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与香料》:恋童癖是绝对的变态者吗?

在开始读这本书时,我并不知道它是一本自出版图书,甚至在国内网站公开招募过译者。与它同期进入国内市场的是《追风筝的人》,后者借着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名气的东风,迅速抢下畅销书首位。

而《糖与香料》却蜉蝣撼大树般顽强地升到亚马逊kindle商品销售榜第一位。一如所有曾付费阅读它的人,现在这本书也在我的kindle里,这就是包众的力量吗?

作为一本畅销的罪案小说,杀人几乎是必备元素,这里的死者大部分是女童。有血有肉的故事,虽然主题可能会让部分人接受不了。参照电影的描写手法,让文字的画面冲击力越发强悍。就像读者住进凶手体内,看着他在城市之间狩猎,盯着从他汽车后视镜经过的幼小女孩,风从那女孩裙间路过,凶手的喉结在上下震动……

但作者明显不想把恋童这个禁忌主题停留在警察凶手各自抖机灵上,在案件层层剥开时,不同人物递进式的言语都在向读者抛出一个提问:恋童是绝对的变态吗?

书中布利斯托是第一个因为连环杀童案被关进监狱的人,他接受了儿童对自己有性吸引力的事实。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性格温和的男人,他用极强的道德约束力控制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但绝大数人得知他的过去后会出离理智,直接给他打上变态的烙印。

愚蠢的警察再次上线,强奸犯在监狱里被压在最底层,布利斯托任何的申辩都徒劳无功。他问受害者母亲的那句,如果你不会对任何遇到的异性都产生冲动,为什么认为我会?当一个人的取向区别于大部分人,社会习惯的做法就是把这人直接推搡到变态阵营,而不去管他是否真为禽兽。

布利斯托同时第一次提到了本书会再次重复的观点:社会不曾真正关心儿童,父母只是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当受害者母亲被凶手指着另一个受害女孩的尸体问那是谁,她无言以对。那些在虐童案审判法庭外抗议声喊得最大声的父母,只是在害怕自己的私产被伤害。这些人在回家之后,说不定就会不由分说打骂孩子,却从不认为这行为有罪。

这本书令人压抑的罪案会缓慢揭开真面目,动机有待考量,结尾也有些仓促。但作者留下的余韵,会给读者一个重新审视罪案的角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糖与香料》:恋童癖是绝对的变态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