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林黛玉丧母别父

林妹妹终于出场了,可怜她才六岁,母亲贾敏撒手人寰,她不得已和贾雨村同船进京。

贾雨村真是走了狗屎运了,穷困潦倒时碰到个大好人甄士隐,得已步入仕途,被贬后又遇到个热心人林如海,又咸鱼翻身。

靠,好事都让他碰上了。

其实,这一切看似偶然,实则和他本身的优质素质是分不开的,再加上他为了自己的梦想,也在拼命坚持,在不断的适应环境。

总之,内外兼修,方是长远之计。

经贾政协助,甄宝玉和林黛玉共同的启蒙老师,贾雨村“不上两个月……择日上任去了”。

那个时代,真是朝廷有人好办事啊,古今同理,中外一样。

命里若有跑不了,命里若无追不上。

有福之人不必忙,无福之人忙断肠。

“忙”与“不忙”不仅仅在表面也。

写到这里此书的主人公竟然都还没有露个正脸,作者写了一个拖沓冗长的布满大道理的开头。

别怪现在的读者读不下去,就连我这个评书人,都晃了几次神。

何也?

道理很简单,快节奏的社会环境,容不得这种慢节奏的故事。

呵呵,耗不起啊,大家都很忙的!

忙着赚钱买房子,小房子换大房子,大房子换别墅,完了联排还要换独栋,人心不足蛇吞象。

我现在写这个东西,也算是吃饱了撑的,还不如找点活,挣两个零花钱实在呢。

总之,要搁现在,绝不是一个好的开头,不精彩!

要放当时,交代如此清楚,却能够大大地吸引读者,当时的生活节奏是缓慢的,走亲戚连去加回都是好几天的,读书之人自然也有那些个闲情逸致也。

此一时,彼一时,世易时移,无人能够阻挡。

如今,谁还敢说各领风骚数百年?

非也,别说百年,几年、甚至几个月就不错了。

还好,6岁的林妹妹来救场了。

原文:“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

与其说黛玉不忍弃父,倒不如说年幼舍不得离开亲父!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林黛玉那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人,去那么遥远的地方呢,尽管也算得上至亲,是自己的外祖母家,尽管那个年代也更加重视亲情,但毕竟父母的角色,不能轻易替代。

如海一番话,说服了黛玉。

原文:“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内顾之忧,何反云不往!”

虽然没有明写,至少大约看出以下情况:

一是如海貌似没有三妻四妾,难道如海和贾敏是真爱?至少没有信得过的妾吧,因为他觉得把黛玉放在身边会有“内顾之忧”,不放心哦。

二是林如海的确后继无人,唯一的儿子三岁死了,贾敏(包括其姬妾,如果有的话)也没有给他很好地开枝散叶。

要不然,即使贾母来接,也可以不把黛玉送走。

贾母闻听自己女儿病逝,即刻派人来接外孙女,这本身就说明她了解林如海的状况,并不乐观,难以令人放心。

三是林如海经济状况堪忧。

难道林如海是个清官?很有可能是个两袖清风的当着肥差的一个清官,何其难也。

为什么说林家经济状况一般呢?

看看黛玉的随行就知道了,只带了奶娘和一个十岁的丫头。

对比一下贾府主子们丫鬟的配置,就不难看得出来巨大的差距,看看宝玉房里大小丫鬟几个?迎探惜的丫鬟也远超林黛玉了。

再就是林黛玉的表现知道林家与贾家实力相去甚远。

“……这林黛玉常听见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

这就很明显了,如果黛玉之母贾敏跟着林如海过得也是豪门生活,就不会告诉女儿“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了。

以贾敏的家庭出身,怎么嫁给了林如海?

林如海还是挺有才华的,是探花出身呢,可惜不太会钻营,“官商”不高,进了当时的政府体系,却没有置下些家业。

也许当时皇帝正是看中他的不贪心,才给了他这样一个肥差,咱们也别管那么多了,总之林家应该是没什么钱的。

不仅如此,林如海和贾敏夫妻二人给林黛玉的成长环境也颇为宽松,不但读了不少书,而且也没有过多的传输那些封建思想,以致林黛玉的思维方式,追求和对待感情的态度,与那个时代有点格格不入,为她的人生悲剧埋下了种子。

下一节,详扒自卑又自傲的林妹妹。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9章 林黛玉丧母别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