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假如我们都有一座地坛

8/70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假如我们都有一座地坛_第1张图片
一本对我影响深刻的书

一座废弃的古园,有太多关于人生的思考和细腻的母爱的故事。

地坛是作者初遭人生苦难时而与之相逢的,而这相逢,或许是为了不让那个“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青年放弃活下去的勇气;四百多年里,地坛古殿檐头的琉璃,门壁上的朱红,曾经玉砌雕栏的高墙,都已是显得斑驳与浅淡,可在这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仅是褪却了它们外相的亮丽,却增加了此间历史的厚重。我想,作者情感的积累与生活的丰富,正是始于此。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地坛是历经风雨的地坛,虽是荒芜却不衰败,勃勃生机。作者在人生的低谷中踏入一座荒芜的园子,并不单纯的看到的是与之苦难相适逢的衰败、凋零之景,反倒是从那景色中寻到生命的另一种样式----坚强。于是他差不多“走”遍园子里的每一个他可以涉及的角落,在地坛中留下一道道车辙,在一棵棵树下纳凉与思考。常常一连花上好几个小时思考那人生的意义与生死的关系,直到他不再困窘于人生给他的考验到底是什么;关于生死,也懂得“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等等。

从被生活选择到开始选择生活,前者迫不得已,后者源于自己,所以,从作者到地坛后逐渐展开的各种思考,我们能从中洞悉出,作者并不安于生活的选择,而是想要选择自己渴望的生活,苦难因颓废而倍增,幸福且不会因着外物的积累而上升,那么,面对生活要保持着什么样的态度呢?不屈于苦难的性格,和那坚强的品质吧。


8/70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假如我们都有一座地坛_第2张图片
史铁生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

作者在突遭生活的起伏后情绪变得异常不稳定,“经常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到了园子里,“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给了作者得以放松身心去思考所要思考的事情,或者说,思考未来的路该怎么走的机会。于是,地坛成了作者的心灵寄托。

去往地坛前,作者母亲都精心地帮他做着准备,帮助他上轮椅,目送他出家里的小院。还有,默默的祷告。他当时未能理解母亲的难,因为总以为自己的难超于母亲,殊不知孩子的难在母亲身上是倍数般的增加。母亲常常自言自语,给自己慰藉,“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面对那艰难的命运,母亲用的是毫不张扬的爱来包容,作者没有用直接的语言去描写母爱的伟大,反倒用真实的内心想法来衬托这不一般的爱,让人感受起来点点滴滴都是情真意切。

可以说,《我与地坛》叙述的是关于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是关于对伟大母爱的崇高赞美,而在文中陆续出现的老夫妇、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则是对那些在生活中遇到起伏却依旧能微笑面对的人的褒扬,生活且是不易,无论如何,只要不放弃,就没有永久的苦难,终究是能过得下去的。

地坛承载作者的思考,最后成为作者人生中所不能遗忘的一个地方;母亲毫不张扬的爱饱含着深深的希望,最后成为作者人生中所不能磨灭的愧疚。这不能遗忘的地方和不能磨灭的愧疚,归根结底就是自己的坚强和深厚的母爱。

苦难不是宿命,坚强却是本能。人们在顺境的时候,对于生命的意义并不一定能透彻的感悟,只有在那人生的十字路口时,生命的意义才会被理解与洞悉。苦难也许一生都不会有,但地坛却是多数人必须去寻找的一个地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8/70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假如我们都有一座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