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香港杂想

这是我第二次来香港,也是没有预料到的第二次香港公费游学。2015年的11月,我还是一名大四的师范生,在县小学实习。经过了长达数月的筛选,提交各项成绩证书荣誉经历相关的材料之后,我有幸被选上母校第一批赴港访学的学生,在港游历了七天。因为机会的难得,资源的珍贵,我对此怀着浓烈的感恩之情。也因此,那七天成为这辈子迄今为止最深刻的回忆,也一直是默默激励自己的能源。

我以为那是唯一的“七天”。

不曾想,大学毕业后一年,即2017年,我执着的追求着TFC,坚持并终于成功地加入其中。更加不曾想,TFC也有香港游学的机遇。我期待着再次遇见香港,不是以一个购物者和游客的身份,而是又一次以一个“学习者”来游历。我想,那一定很有趣,一定很独特,一定更深刻。

幸运中的幸运,我真的“心想事成”。今天在香港的我,不同于三年前。那个未出茅庐的师范生已经变成一个在农村基层教育摸爬滚打两年的教师。香港还是那个香港,香港教育也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然而这次,我所注意到的,想到的却不太一样了。这,也许是好事。

香港的行人还是步履匆匆,有条不紊。老人也好,青年也好,小孩也好,打扮都很精神,目光炯炯,直奔目标。我很少能看到漫步的人,也极少看到闲聊成群的人。这个方面,让我们初来乍到的一群人就时常遇到很尴尬的境地。到香港不到两小时,就至少被路人严肃地说了两次“请不要挡在路中间”。被提醒第一次,我们就有更加注意。然而,我们成行的队伍大约有四十人,且每人都拖着一个大大的行李箱,时不时地需要停留片刻等人或者查询路线,真的很难完全避免。我们都非常清楚自己的行为确实不得体,这样的习惯也不好,也尽力在适应香港的行走文化,当给他人带来不便时,也是十分的尴尬和抱歉。可是,当我回过头看到的是一张冷冰冰的脸,听到的是冷漠甚至有些带着愤怒的语气时,我也挺郁闷的:“为什么这么急?难道不可以理解一下外地游客的难处吗?我们也不是故意的呀~”。后来,听了罗校长关于“香港人对游客的态度”的解释之后,我才终于理解。

香港的游客量之大,游客种类之多,活动地方之小,生存压力之大,导致部分香港人看到游客就“怕”,就“躲”。产生了比较排斥的态度,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回过头来,终归是自己的行为不对,给他人带来困扰。我们仍然无法避免停下,但在这样的理解之下,我们一旦停下,队伍中马上会有这样的一个声音:“我们赶紧靠边站”。就这样,TFC的队伍终于与香港人和谐地行走在路上。

由这小小的一点,我还得到了很多感受。香港是一座讲究效率,追求卓越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一点我们都了解,不够了解的是高效背后的高压,繁华背后的艰辛,光鲜背后的疲惫。举个例子,就很明白了。我们目前住在乌溪沙营地,房价20万一平米。想象一下,自己在这里随便席地一坐,就坐了20万人民币,这是怎样令人生畏的数字!我们是受益于组织和一群公益支持者,才有这样的机会享用这样宝贵的资源。那么在香港工作生活的普通人,他们怎么可能买的起房?有些人可能连房都租不起吧?

这是住的问题,再说吃。我们在香港的便利店买面包作早餐,最便宜的都要10港币。在香港的餐厅吃饭,最普通的一顿饭也得40~50港币。这么贵,我们还难以下咽。在大学食堂稍微便宜一点,不过也在30左右。对比长沙,平均50的消费可以吃一顿很好的火锅,自助餐或一桌丰盛的湘菜。对比一师,5块钱可以点两个菜,一荤一素,管饱好吃。当然,这是外地人的吃法,本地人如何吃,我还不太了解。不过价格贵,是事实。

再说“行”。在香港根本不敢坐的士,只能坐公交或地铁,出行还是很方便。不过,价格也挺是内地的好几倍,甚至好几十倍。从罗湖到恒安,中间转一趟,14站,消费38港币。香港的地铁和公交,都是按距离收费。内地虽然一样,但价格会控制在2~5元,相比真的巨亲民了。还没有在香港买过衣服,但是逛过衣服店,还好,价格可以接受。也许就在“穿”的方面,香港人比较没压力吧。从住到行,他们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哪儿有时间漫步?闲聊?

香港各处都是静静的。大路上,是汽车的工作声。地铁上,是报纸的翻页声。各处,人很多,却真的很难听到人的声音。在香港不到十分钟,我们就意识到了大声说话都是一种罪过。对于湖南四川的女教师来说,不说话确实是一种克制。时常忍不住了,就会小声说话,还要注意监督评估自己说话的声音是不是打扰到周围。我想,香港的高效应该与他们的“静”有关。公共场所那么多人,可以做到没有讲话声,这给每个人节省了多少时间,这让每个人在路上多做了多少事?这一点,确实值得弘扬,应该带回到我的班级里。

还没进入主题呢,夜就深了。明天继续补充关于香港教育方面的思考,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遇香港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