, 关于这场猫的音乐剧演出, 我喜欢的有太多,甚至有的都还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喜欢,所以更有了以后再返场看剧的理由。 再提一个现在流行的打破台上下空间隔离,和现实和戏剧界限的模糊化。部分猫除了开场时从观众附近冒出,中间也有若干次猫派对时走下舞台, 到底层观众之间互动。开场时猫咪从我身边走过,真的有种很兴奋的感觉,好想摸一摸。这种不同空间的互动,和舞台界限的模糊, 如果情节设计的好,会让观众更身临其境。如果互动设计得不好,为加而加会显得很鸡肋。

说说几个没有那么喜欢的地方。

第一, 以前看音乐剧在伦敦, 老式的剧场, 哪怕是稍微离舞台远一点的座位, 其实还是挺近的。

今天去的斯德歌尔摩爱立信球形体育馆, 场很大, 我们当时买票的时候最近场的票已经卖完了。因此在看台上看的。 相较之下, 体育馆真的能为一场音乐剧圈到多得多的钱, 但是观感缺差了太多,哪怕加上舞台左右的两块巨大LED屏。因为音乐剧本身也是表演,离舞台近,更能够看到演员的肢体动作,表情,LED基本只会拉近主演的镜头,立体效果和整体效果都差了许多,舞台设计的很多细节也难以看到。 以后有条件的话, 要么还是去伦敦或者百老汇的剧场看,假如碰见巡演在体育场的, 能够买到底层前排的, 还是尽量往舞台正中的前方买。

第二, 有一个小小的细节我并不喜欢。 就是在猫剧中有一段是火车有关的剧情, 火车头前有一只猫扛着象征火车头前的射灯。 射灯打过来的方向, 正好是我们做的方向。 灯光强度太高, 几乎刺眼,盯了几秒就让人无法直视,必须要转头,很影响观感。我觉得灯的亮度亮到观众看得出来是火车头灯就行了,再亮就刺眼没必要了。 现在想来,假如是在剧院演,一定不会有这么强的亮度,可能是因为在体育馆,空间很大, 观众席还是略有光线, 所以调高了亮度,有些过犹不及了。

第三,哪儿都有不遵守公德的观众,比如迟到,中途进出场,拍照甚至开闪光灯的。但是整体上瑞典人的素质还是非常高,诺大的体育场上千人,我被这些情况打断的次数大概不超过十次。跟演唱会的大派对风格台上台下一起嗨的风格不同,这种演出,拍照除了侵犯版权以外,特别影响观众的观感,因为观众席是暗的, 只有舞台是亮的, 手机拍照甚至是打开手机时屏幕的强光都可能分散周围观众的注意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猫当初首演时,并未获得评论家的好评, 然而演出以后, 却因为观众的喜欢成为最长盛不衰的音乐剧,直到后来被歌剧魅影超过,也依然荣登最长寿第二名。所以很多东西, 获得或不获得专家的一时认可,可在意,也可以不用太在意。 本来韦伯最初为诗集作曲的原因仅仅单纯因为这是他童年时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之一。而且很明显韦伯在作曲中融入了各种不同的现代音乐风格, 从古典到现代, 从爵士到电音。其中一个花花公猫的造型如同狮子王,动作和感觉都让我觉得借鉴了猫王,这次再展开说其它的角色我就没法停下来了。)

总之,今天晚上是一场视听的盛宴,以及心灵的震撼。 也促成了第一篇音乐剧的观后感。

从到家大概八点, 空着肚子心说赶紧写两小时足矣, 结果到现在十二点四十,中间反复听曲和看歌词, 还稍微查了一些不太懂的地方。以前总是很有压力,不敢写。怕暴露自己的无知和无趣。现在坦然接受自己的无知了,反而有了进步的空间。 今天一天就中午前吃了两块面包,和两小块月饼。 不过好歹我也是能直抒胸臆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音乐剧 猫 Cats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