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哈利波特》的路易斯高在哪里?

有人问JK罗琳:《哈利波特》一共会有几部?罗琳答道,会有七部,因为路易斯写的小说《纳尼亚传奇》就是七部。

在刚刚过去的寒假中,长河带着一群孩子们观看了由《纳尼亚传奇》小说翻拍的三部电影,电影和小说微有不同但依然有精彩之处,在孩子们的格外要求下,我们又一起观看了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连续观看这两部由小说改编的魔法题材的电影,我才发现路易斯真不愧是一代大师。

在纳尼亚的故事中,阿斯兰代表着一种绝对,每一个相信阿斯兰的人都能够获得最美好的礼物--信心。尤其是在《凯斯宾王子》中,四个孩子再次回到纳尼亚援助凯斯宾王子,他们在森林中游走多日,凭着自己出色的直觉和记忆却依旧走不出去,但露西相信阿斯兰,即使阿斯兰带领他们走的是一条“绝路”,她也愿意跟随,她的信心救了所有人,因为信,就有了活路。

反观哈利波特的故事,哈利是一个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父母的男孩,因为使伏地魔遭受大创,所以被看作是魔法世界的拯救者。在海格第一次带他接触魔法世界的时候,所有人看见他额头上“救世主”的印记,都露出“看见希望”的表情,因为这是唯一一个有希望打败伏地魔的人。这个情节让我想起纳尼亚中,所有人看阿斯兰的表情,有一种众望所归的托付感,但是这样的情感寄托在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男孩身上,让我感到莫大的违和。

并不是我崇拜路易斯才刻意贬低哈利波特,而是我看不见哈利波特的“灵魂”在哪里。在纳尼亚中,阿斯兰是整个故事的灵魂,因为他代表了一个标准,他的背后就是正义。这样的正义并非只是一种口号,他创造纳尼亚,也陪伴纳尼亚,他在纳尼亚中的统治是确实可见的,并且带着一种崇高感--为了救埃德蒙他可以亲身赴死,因为绝对的无辜他也可以死里复活。孩子们的得胜,是出于阿斯兰的得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阿斯兰的存在,不只是为了让这个故事圆满而强加给主角的“外挂”,阿斯兰的存在让这个故事变得很流畅,也很有逻辑。

对于哈利波特而言,成为救世主是他自愿选择的吗?肯定不是,我想,如果他真的有选择的机会,他更有可能选择和父母一起。哈利进入学校以来,因为额头上带着闪电的疤痕,轻而易举地被每个人认出来,成为整个魔法界的非凡人物,然而,除了让伏地魔受创,他似乎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每一次逢凶化吉,都带着一定的主角光环,因为他是哈利波特,所以一定获得胜利。这就是我要说的违和感,哈利波特在对抗伏地魔的战争中,非自愿地背负了沉重的担子,我将他称为“命运式英雄”,他们出于各种原因,必须从人群中脱颖而出,特点是“有多大能力就必须做多少贡献”,对于他们而言,是没有机会选择软弱和犯错的,然而,任何情况下要求人成为不能有过失,都是反人类的!

不得不说,因为丰富的想象力,哈利波特的故事是非常成功的,这样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故事精彩,而是因为背后的价值观受到这个世纪的肯定。“命运式英雄”的故事大受追捧,在这样的故事中,一边承认人的有限性,一边又给出完美的可能性--只要你被命运选中,你就能完成自我救赎。换句话说,在超自然信仰被大部分人抛弃的二十一世纪中,人们赶走了有位格的上帝,继而为自己捏造出一个虚无不定的“神”,叫做命运。

路易斯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拿走主角光环,把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表现得有血有肉,在他的故事里,除了相信阿斯兰,主角只是普通人,他们是可以犯错的。我在读这一套小说的时候,感受里面有很浓厚的贵族精神,尤其是在战争中的时候,人和动物为了纳尼亚而战,却不是一种强制性的集体主义,也不是被命运选中的随波逐流,勇敢的背后带着对阿斯兰的信任和憧憬,所以即使他们犯错和软弱,也是可爱的,犯错是出于自然的人性,得胜是因为阿斯兰不可侵犯的神性,整个故事叙事流畅,不管你相不相信阿斯兰的真实性,都应该承认这背后的逻辑无可指摘。

为什么我会说被“命运”选中就是主角光环,但是被阿斯兰选中就是好故事呢?阿斯兰代表了一位有位格的神,而命运过于虚无。换句话说,哈利波特在打败伏地魔之后会怎么样呢?世界恢复平静,而飞鸟尽良弓藏,英雄终究有陌路的一天,他看似打败了大魔王,但是依然没有完成自我救赎,他赢了是死输了也是死,与任何一个普通人没有两样,但是却被当作救赎主,受尽优待,这叫主角光环。但是在纳尼亚的故事中,阿斯兰给人一种超越式的应许,不仅在今生,还包括来世,他们赢得战争是活着,输了也是活着,相信阿斯兰的人最后都进入了真正的纳尼亚,获得最好的赏赐,这就是福音的故事,比主角光环还要厉害。用想像和文学描写自己的信仰,路易斯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响《哈利波特》的路易斯高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