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大国大城》第一章: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读书笔记|《大国大城》第一章:中国经济的欧洲化_第1张图片

没有写过书评的经济学小白,第一次写书评。其实这书评就是给自己看的知识点摘要+启发感想,否则很多书当时看的时候恍然大悟,过后不久就已经把知识点忘记了,更不能够复述给别人,运用到生活中。

所以,叫读书笔记应该最合适。

本次分享的这本书叫《大国大城》,作者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教授以“为了公共利益”作为自己的研究和思考之座右铭。

这本书是9月22日连岳推荐的,说这是一本讲述城市化的本质与规律的书,此外这本书也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违背自由市场经济规律的现象进行了解读。当时正好看了《理性乐观派》,同样的市场经济观念驱使我买了这本书。



一目录-

上篇 大国难题

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1.欧洲正经历大考

2.为什么大国梦如此迷人?

3.大国的难题

4.发展中大国的困境与机遇

5.统一市场符合公共利益


第二章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1.三个有关空间的误解

2.自由移民的意义

3.空间的力量:3M与3D

4.城乡和区域发展中的要素流动和政策


第三章 打破大国发展的“不可能三角”

1.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为城市化“立法”

2.世界不是平的

3.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向与人口流向相悖

4.以效率换均匀的代价


第四章 警惕“扭曲之手”

1.区域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何不土地和户籍制度联动改革?

3.劳动力都去哪儿子?

4.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之殇

5.转变发展方式为何那么难?




今天先看第一章《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关键词:大国  统一市场  统一货币  区域差距  公共利益

知识点一:

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深层经济学道理:

如果希腊是一个有自己独立货币的国家,当出现债务危机的时候就应该贬值,刺激出口,使经济增长、税收增加,还债能力就会提高。但在欧元区,各国丧失了独立的货币政策,希腊不能单独让欧元贬值来刺激经济。

欧洲的蓝图是现在贸易商一体化,然后走向统一货币,进而走向统一的政治,实现“放弃过时的国家主权观念”的宏伟梦想,最终实现一个“大国“的规模经济。

因为,在国际经贸体系里,人们总是愿意持有大国货币,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相对比较稳定,而且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贸易量也大。持有大国货币,既可以带来国际贸易的结算,又可以防止经济和币值波动太大带来的风险。


知识点二:

大国梦如此迷人的原因何在?

古代中国,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帝王知道统一的3个好处:1.收税;2.分散风险;3.安全。

在现代经济里,经济结构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规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1.大国可以借助规模经济发展战略性产业,如大飞机;2.市场规模有利于创兴,如淘宝网;3.公共品提供,如卫星导航系统;4.提升现代服务业如教育、金融、医疗、文化的竞争力。


知识点三:

大国的难题:经济上的集权与分权。

当代中国的分权体制的两面性,好处是激励地方政府积极发展经济;坏处是埋下了市场分割的隐患-每一个地方政府都不愿意其他地方把自己的经济资源给吸纳过去,也不想注册在外地的企业参与本地市场竞争,从而导致了地方贸易保护主义

大国的规模经济对中国来说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当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规模经济的实现越来越需要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时。

而在中国,三大生产要素时常是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被户籍制度限制,土地被“平均主义”的建设用地指标配给制度限制,资本被项目审批制度限制。

中国经济的一系列结构性扭曲现象与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有关,使得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有资本积累推动的工业化进程。

在发展的问题上,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城市化,且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换句话说,如果中国能够持续地发展城市里的第二三产业,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不断地创造就业岗位,那么未来大量农村人口持续进城就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如果城市化进度不断推进,对于发展教育城市也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在城市中,劳动力将借助相互的学习和自我的积累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和经验。这些都将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随着农业人口的减少,农业必然走向规模化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将同步提高,城乡间收入差距必将缩小。相反,如果城市在发展,国家又不想让农民进城,保持小规模的农业,那么,除非搞计划经济,对人口流动进行管制,但这不仅做不到,即使做到了,也意味着城乡间收入差距无法缩小。

在“大国”的意义上,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地理、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本水平。如果生产要素能够充分自由地跨地区再配置,那么,不同城市将能够有效地形成差异化的分工体系,生产要素的地区间配置效率能够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资源跨地区再配置的过程中,一些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将形成经济集聚的趋势,并能够进一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劳动生产率。


知识点四:

为什么打破城乡间和地区间要素流动障碍的道路识迟未能实现?

首先,在知识层面,社会各界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的必要性,而城市发展和经济集聚的坏处却被高估了。其次,即使知识层面的问题解决了,在行动层面,中国当前所处的情况却是各个地区都陷在了一个本地和短期利益高于全局和长期利益的“囚徒困境”里。

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便是,就算大家都认识到市场整合是有利的,但每个地区都仍有动机去分割市场,结果就是对整个国家有利的整合市场的政策不能被实施。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每个地方都想要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想要中央给更多的转移支付和政策扶持,想要更多高教育水平的劳动力,而对于已经流动到本地的低技能劳动力却不愿意接纳其为永久市民。

说得再通俗一点儿,中国当前在制定经济政策时的问题就是两种:不明白,或者装糊涂。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政府的统一财政是个“优势”,这可以避免中国出现希腊那样的主权债务危机。可是,凡是将统一财政作为中国“优势”的人们往往忽略了,恰恰是在现行体制下,无论是地方政府、金融机构还是社会公众,都会期待中央救助负债累累的地方。这给中央政府带来了非常尴尬的局面。

一方面,对于市场上的债务违约,中央当然希望打破“刚性兑付”的预期,以免将什么责任都揽在中央,让人们形成地方债务没有风险的预期;另一方面,面对事实上已经难以偿付的地方债务,最终还是会被兜底,从长期来看,这也恰恰可能造成地方政府不计后果地借债的局面,这就是经济学里典型的“道德风险”问题。

即使中央政府的救助可以避免地方政史政府的救助可以避免地方政府债务演化成“债务危机”,但是,地方政府债务的背后本质上是债务转化成投入之后没有带来相应的产出。要知道地方政府的债务主要投入了经济建设,这的确和欧洲国家的债务大量用来支付社会保障不同,但中国地方政府以债务支持的投入不能根据它们的去向而简单地被定义为“具有生产性”。

大量超标建设的新城和工业园恐怕永远都不会有回报了。这其中的效率损失不会因为中央对于地方的救助而消失,最终由此造成的福利损失还得由中央来承担,而说到底则是税收,以中央向地方的转移支付形式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或者帮欠发达地区还债,本质上无非都是在承担大国一员的责任。

更进一步来说,如果中国想长期发挥大国优势,避免欧洲(特别是欧元区)的困境,实现区域之间人均GDP的趋同,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最优的路径就是国家内部的自由移民。在这个意义上,自由移民不只是公平与否的问题,更是“国家发展战略”。

劳动力自由流动,最终实现地区间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均等,是大国发展唯一可行的战略选择。


感想:

每天都在新闻里看到欧债危机,从来没弄明白过这里面的逻辑和原因,更没有想过这个会和中国的经济有什么关联。经过这一分析,实际上欧元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各省份之间正在面临的困境。

这些大段大段的分析,对我着实挑战不小,非常烧脑,消化起来也很费力。但是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户,有种脑洞大开的感觉。

以前从来没关注过户籍制度、建设用地指标配给制度、地方政府债务、新建工业园......觉得这些都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读了这一章才明白,每个人的生活其实都被这些制度影响着,每一个人都身处其中,都有关联。

如果你和我一样,之前对于这些经济现象一窍不通,建议你好好读读这些文字,也会有脑洞大开的体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大国大城》第一章:中国经济的欧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