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新年,暂时断了纸质书的阅读,改成电子书,方便随时翻看。除了博物杂志,老树画画和最后一本是实体书,其他都是挤时间随时随地读的电子书。
一月笔记
这个月的笔记,用的链接套链接方式,是因为平时把看书时的唠叨和心得摘抄都一并带上了。这样也算是在边读边整理资料。
本来想接着上个月继续沉浸在我的地质学里的,但是实在是过年没有条件看,只能暂时先看些容易(读书真谛之一就是因地制宜的选择不同媒介),最幸运的是家里有2017年博物杂志,现在终于感觉读懂点博物了,用心的都拍下来放在文章里了,博物知识点太容易忘记,拍下来为了随时联系实际时好查找,回想当时一页一页拍的时候,真累。但是里面的内容对我而言是大宝藏!太幸运而幸福了。博物杂志里的想谈的,都在各个子链接里,还没全更完,没办法,博物博物~名不虚传。
这个月份读的归纳出三大部分:
一类是上天入地博物型。主要的博物杂志加上地心游记,地心游记我当地质学和博物的类的来看,儒勒凡尔纳的名作,我才开始看,自己在这个节点上开始品读他的书,正是时候,否则只当科幻看,有点可惜。关于地质学和博物学,要说的好多,自己还在继续探索学习,以后详说。
二类是图文并茂欣赏型。主要是老树画画四季系列和故宫2019年日历。这部分主要是延续去年12月的“奢侈之旅”,算是绘画艺术继续培养中。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能修炼出来的,技法和心法都要,门外汉的自己,正在初步观看技法的门道,但知道最终所有都是心法归一的,可就是好奇在绘画里是怎么归的呢?继续沉浸吧,奢侈的幸福。
三类是李尚龙作品集型。现在回想,为什么在过年那么忙的情况下,还能挤出时间一连看完他的五本书?而且并做了比较全的摘抄(都近一万字,算是书的浓缩版),方便回查。想起来了,是在看微博时,常看到他和粉丝互动,还有书店里他的一系列书的样子,就想他这么高产呀,早就知道他,却没看过,所以带着好奇试探就看了,本以为看个开头和结尾,了解一下就算了,没有想到,居然从头到尾看完。还有我以为最新的一本,干货也不会太多了,没有想到反而被摘抄的最多。我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看的这些内容慢慢也会被遗忘,但我知道就像吃饭一样,虽然不记得吃的都是什么,但里面的营养已经慢慢浸入血液里,慢慢滋养着自己呢。好的食物养身体,好的书籍养心神。以后会继续关注他的作品,并且因为又多认识了他,顺便把以前知道的这类作家整理到一起了——[皮囊,张嘉佳,大冰,张皓宸,《孤独这种病,遇见你就好了》小岩井,李尚龙,子文豪,刘同,卢思浩,吴念真……以后慢慢遇吧]。当下很流行的这类现实励志故事集,这算文学上的什么流派吗?我不太懂了,只知道是当今时代的一个真实写照,都是以作者周围人的故事来阐述当下时代的各种问题,有的直指人心,有的触人思考,每一个小故事里,都藏着一种人生,每一种人生都值得尊敬,因为那是生命本身的样子,每个生命自身的珍贵。与那些虚构的魔幻作品最大的不同,这类作品体现是一个个真的人生故事,需要的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是有一双能在平淡生活中发现人性的眼睛和敏锐的捕捉生命真谛的心灵。为什么他们的一篇篇短故事,在当下如此流行和吸引人?甚至很多都改编成电影上映了。为什么在书里看到的那些故事,放在我们周围本身,反而平平淡淡了呢?难道这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不知道,我还在思考寻找着。说这类书是文学作品吧,又和那些诗词歌赋散文小说不同,说文笔吧,又和那些经典名著很不同。但是里面的每发生在作者身边朋友的故事集都透露着真实,就是这真实吸引着人,一读再读,一火再火。当下人们看来是喜欢读——真实的平凡人的小故事。这是一个好现象,当下都关注人本身了。
以上这个问题想了一两年了,一直在试图寻找这其中隐藏的规律。还没透,继续找……。
最后因为他,又扩展把以前收集的看了作品的作者整理出来了150位,有将近50位的作品只知道其人而没读过作品,慢慢看。
我的朋友圈(一)
二月(25本)
18.《流浪地球》
19.《 春醉花阴》
20.《 夏摸鱼儿》
21.《 秋梦行云》
22.《 冬忆旧游》
23.《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24.《 刺》
25.《 博物2017年1月》
26.《博物2018年2月》
27.《博物2018年3月》
28.《博物2018年4月》
29.《博物2018年5月》
30.《博物2018年6月》
31.《博物2018年7月》
32.《博物2018年8月》
33.《博物2018年9月》
34.《博物2018年10月》
35.《博物2018年11月》
36.《博物2018年12月》
37.《地心游记》
38.《 你的努力要,配的上你的野心》
39.《 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
40.《 要么出众,要么出局》
41.《 明朝那些事儿2》
42.《 素心映照》
因为电影而提前看的小说,看完电影后,我做了如下摘抄,因为以下这些很美好,电影里却没有发现。
[摘抄+心得]
你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明天把这话告诉孩子。(很值得思考呢金钱权利当真不永恒)
地球自转刹车用了四十二年,比联合政府的计划长了三年。妈妈给我讲过我们全家看最后一个日落的情景,太阳落得很慢,仿佛在地平线上停住了,用了三天三夜才落下去。当然,以后没有天也没有夜了,东半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十几年吧)将处于永远的黄昏中,因为太阳在地平线下并没落深,还在半边天上映出它的光芒。就在那次漫长的日落中,我出生了。(看到这段,对地球的自转,认识更深刻了~我们能存在本身就是幸运的。)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如此看来,我们每天所见,也不是那么理所应当啊。对周围的所有事物,视而不见,真是可悲的。)
在这个时代,人们在看四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和小说时都莫名其妙,他们不明白,前太阳时代的人怎么会在不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的感情。当看到男女主人公为爱情而痛苦或哭泣时,他们的惊奇是难以言表的。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在这样的地下城中,我读完小学并升入中学。学校教育都集中在理工科上,艺术和哲学之类的教育已压缩到最少,人类没有这份闲心了。这是人类最忙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很有意思的是,地球上所有的宗教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现在终于明白,就算真有上帝,他也是个王八蛋。历史课还是有的,只是课本中前太阳时代的人类历史对我们就像伊甸园中的神话一样。
真是个小天才,记忆遗传技术使这样的小娃娃成了平常人,这是人类的幸运,否则,像地球发动机这样连神都不敢想的奇迹,是不会在四个世纪内变成现实的。
收集的日出描写:
那时地球还在转动,人们每天都能看到日出和日落。他们对着初升的太阳欢呼,赞颂落日的美丽。”小星老师站在船头对我们说,海风吹动着她的长发,在她身后,海天连接处射出几道光芒,好像海面下的一头大得无法想像的怪兽喷出的鼻息。
终于,我们看到了那令人胆寒的火焰,开始时只是天水连线上的一个亮点,很快增大,渐渐显示出了圆弧的形状。这时,我感到自己的喉咙被什么东西掐住了,恐惧使我窒息,脚下的甲板仿佛突然消失,我在向海的深渊坠下去,坠下去……和我一起下坠的还有灵儿,她那蛛丝般柔弱的小身躯紧贴着我颤抖着;还有其他孩子,其他的所有人,整个世界,都在下坠。这时我又想起了那个谜语,我曾问过哲学老师,那堵墙是什么颜色的,他说应该是黑色的。我觉得不对,我想像中的死亡之墙应该是雪亮的,这就是为什么那道等离子体墙让我想起了它。这个时代,死亡不再是黑色的,它是闪电的颜色,当那最后的闪电到来时,世界将在瞬间变成蒸汽。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这本书是在1864年10月25日首次出版。1864年清军攻破南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地质学科幻小说,硬科幻。这个时期地质学的发展……?(以后补充)
关于地球纪元的知识,在2017年博物杂志里有,拍下高清图片,以备随时查看。
[摘抄]
1.人生来就是这样:健康的时候想不到生病时的痛苦;吃饱喝足了的时候体会不到挨饿的可怕。只有饥饿的人,才能体会得到饿的难熬。一旦不饿了,就不会再去想饿的问题了。
2.无论命运让我们走哪条路,我们都会走下去。
3.哦,里登布洛克先生,书都被借到全国各地去了。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冰岛,人人都非常喜欢看书学习!连农民和渔民都能识文断字。我们认为,书是用来看的,而不是摆设,放在书架上发霉。因此,那些书经人一借再借,传来传去,常常是借了一两年之后才还回来。”
4.冰岛海岸峡湾(人们称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那狭窄的海峡为“峡湾”)颇多。每年初夏时节,美丽的雌绒鸭便纷纷来到峡湾的岩石丛中做窝。筑好窝后,雌绒鸭便会将自己胸前的纤细羽毛拔下来,铺在窝里。这时,猎人或商人便会跑来把绒鸭窝弄走,雌绒鸭不得不另筑新窝。它们就这么不停地筑窝做窝,直到雌绒鸭的羽毛被拔光了为止。这时,雄绒鸭便来接替雌绒鸭,用自己身上的羽毛来筑窝。而雄绒鸭身上的羽毛既粗又硬,无商业价值,猎人或商人不会来偷,所以鸭窝才得以安然无恙。雌绒鸭于是便在雄绒鸭筑起的窝里下蛋,小绒鸭在窝里破壳而出。第二年,采集鸭绒的工作便又重新开始了。
5.大家知道,玄武岩是一种棕色岩石,源于火成岩。其形状排列简直是令人惊叹地整齐。在这里,大自然像人一样,按照几何方式对岩石进行加工,仿佛它也会使用人们所使用的三角尺、圆规和铅垂线似的。如果说大自然在别处通过艺术加工,制造了一大片杂乱无章的东西,造出了粗糙的圆锥体、不太自然的角锥体或一连串奇形怪状的线条的话,那么,在这里,它却先于人类最早的建筑师,创造出整齐规整的范例,即使巴比伦的辉煌和古希腊的奇观,都无法与之相媲美。
我听人谈论过爱尔兰的巨人大道以及赫布里底群岛[插图]的范加尔洞,但是,我还从未亲眼看到过真正由玄武岩构成的景观。现在,在斯塔比,我终于看见了这一景象了。
峡湾两边的石壁与半岛的所有海岸一样,都是一连串的垂直石柱,高达三十英尺。这些笔直匀称的石柱支撑着一道拱门,拱门顶端是水平的石柱,往外伸出来,构成大海的半个穹顶。这些穹顶犹如天然的古罗马蓄雨池,隔一段距离,就会在它的下面看到轮廓妙不可言的尖形门洞。海浪从这些尖形门洞穿过,浪花阵阵。有几段玄武岩石柱遭狂涛袭击,连根拔起,横卧于地,如古寺庙废墟一般。不过,这些废墟总是显得很年轻,岁月的流逝未能在其上留下印记。
6.
我一边观察,一边脑海里浮现出冰岛的整部地质史来。
这座奇特的岛屿看来是在一个相对较近的时期,从水底上升出来的。也许它现在仍然在不易觉察地继续往上升。果真如此的话,这只能证明这肯定是地下火山活动的结果。那么,亨夫里·戴维的理论、萨克努塞姆的密码信,以及里登布洛克教授的看法,全部将化作乌有了。鉴于这一假设,我认真仔细地观察了地表的性质,很快便弄明白了这个半岛在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主要现象。
这个岛屿没有一点沉积土,它完全是由火山凝灰岩构成的。这种火山凝灰岩是一种多孔的集块岩。在火山出现之前,这里是一大块绿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慢慢地浮出水面。这时,地下火山的岩浆尚未喷发出来。
但是,渐渐地,从岛屿西南到东北出现了一条很宽的裂缝,粗面岩浆便经由它逐渐向外溢出。这一过程是缓慢而平稳的。裂缝很大,岩浆从地心涌出,慢慢地在向四周流去,形成了广阔的平面或者波状的起伏。这一时期便出现了长石、正长岩和斑岩。
由于火山岩浆的漫溢,该岛的地层在逐渐地增厚,抗力也随之得到了增强。但是,溢出的粗面岩浆冷却之后形成一道硬壳,把那条宽大裂缝给封堵上了,内部的岩浆大量聚集,压力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地心的压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地壳便逐渐隆起,从而形成许多的火山管,而火山岩浆则通过这些火山管,冲破岩层,最终在山顶形成了火山口。
这之后,岩浆漫溢现象便为火山爆发取而代之。从新近形成的火山口最初喷发出来的是玄武岩浆,我们此刻穿越的平原就是典型的玄武岩浆所形成的平原。在我们踩踏的这些沉重的深灰色岩石上,玄武岩浆在冷却的过程中变为六边形棱柱。远处则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平顶的圆锥形岩石峰,这些山峰从前都是火山的喷发口。
由于有些火山口不再喷发了,所以火山积聚的能量就在不断地增长。当玄武岩浆喷发完了之后,随即就是熔岩、凝灰岩和火山岩渣。它们在火山口的周边留下一条条散射的长痕,宛如一簇一簇的浓密头发。
这就是冰岛在其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现象。
7.
“弗立德里克森先生,”叔叔终于开口说道,“我想知道,在你们图书馆的古籍中,是否有阿尔纳·萨克努塞姆的著作。”
“阿尔纳·萨克努塞姆!”“就是那位16世纪的学者,那位伟大的博物学家、炼金术士和旅行家?”
“对,就是他。”
“冰岛文学和科学的一大荣光?一个著名的人?”
8.
“这些是原始岩石!我们走对了!快走!”
地球在诞生的初始阶段,在逐渐冷却的过程中,体积在渐渐变小,从而造成地壳的错层、断裂、收缩和裂隙。我们现在所走的这条坑道就是这样形成的,它是从前火山爆发时花岗岩浆的喷射通道。这条原始通道的成百上千个转折形成了一座错综复杂的迷宫。
我们越往下走,就越清晰地看到构成原始地层的一系列曲线。地质学将这种原始地层视作矿物层的基础,并且认为它是由板岩、片麻岩和云母片岩构成的。这三种不同的岩石层在一种非常坚固的岩石上,这种岩石就是花岗岩。
从未有过任何一位矿物学家能有幸来到这么美妙的环境中,对自然进行实地观察研究。再完善再强大的探测器也无法把所有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情况传到地面上来,可我们几个人却能亲眼看到它,亲手摸到它。
在漂亮的、微绿的板岩层中,有一些发光的矿脉蜿蜒曲折地伸展着。
9.星期一。我在回忆二叠纪古代动物的特征。这些古代动物是在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鱼类之后,在哺乳动物之前出现的。当时,整个地球属于爬行动物的世界。这些怪兽主宰着侏罗纪时期的海洋(侏罗山脉的地层就是由二叠纪时期的海洋上升而造成的)。大自然赋予了它们最最完美的构造。它们体形庞大,力大无比!今天的爬行动物,无论是鼍龙还是鳄鱼,无论体形多么庞大,力量多么巨大,都不能与它们的祖先相提并论。
10.这位极具权威的学者认为,穆兰-基涅翁的地层并没有那么古老,并不是洪积层,而属于一种更为年轻的地层。他的看法与居维叶的相同,不承认人类会与第四纪时期的动物共生共存。可叔叔则与大多数的地质学家一样,坚持自己的看法,与反对派进行讨论、辩论,使得埃利·德·波蒙先生几乎成了孤家寡人了。 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我们都很清楚,可是我们却有所不知,在我们出发探险之后,这事有了新的进展。在法国、瑞士、比利时的一些洞穴的灰色松土下,又发现了同样的颚骨。当然,这些颚骨属于不同人种、不同国家的居民。另外,还发现了一些武器、用品、工具以及小孩、少年、成人和老人的骸骨。这么一来,第四纪已有人类存在的观点就进一步地得到了证实。 不仅如此,还发掘出来一些第三纪时期的骸骨,但并非人类的骸骨,而是一些带有细条纹的人工刻痕的动物胫骨和大腿骨,这就使得一些大胆的学者得以断定,人类在很远古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于是,人类的历史一下子便大大地提前了,比乳齿象还要早,与“南方古象”属于同一时期,已经存在十万年了,因为很多著名的地质学家都认为,上新世地层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以上所述即为古生物学的现状。我们对古生物学的认识足以解释我们在看到里登布洛克海的那巨大的骸骨堆时的反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