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评价系统优化方案的可行性的可行性讨论

关于评价系统优化方案的可行性的可行性讨论_第1张图片

双11来了,我开始逛各大导购类网站,尤其逛某买逛得巨多,甚至破天荒的给这个app开了推送的权限(ps:手机里只有微信有通知权限,就是为了防打扰),所以会一直收到各种关注的产品降价的消息。然而自从我开始开启推送,到现在临近双11的大致1周左右的时间,我还没有发生一笔消费,绝对不是因为我不想买,我的购物的需求是真实的且一直存在着的。所以伴随着职业本能,我希望能找到问题出在哪里?

回顾了一下这几天在我身上发生的的行为路径,打开推送,看产品推荐详情,看导购app内评价,看历史价格,调到第三方购物app里看评价,最终总结出来基本上我没产生购物行为的原因有三种,从历史价格来看,目前的价格并不是最好的;店家不是官方自营的引发的售后问题;差评率偏高以及某个用户的评价极引起不适;在这个app中,因为这三种原因从而导致本来发生的购物需求被抹杀掉,用户自发的称之为“解毒”。

那么核心问题到是哪个呢,首先看价格问题,这个问题基本不是产品能够控制的,因为价格是伴随着供需市场双方的关系,运营同学活动的大小,平台补贴的力度等这些因素所影响,而这些问题基本和产品本身木有什么关系,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先不考虑;其次是关于是否是自营店的问题,这个问题和所有商家是否能够提供系统性的服务以及服务的质量有关,产品本身实在是爱莫能助,至少我还没有思考出好的方案;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差评率的问题,差评本身在产品内的,也因此我相信这是一个可以被优化的点。

所以如何优化呢?先来看看评价的目的是什么,是用户通过别人的使用体验来判断这件产品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注意了,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

1、别人的使用体验,别人的使用体验对于标准化产品来说,是一件具有共性的事物,因为比如买个碗,这个碗是否足够大、是否容易被清洗等等这类体验性的问题,是有一些通用性的标准能够衡量的,是能够让用户具备同理心感知到的;但是问题是对于一些非标准化的产品,比如说电影的评价,要知道不同类型的用户对于一个电影的评价完全是千差万别,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说,之前一阵子很火的《头号玩家》,我被无数个人安利过,结果从电影院走出来,只能用失望两个字来形容这部电影,因为我是一个对于故事性要求非常高的人,而整部电影最大的弱点就是故事性,所以我问了一些推荐我这部电影的朋友,他们推荐的原因是什么,他们说是因为里面的彩蛋以及情怀,听完我就疯了(还没疯。。),好吗?这些推荐的原因对于我来说根本没有吸引力,如果早一点了解这些推荐的原因,我可能根本不会踏入电影院。所以对于非标准的产品,个性化的评价系统我认为十分之有必要,针对于不同的用户群体,让他们看到自己这个群体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才能让用户真实的感知别人的用户体验是什么,也是有利于最终的购买决策。而不是让不同个性的一群人,用自己的主观对一个非标准化的事物进行评价,系统将这类评价通过指标抽象成共性,扼杀个人体验,催生出所谓的集体意识,至少在非标准化这件事情上,我觉得是体验不好的。

2、自己的预期,即用户对于一个事情是有自己的预期的,就像我们考试是有预期的分数,比如不能不及格或者不能低于上次考试分数,如果低于自己的预期,这中间的落差用户非常难以接受,产生不够买的行为也不足为奇。所以核心是如何降低用户的预期,首先,我们必须告知用户,没有产品是100%完美的,一定是有瑕疵的,如何让用户感知这个事情呢,总归不能写一行大字“世上没有完美的产品”,行业内的平均差评率我认为是一个不错的指标用来进行评价,也可以从侧面告诉用户,整个行业都有差评,不止我这一个产品有差评;其次可以告知用户低于这个差评率,等于还是高于这个差评率,因为差评率其实和产品的良品率是有一定的相关性,很多我们看到的差评,真的是这个用户倒霉,买到残次品了,所以通过是否高于行业差评率来告知用户产品良品率如何,买到残次品的概率如何。这两个方案我认为是能够降低用户预期的。

最后,以上是关于评价系统改良方案的可行性的可行性讨论,欢迎指点纠正。

想要了解更多产品知识可以关注我的知乎:咿咿呀呀的笨鸟,也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号公众号:产品小蜗牛,里面有一些我转载的认为还不错的文章以及我自己整理的一些方法论,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评价系统优化方案的可行性的可行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