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麻酱
这是叫人感动的实话。
这是鲜有人敢说的实话。
“现在开始,每个人都是战士。你在家里不是隔离,是在战斗啊!你觉得很闷,病毒也给你闷死啦。”
这是让你一听就乐,乐完还感觉自己蛮有信心的实话。
医生不仅要会开药方,还得懂得“济世之道”。/@新京报我们视频
无论你是积极地投身到前线的战疫当中,还是无措地被闷在家里,你一定在某处看到过火遍全网的张氏金句。这些话语就像一枚枚定心丸,药到病除地压制住了我们的焦虑。
张文宏其人其事
张文宏确实有硬核的本事。
据多家媒体报道称,他是高三就直接保送进上海医科大学的学霸;是哈佛大学医学院、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访问学者;是众多荣誉奖项、专家头衔的获得者……
从2003年的非典,到2013年H7N9禽流感病毒出现,到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爆发,过去二十年,人类多次与病毒宣战,他都在其中扮演了一名出色的“病毒猎手”,曾第一时间在国际上客观报道了中国案例,也曾奔赴西非加入紧急救援队。
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是所有人的“张爸”。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Google地图
有数据统计,华山医院感染科,年门诊量逾14万人次,年接收转诊病人2000余人次、会诊病人数千余人次。张文宏不到4平米的诊室中,每天都挤满了前来求诊的人。
一位同行被他的“暖”圈了粉。年过古稀的夫妇来看门诊,他注意到老人听力不大好,也没有年轻人陪同,便一改医生飞扬潦草的书法习惯,一笔一画地在处方纸后面给老人们写下:1、先去挂号处缴费;2、去1楼抽血……5、不要再挂号!
医生的胸前口袋里一定会有几支笔。/pixabay
在网络上公开的就医经验中,“耐心”“果断”“雷厉风行”成为了大家对张医生的共同评价。
这些工作中繁杂的事物与记忆,都要仔细处理,一运转就是二十多年。
饮冰十年,难凉热血。/《人间世》
“医生最大的收获,便是收获有可能会失去的生命。”2013年张文宏治愈的一位禽流感患者送了他一块牌匾,成为了他为数不多愿意展露出来的褒奖。
牌匾是这么写的:
我只是你们工作中的匆匆过客,而你们是我的人生转折。
和病毒比速度和感染力
关注张文宏所在的“华山感染”公众号,你会收到这样一段“祝福”:一旦关注,长期感染,无法治愈。
这段开场白,几乎与病毒本毒的心声一致。但作为职业抗病毒的医生,张文宏的挑战在于,他要比病毒更快,更有感染力。
今年1月17日,距离过年还有一周的时间,全国大大小小的公司可能连年会都尚未举办。“华山感染”在凌晨0点22分更新文章,翻译了《WHO 2019新型冠状病毒指南》。
文章下面的留言,有“课代表”替大家总结,讲卫生,懂礼貌,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莫信谣,度佳节,乐逍遥。
第二天,张文宏又出现在北京CC讲坛现场,录了一期节目。
演讲期间,他生动地打比喻,如果流感是大老虎,那感冒可能就是小爬虫,是苍蝇。
流感肺炎的死亡率是9%,只比SARS低1% 。
1月21日,华山医院紧急召集了首批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支援专家组,张文宏是组长。
他给全科室人员下了“一刻都不能放松”的命令,查房、漫长的会议、治疗方案的讨论迅速占领了医生们的一天24小时。
感染科的医生们都陆续出战,他们在大年夜赶赴武汉金银潭医院,再前往武汉市第三医院救治危重症患者……
新华社有记者赶往张文宏位于华山医院传染病楼5层的办公室,只捕捉到桌上一袋摊开的饼干。
一边和病毒抢时间,一边还得和它比感染力。据说在晚上结束工作之后,张文宏还会花上一定的时间持续更新“华山感染”公号,为群众科普,为疫情辟谣。
B站上张文宏2018年的演讲弹幕多到挡脸,底下热评第一条是:“那时候张医生还肉乎乎的、没有黑眼圈…谢谢您!谢谢一线人员!请你们一定要先保护好自己,充分休息!加油!”
而在医生们夜以继日忙碌的时间里,闷在家中的普通人也翻出了张文宏2018年的演讲,《人类如何抵抗病毒》。
演讲从8000年前,人类驯服小麦开始讲起,农业社会诞生,人类聚集,传染病出现;说到天花、鼠疫、霍乱、麻风等种种曾经叫人闻风丧胆的可怕疾病;再一一普及人类目前消灭了哪些病毒,又有哪些病毒依然存在。
他说:
我们这群人,给他一个标签就是焦虑。我们在背后默默做着这些事儿,你好像看上去觉得非常伟大,其实没有,我认为这是我们的天命而已——我不做这个事晚上就睡不着,不是我的人格高尚,只是我就是一个焦虑的人。一群叫做医生的人,我每天在为人类而焦虑。
1、病毒每天都在变异,与我们同在。“世界卫生组织每天都在预测,但每一次预测都是错误的。我们只听到时钟的嘀嗒嘀嗒声,但从来不知道现在几点钟。”
2、目前医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武器”。只要追溯病毒源头,便能有效控制且抑制,当然要抱有希望。
3、虽然病毒爆发的时间是不确定的,但预防的措施是非常确定的。如提高抵抗力、戴口罩、勤洗手……这些,我们不能还指望医生帮我们解决了吧?
但仅仅是为了让大家都知晓这几点,他们便已是足够焦虑了。
在中国做医生太难了,请珍惜他们
张氏金句中,极少是关于自己的,他还让大家“不要把他看得太了不起了”。
但这一段话,他是为所有医务人员说的,同样是大实话:
“医务工作者现在最缺乏的是关心,我就明确和大家讲。第一关心是防护,第二是疲劳,第三是工作环境,我觉得一定要跟上。如果跟不上,就说明没有把医务人员当人,只是当机器。医务人员没有受到伤害了,做起事来才会有劲。”
说来也怪,现代社会医学研究日渐深入,许多过去是疑难杂症的,如今都有了诊疗的办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我们也应该多了不少保证生命安全与健康的手段。
人类发展进程中,医生本该是我方最强有力的队友,是人类重要的一部分,是人。
可近年的国内新闻事件中,我们能看到有把医生当成“神”的,有要医生当“神”不成,便又将其当作要砍要杀的“敌人”的,医生的职业精神没有得到足够尊重,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却将人与人逐渐割裂。
当社会15年内能发生至少12起疫苗事件;
当我们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界戴上了“撤稿大国”的桂冠;
当有人用研究彩虹屁、气功、量子力学以及大肠杆菌和贪污腐败间的关系,来换取科研成绩;
当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成为了一些人评职称的垫脚石——
患者是难的。
当潜心学术的医生,没有渠道发表自己的专业意见,只能转求国外刊物的曲折路线;
当医生有立场、有专业、有担当的声音被消音;
当干货满满的科普长文,扔到亲戚群里,效果还不如营销号——
医生也是难的,因为他们的难而得不到有效医治的患者更难了。
这样的互害循环,最终会通向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全美最帅医生Doctor Mike的一则视频可能是最坏的打算:《Keep Insulting Doctors and Soon We Won't Have Any》。
Mike指出医生这一行太难了,是全美自杀率第一的行业。
因为除了医治病人,他们还被许许多多的行政事务所困扰,处理电子健康档案,申请批准,和保险公司协商来为病人争取急需的医疗手段……
人命关天,他们不允许犯错,整日背负高压。也正因如此,一丝一毫来自报道的不实消息,都有可能加剧患者与医务人员间的误会。
我们最不想看到的,是以后再没有人愿意从事医疗行业。
古希腊流传至今的行业倡议书,不但是行医者必修的第一课,也是对全社会的要求与愿景。医生提高业务水平和科学素养的同时,我们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职业精神能够得到尊重的职场环境、社会环境,让他们也能够在“受保护”的状态下救人。
当年高中校园里,那些年轻的学霸们,他们有无可限量的青春与未来,有足够聪明的大脑能够让他们实现所有梦想。
但他们选择成为医生,只不过是想帮助更多的人。
去年的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四川省的几位医生拍摄了一支MV,他们唱:我是个医生不是神只是个普通人,修行在红尘治病救人也不是万能。
我们拒绝神化医生,治病靠的是医疗科学,而不是仙术。
我们记得医生的难,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就是普通人。
本文系授权发布,《新周刊》微信公众号(ID:new-weekly)。《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以“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为定位,20多年来用新锐态度测量时代体温。从杂志到新媒体,《新周刊》继续寻找你我共同的痛点、泪点与笑点。关注新周刊微信公众号,与你一起有态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
微信公号后台回复关键词【病毒】 主页君实时为你更新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