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没那么神奇1

我们很多人一想到创新就认为很牛、好像创新离我们很远,是一群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搞科研,摆弄一些乱七八糟的仪器,做实验,夜以继日的工作搞出来的一些普通人完全无法掌握,甚至连理解都理解不了的东西。好像创新就是那些智力天才的专属,于普通大众无缘。


创新没那么神奇1_第1张图片

一、创新是什么?

创新是发现、是野蛮生长、是系统优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让人眼前一亮的必然结果。几乎所有的创新都不是个人单独完成的,而是所有人类文明积累的结果。


1、创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次偶然的发现。

回到人类所有认知的起源,就会发现人类所有认识的起源应该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某一次偶然的发现。比如一只猿在摘坚果,一不小心坚果掉到了地下的石头上,结果坚果裂开了,猿吃到了里面的果仁。这一现象会被猿所记忆,并且会反复实验,结果猿会发现只有把坚果掉到石头上,裂开吃到果仁的机会才高。慢慢的这只猿就会掌握了一项用石头破开坚果的技能,而一只猿学会了这项技能,其他猿也就模仿,那么这一技能就会被这个族群永远的传下去。

这类创新由两个环节构成:第一是某一次偶然的发现。第二是基于这次发现之后不断的试错实验。

这类创新在认知领域比较多,比如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表、达尔文的生活进化论、还有宇宙大爆炸学说等。这类人我们习惯称之为科学家,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基于某一发现而大胆的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在通过大量实验去验证自己的假设。

2、创新是人类文明的野蛮生长的结果。


创新没那么神奇1_第2张图片

人类文明只会进步,不会倒退。当一种新事物诞生,它就会变成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会给他添加各种各样的属性和功能。这类创新往往是某人基于前人的成果改进、完善而成。

如:蔡伦改进造纸术、毕昇改进活字印刷术、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还有我们现在都不知道发明人是谁的电视、电冰箱、空调、打印机等等。

推动这类创新的往往是各类技术工人,或者叫技术科学家,又可以叫做工程师,他们往往是基于某一个理论,通过自己的实践把理论变成现实的产品。

举一个例子: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分明知道电报是谁发明的、电话是谁发明的,但是电视是谁发明的,你说得出来吗?真要去查书的话,会找到一个人名,贝尔德。但这是后人追认的结果,在贝尔德发明电视之前,电视的很多相关技术,全世界各个角落都有人在为它做准备。继贝尔德第一次用电视播出图像之后,还有很多人在继续丰满它。发明电视的年份是1926年,但真正能够播出电视是1928年的事情,甚至还有人与贝尔德同步发明了电视。电视刚刚发明的时候只有一个频道,就是可以在家收看剧院的戏剧而已,后来人们根据技术进步把各种各样的功能加到电视上才演变成现在的电视机。

3、创新是系统优化的结果。

几乎所有的创新都不是个人单独完成的,而是所有人类文明积累的结果。前面所举的各个例子都应该是系统优化的结果,是人类的认知和技术优化到某一程度的结果。

例子1:20世纪50年代,纽约的医生发现,经过100年的折腾,产科病房里的新生儿的死亡率一点都没有下降呢?1850年死多少,1950年还是死多少,这100年医学不是白进步了吗?这是医学的耻辱,但是眼下又没有什么好办法。美国的阿普加医生老觉得产科病房有点不对头,很多新生儿生下来的时候,医生一看新生儿的脸色不对头,好像也没有呼吸了,心跳也不对,就觉得这孩子根本救不活,给当死婴处理了。可她觉得有的时候应该还能救回来,虽然她不是人家科室的,但是她发明了一个东西,叫阿普加评分表。


创新没那么神奇1_第3张图片
阿普加评分表

这个东西简单到什么程度?它就讲了五个指标,大概就是心跳、呼吸、肤色、肢体能不能动、会不会啼哭。大概就是五个指标,每个指标如果情况非常良好就是2分,加起来一共10分。

所有的新生儿生下来的时候都进行一次评分,如果低于4分,说明这个孩子不太健康;如果是10分,那就是非常健康。5分钟之后,再进行一次评估。就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阿普加评分表,居然就把美国新生儿的病死率给彻底降下来了。

例子2:《医生的精进》这本书里面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有一种病,叫囊肿性纤维化。这种病具体的原理不得而知,但是它有一个结果,就是人的很多分泌物变得非常黏稠,而且没有办法排出体外。请注意,这种病可不是一种能治好的病,因为它属于遗传病。只要你生下来带这个基因,这个病一辈子都会跟着你,现在医学也拿它束手无策。

得了这种病会马上死吗?不会,黏稠的分泌物会慢慢堵塞肺部,引发呼吸衰竭而死。只要把分泌物排出来,患者的寿命和没得这个病的人其实差不多。

在美国,治疗这种病最拿手的医生叫沃里克。他的病人有的已经活到了67岁,而且过去10年里没有一个病人死亡。这也算是一个奇迹。沃里克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三招。

第一招,他发明了一种咳嗽的方法,要求病人把双手高高举过头顶,再深深地弯下腰去,然后猛然站起来,奋力把胸腔里的分泌物咳出体外。每天数次。

第二招,就是捶背。他在患者的胸腔处画了14个地方,每天找人捶,捶前胸、捶后背。没有人帮忙捶后背怎么办?沃里克发明了一种背心,穿上之后,感觉就像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开车,颠来颠去,捶来捶去,每天两次。

第三招,就是严格执行。他要求患者一生中每天都坚持这样咳嗽和捶背。这就是一种死磕精神。

沃里克对患者说:“如果不按我这个方法治,你每天发病的概率是0.5%。但是如果按我这个方式治,概率就会下降到0.05%。”你不要看只有这么一点差距,每天积累,一年积累下来,你的存活概率是83%。但是不用这个方法,你的存活概率只有16%。

在长时间段里面进行死磕,这种医疗方法其实是一种简单的技术,但是只有在沃里克这种严格的医生手里,才能把它坚持到底。

上面两个例子说明系统的优化、流程的优化也可以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也是创新。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新没那么神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