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治vs法治 儒家vs法家

仁治vs法治  儒家vs法家

仁治vs法治 儒家vs法家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历来,儒家和法家都是死对头。儒家讲究仁义仁治,具有同情心、人情味;法家讲究法理法治,重视规则,缺少人情味。

法治强调“法大于权”,仁治强调“权大于法”。

《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有一个情节让我记忆犹新。秦国商於县有个黑林沟村,该村是秦国变法的模范村,村长黑九因为儿子参军训练坠崖死了,无法为家里立功光耀门厅,变得意志消沉,无心耕作,在村里开了个酿酒坊,经常拉着后生饮酒大醉。村里人变得越来越懒惰,荒芜了田庄,村里由此没落。县令是个儒家士子,讲究仁政爱民,不忍看到黑林沟人忍饥挨饿,便救济他们。村民一直吃救济粮,不再耕作。商鞅知道后,依法处死了村长和县令,重申新法主张、明确奖惩,让村民重新自励,恢复了往昔斗志。

从这个情节,我个人理解的是仁治的误民,让人丧失奋斗精神;法治赏罚分明,催人奋进。

由小极大,儒家讲究的礼乐仁义、德治仁政。诸如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很多事情靠人情推动,不是规范的流程,导致效率低下,年年亏损。

法家讲究依法办事,诸如外资企业,制度高于一切,所有工作遵守规则,在制度范围内个人根据权利的大小行使职责,因此,工作效率很高。

商鞅说 “行事不遵法令,唯赖人治斡旋。此乃治国之恶习痼疾也,行于国则国亡,行于家则家破”。法家之所以能使秦国在短短二十年内,由弱变强,是因为当时秦国地处蛮夷之地,人们少受礼教教化,因此强调法治,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

而秦国统一六国后,仅仅15年就推翻,恰恰是秦国一味重法而轻义,只依靠严格的法制而忽视人民的权益,过于短视,其运不久。

中国古代自汉武帝以后的历代王朝都尊崇儒学,倡导以德治国。然而,由于当今社会经济社会发展过快,人民对于礼义廉耻逐渐淡化、价值观扭曲,因此,必须强调法治。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这是我读完《大秦帝国》第一部的心得体会,感觉写的有点乱,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仁治vs法治 儒家vs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