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韩愈的正统论

五代十国(907-979年)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长达72年之久,期间民怨沸腾,民不聊生。为了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平稳避免再次出现乱象,宋朝(960-1279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并采用重文轻武的方针,最大限度的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采取州县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管制。宋真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并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逐步的进入治世。其中涌现了大批的忧国忧民的文人志士,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文化潮流强调的是为社会服务。历史的看,儒家文化重视人文关怀,有一套规范人伦日常的制度和思想,按理说应该符合宋朝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家应该肯定其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等方面的作用。不料道家和佛家的地位却谓居其上。揪源思穷,汉末以来,受僵化形式束缚,缺乏义理阐发,没能建立起系统,完善本体论、心性论、功夫修养等体系,遂在百家争鸣的时代潮流中黯然失色。沉睡的狮子总会醒来的,韩愈将现实的、可以身体力行的儒家道德伦理上升为哲学的本体之道,与道教、佛教区别开来。从儒家典籍中选取《孟子》《大学》等,加以发挥、引申,建立起道统论。他认为道不是一种抽象的虚无理体,其内涵是仁义,仁就是博爱,因时因地而异,能恰到好处,就是义。在生活中践行,利人利己,由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道。每个人皆存此仁义之心于自身内,心安理得,无待于外在某一标准来衡量,此谓之德。仁和义是为道德定名,道和德是仁义的别称。因此儒家所谓的道与德,并不是抽象的虚与无,而是具体的仁和义。道德既是一种外在的行为准则,又是内在的人们心中的终极价值取向。所以强调在日常用行中践行仁义。从形上的方面为儒家教化寻找到了一个本体的依据,另一方面使人在追求形而上道的过程中,不离开现实之仁义,能够牢牢扎根于世俗之生活。

为了提升儒道的神圣性,韩愈仿造佛教道统思想,构建了一个儒学道统的传承系统。是从尧禅让于舜就开始体现的。文:诗书易春秋;法:礼乐刑政;民:士农工贾;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丝麻,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作用就是为己顺祥、为人爱公、唯心和平、以为天下国家,无往不利。

韩愈认为儒家的治心与佛、老治心是不同的。儒家正心、诚意,以仁义为中心,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来约束自己归于正,是一种有作有为。而佛、老大谈治心,却把自己置于天下国家之外,以求个人所谓的清静、寂灭。

宋代韩愈的正统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宋代韩愈的正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