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使徒行传21:37-22:16
一、分段和结构分析
(一)21:37-22:29 结构分析
A 21:37-40 获准发言(千夫长,犹太人,大数人)
B 22:1-21 保罗的发言
B’ 22:22-23 众人的反应(除掉)
A’ 22:24-29 免除鞭打(千夫长,罗马人)
(二)22:1-21结构分析
A 22:1-5 过去是迫害基督徒的人
B 22:6-11 大马色的归信
B’ 22:12-16 耶稣的呼召
A’ 22:17-21 领受异象离开耶路撒冷(过去迫害基督徒)
(三)细致结构分析
A 从外邦来3
B 逼迫信道者4-5a
C 离开耶路撒去大马色5b
D 保罗在大马色路上见到异象6-11
E 亚拿尼亚医好保罗的眼睛12-13
X亚拿尼亚宣告保罗的使命14-15
E’ 亚拿尼亚为保罗施洗17
D’ 保罗在耶路撒冷见到异象17-18a
C’ 被指示离开耶路撒冷18b
B’ 逼迫信道者19-20
A’ 被派去外邦21
这个结构的核心强调的是自己是神托付他向外邦人传福音的使命。在这个结构下,我们会看到3节和21节都是关于背景介绍的,第一个说明他为何上耶路撒冷,第二个说明他为何去外邦,上耶路撒冷是因为他对律法的热心,而去外邦是因为神对他的差派。4-5a和19-20以对应的方式介绍他曾经是逼迫者,他逼迫信道的人。5b和18b对应,分别介绍保罗为何离开耶路撒冷,第一次是拿到文书要去抓基督徒,第二次则是神保护被逼迫的他,要他离开耶路撒冷。
二、21:37-40 保罗获准发言
(一)观察
1、结构分析
A 37a 保罗请求与千夫长说话
B 37b-38 千夫长问:你是那埃及人吗?
A’ 39 保罗请求向百姓说话(犹太人,大数)
B’ 40 千夫长准许保罗说话
2、重复的单词
准x2
3、有没有不易明白的地方?
那埃及人:不知名的反罗马分子;曾率领一群凶徒(匕首党),在旷野作乱。耶路撒冷圣殿出现乱事后,千夫长革老丢吕西亚查问保罗,问他是不是从前那个埃及叛乱头子(徒二十一38)。根据约瑟夫记载,该埃及人领导犹太人揭竿起义,其后给罗马巡抚腓力斯平息。至于凶徒的数目,则记述不一,但由那名已逃脱的埃及人率领,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解释和默想
兵丁将要把保罗带走的时候,保罗请求千夫长要与他说话,千夫长许他,直接问他: “你懂得希利尼话吗?你莫非是从前作乱,带领四千凶徒往旷野去的那埃及人吗?”千夫长听见保罗用希腊语向他请求的时候,他开始怀疑保罗是曾经带领犹太人闹革命,革命失败后逃亡的那位埃及犹太人,因为那位埃及犹太人的特点也是能说流利的希腊话。保罗的回话否认自己是埃及的犹太人,而说自己是基利家的大数人,大数城在罗马诸城中有非常高的地位,是罗马的学术中心,保罗的回答强调自己是罗马自由城大数的公民,是有值得尊重的社会地位的。
保罗介绍自己之后,再次请求千夫长许可自己向百姓发言。或许是保罗对自己的介绍让千夫长觉得这位从以辩术、哲学和教育见长的大数来的人有可能通过演讲和解释来解决这场纷争,他就许可保罗向犹太人公开发言。
保罗就站在台阶上,向百姓摆手示意他们安静下来,然后就用希伯来话向自己的同胞发言,他想要向他们讲明自己是敬畏神的犹太人,并且是神托付传福音给外邦人的仆人,好帮助这些犹太人明白上帝的救恩计划。
二、22:1-5 过去是迫害者
(一)观察
1、结构分析
A 3a 出生:犹太人,大数
B 3b 受教育背景:迦玛列门下,严紧的律法,热心事奉
A’ 4-5a 逼迫基督徒:直到死地,无论男女
B’ 5b 去大马色逼迫基督徒:锁拿,受刑
2、重复的单词和句子
希伯来话X2:保罗用犹太人的母语说话,表明自己对同胞的认同。
安静X2:保罗通过摆手和讲希伯来话制造了发言的环境。
奉这道X2:保罗逼迫传道者
3、对比和对照的内容
象你们众人今日一样:表示和听众的认同,同时说明自己发生了转变。
(二)解释和默想
保罗在3到5节的发言中介绍自己的过去,并且突出过去与听众的相似点,以此建立与听众的认同,用希伯来语发言也是如此。保罗和听众的相似之处主要有两点:
1、忠于律法
首先, 保罗介绍自己的出生和受教育的背景,突出的是他是著名律法师迦玛列的门徒,是守律法,重传统的犹太人。迦玛列是希列学派的法利赛人,当时的法利赛人主要分为两个学派,这两个学派都重视律法,但是相比而言希列学派更注重犹太传统,而煞买学派则更注重律法,也因此希列学派更被犹太人接纳,有更大的影响力。保罗的介绍说明他并非不遵守律法的,他是受过非常正统和严格的律法教育,按照律法而生活的法利赛人,这表明过去对于律法的态度是和听众是一致的。
同时他表示自己过去是和听众一样热心事奉神的人,对听众此时的心情表示认同和理解。
2、逼迫基督徒
保罗表明自己过去也是逼迫者,并且是极度狂热的逼迫者。第一,他无论男女都抓下监。第二,他还专门拿着文书不辞辛劳地到大马色去抓基督徒到耶路撒冷受刑。保罗对于这两点的陈述说明他过去比听众更加热心地逼迫基督徒,他知道他们是因为律法和热心来逼迫自己,他也能认同和理解他们。
从保罗与这些听众的认同中,我们看到保罗并未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谴责和控诉众人逼迫自己的众人,而是以过去的自己和他们一样来建立认同和理解,然后以此来突出和强调的转变,引导听众面对一些问题:这个人过去和我们一样,他现在怎么变了呢?他的转变是一个正确的转变吗?我们此时的状态是正确的,还是这人现在的状态是正确的?总之,保罗从逼迫者转变为传道者,这个事实会引发听众的追问,为他下面对自己转变的陈述作出铺垫,使人留意他转变的原因。
三、22:6-11 保罗的归信
(一)观察
1、结构分析
A 6叙事:保罗遇见大光(将到大马色)
B 7-8对话:保罗和耶稣的对话
X 9叙事:同行的人看见大光
B’ 10对话:保罗和耶稣的对话
A’ 11叙事:保罗因为那光不能看见(进了大马色)
解释:在对比9章中保罗遇见复活的耶稣的事件的时候,会留意到这段经文中,“同行之人见到光”的位置有所变化,而且对话变成了两次。这样我们知道保罗在这个处境中对于事件的陈述有所整理,结构上发生变化。
这个结构中,我们可以发现是三个关于光的叙事中有两次保罗和耶稣的对话。当叙事当中插入对话的时候,就需要留意对话常常是叙事的说明和解释,能够表明叙事的意义。
在圣经中,光是神显现的征兆,和神的启示有关,这样看这段经文的时候,就知道保罗是在启示中认识耶稣,并且回应耶稣所分派的使命的。
同时,把同行的人也见到光放置在中心位置,可能是保罗这里强调自己遇见耶稣的真实行,他是有见证人的,以此向听听众说明,自己真的是遇见复活的耶稣才发生改变的。
2、重复的字词
光X3:复活的耶稣所发出的荣耀的光
声音X2:耶稣的声音
同行的人x2:可见证这一切的人
(二)解释和默想
保罗在3-5节中主要向听众表明自己过去和他们是一样为律法热心事奉神,并且逼迫基督徒的人,他以这种认同来表示自己现今的不同是因为有事情促使他发生了转变。6-11节保罗就引导听众来关注自己发生转变的原因—在大马色路上遇见复活的耶稣。
6-11节的经文和九章3-9节的内容几乎一致,但是在叙事结构上有些变化,保罗以“叙事-对话-叙事-对话-叙事”的结构展开自己遇见耶稣的见证。三段叙事都是与“光”有关的,第一段叙事中保罗在中东晌午的艳阳下见到大光,第二段叙事中同行的人也见到这光,只是没有 听见耶稣说话的声音,第三段叙事中保罗说自己因为这荣耀的光不能看见。而两段对话正说明的是同行之人看见,却没有听见的内容,是关于保罗认识耶稣,并且回应耶稣的差遣的内容。
光在圣经中同通常是神向人显现的征兆,当某人遇见光的时候,直接伴随着神或者天使向人显现,并且启示神的旨意。当我们在这个象征下来看整个结构的时候,会留意到耶稣以荣耀的光辉向保罗启示自己和自己的旨意,使保罗从逼迫基督徒的人转变为向外邦人传福音的使徒。简单说,保罗的转变正是因为耶稣的启示,保罗现今所行之事正是耶稣所启示的使命。
保罗所领受的启示是什么呢?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呈现出来,包含两个问答。
第一,保罗问耶稣:“主啊,你是谁”,这个问题关乎对耶稣的认识。保罗过去为什么逼迫耶稣呢?因为他过去不认识耶稣是主。而在大马色路上,耶稣主动向保罗显现和启示,使保罗认识自己,他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拿撒勒人耶稣。”这话使保罗知道自己曾经逼迫的那位耶稣正是死里复活的荣耀的主,保罗对耶稣的身份有个人性的认识和确认。
第二,保问耶稣:“主啊,我当作什么?”这表明保罗的确认耶稣为主了,他来求问和听凭这位主的吩咐。耶稣并未直接向保罗启示他的使命,而是指示他如何获取这使命,保罗顺服耶稣的吩咐,进大马色获取耶稣的使命。
从保罗的两个问题中,我们知道保罗发生改变是直接和耶稣的启示有关,这启示包含耶稣的自我启示和使命的颁布,保罗的转变是通过个人性地确定耶稣是主,并且顺服主的吩咐而发生的。
四、22:11-16 保罗蒙召
(一)观察
1、结构分析
A 12-13亚拿尼亚叫保罗能看见
B 14-15宣告保罗的使命 :
A’ 16亚拿尼亚为保罗施洗
2、重复的单词和句子
看见X4:(1)保罗的瞎眼得看见。(2)保罗看见耶稣。
听见x2:耶稣的宣告和使命。
3、有没有难以理解的单词和句子?
那义者:
徒3:14 你们弃绝了那圣洁公义者,反求着释放一个凶手给你们。
徒7:52 哪一个先知不是你们祖宗逼迫呢?他们也把预先传说那义者要来的人杀了,如今你们又把那义者卖了,杀了。
约2:1 我小子们哪,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是要叫你们不犯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
2:2 他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单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
2:3 我们若遵守他的诫命,就晓得是认识他。
(1)耶稣作为神的儿子,生命的主本体的圣洁公义。
(2)先知预言的那义者,特指弥赛亚。(撒下23:3赛32:1,53:11;耶23:5-6,33:15-16;亚9:9)
解释:在这段经文中,那义者是特指耶稣是旧约预言的弥赛亚。
4、与九章的对比
九章中是路加作为记叙者来陈说保罗的使命和命运,亚拿尼亚的讲话不包含这部分内容,只是说自己被耶稣打发来医治保罗,并使保罗圣灵充满。
这章中强调复活的耶稣向保罗显现和启示,重复“看见”和“听见”,是耶稣主动的启示使保罗认识他是那义者,并且要向万人作见证。
(二)解释和默想
这段经文中和九章中的经文都主要记载三件事:保罗的使命,保罗的看见和保罗的受洗。九章中耶稣虽然吩咐亚拿尼亚去向保罗宣告使命,但是记叙中亚拿尼亚的宣告省略了使命的内容,而是突出他被耶稣差派来医治保罗,并使他圣灵充满。而这段经文中,保罗简单介绍得医治的过程,把使命和受洗放在亚拿尼亚的的宣告中。这表明两段经文的强调点,在九章中亚拿尼亚的宣告更强调耶稣托付他医治和圣灵充满,而这段经文中亚拿尼亚的宣告中更强调耶稣托付他向保罗颁布使命,和受洗除罪。
14-15节是整个保罗发言的核心经节,之前的经文中保罗在与耶稣相遇的见证中突出两个问题:“主啊,你是谁”和“主啊,我当作什么?”,而14和15节则在亚拿尼亚的宣告中,更深化和具体地陈说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之前的经文中,耶稣对“主啊,你是谁”的回答是“我就是你虽逼迫的拿撒勒人耶稣。”这个回答宣告耶稣就是主,而在亚拿尼亚的宣告中耶稣是”那义者“,那义者是谁呢?是旧约先知所预言的“义仆”被称为“公义的苗裔”和“耶和华我们的义”的弥赛亚(赛53:11;耶23:5-6,33:15-16;亚9:9)。可说那义者这个词汇和“弥赛亚君王“,”救主“,”大卫的后裔“,“受苦的仆人”等耶稣的称谓都有关联,但主要强调耶稣就是旧约预言的弥赛亚。
亚拿尼亚简短的发言中两次重复”看见”和“听见”,看和听都是经验性的,这再次强化保罗在与耶稣的相遇中经验性地认识耶稣是谁,他之前逼迫耶稣是因为他不认识耶稣就是以色列人盼望的那位弥赛亚,而在大马色路上的相遇,使他经验性地耶稣正是那义者,正是自己盼望的那位弥赛亚,是拯救以色列的救主。
这种经验性的认识出自神的拣选和启示,保罗的能以明白,正是因为神拣选了他,并且让耶稣主动向他显现和启示,他才能够看见和听见,才能明白耶稣就是基督。
同时,耶稣分派保罗要把自己对于耶稣的认识向万人作见证,也就是要传耶稣是主,是救主的信息。这也正是保罗此刻在逼迫自己的犹太人面前见证的原因,他忠心于耶稣所托付的使命,向万人见证自己所看见,所听见的。
最后一句话中,保罗把受洗,洗罪的急迫性强调出来,亚拿尼亚说”为什么耽延呢?起来,求告他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亚拿尼亚对于保罗的呼召,也成为保罗此刻向着这些犹太人的呼召,他呼召眼前这些逼迫保罗,逼迫耶稣的人不要耽延,赶紧悔改洗罪。
五、反思与应用
(一)与听众认同
保罗见证时首先说明自己的身份、受教育背景、对律法的态度,以及对基督徒的态度,以此来建立与听众的认同,表明自己过去和他们是同样的观点和态度,引发听众对他转变的兴趣,以此建立对话的平台。
我们今天传福音的时候,常常给人造成一种误解——基督徒是超凡脱俗的一群人。这种误解会使听道者与传道者之间疏远,以至作出判断—这人和我不是一类人,怪不得他信基督。
我们需要留意建立与听众的认同,现今的我们虽然和慕道友有所不同,但我们过去和他们是相似的,我们在同样的文化出生、成长,有着同样的无神论背景,在同样罪恶的世界中生活,有着同样的思想和行为模式,骨子里同样对基督教抵触、反感和拒绝。当我们向他们讲述这些的时候,也许会激发他们的兴趣:这个过去和我同样不信的人,为什么后来信了?是什么吸引他,改变他?我们就可以顺其自然地介绍基督对我们的改变,圣灵对我们的光照,我们的悔改和信靠,在基督里生活的甜美,罪中的释放和天堂的盼望等。
这中认同和理解的表达,会让听众在直觉上感受到被肯定,但是其实是否定性的,因为我们认同和理解的时态是过去,而不是现在。在认同和理解他们的时候,潜台词是:我过去认为那样是正当、合理的,但是现在我发生了一些转变,以至于有了新的反思和认定,我愿意跟您分享我们现在的看法。
当我们审视过去时,会理解慕道友对我的拒绝和抵挡,以至能包容他们。因为我过去是和他一样的人,但是神包容我、接纳我、拯救我,我今天也愿意这样去面对这些慕道友。
同时,当我们审视过去时,面对过往的自义、抵挡和抗拒时,会再次经历福音。当我拒绝神的时候,他原本可以转身离开,任由公义的审判临近,但是他却并未离去,而是以不可抗拒的恩典将我拥入他的怀中,使我能脱离审判,进入平安。这样的恩典面前,我这样的罪人有什么值得骄傲和自负的呢?我难道不能谦卑地去认同和接纳罪人吗?
(二)生命的翻转
基督在炽烈的光中启示保罗,使他归信,授予使命。若人真知耶稣是基督,便会投靠他,寻求他的旨意。若人真寻得他的旨意,便会转离自我,转向基督。
基督的启示如今不在保罗遇见的大光中,而是在道和圣灵中。若道和圣灵光照启示我,我便能认识那位荣耀,且为我死的基督,也能认识我的罪和败坏,以及必被审判的命运。于是我里面开始恐慌、焦虑,于是我转向他,寻求赦免之恩,于是我再次经验救恩,生发感激。于是我开始问:“主啊,我当作什么?”我开始转向他的心意,转向他的使命,我的的人生开始有确凿的方向,开始生发属灵的果效。
但我太少就近真光,太少赤裸地沐浴圣道之光,圣灵之光就越发稀少。于是我狂奔在血气、人意和情欲中,里面越来越暗昧,外面越来越败坏,丑陋的恶果满了枝头。我必须转回那启示之光中,必须转向道和圣灵之光,就近那宣告“我是世界的光”的那一位,唯独他能翻转我的生命,唯独他能使我结出义果。
(三)使命、见证和认识
保罗看见“那义者”的荣耀,听见“那义者”的声音,并领受使命向万人见证他所“看见”和“听见”的。见证的基础是启示,因为启示乃是见证的内容。若我未曾“看见”和“听见”,我就无法见证,也就谈不上使命。
使命要求见证,见证要求“信仰告白”,因为我见证的乃是所信的。于是我需要先“看见”那义者的荣耀,“听见”那义者的声音,建立个人性、经验性的信仰告白,然后才能有内容可见证。
唯独那义者是义的,也唯独他以义的代替不义的受刑罚,救赎不义的我。唯独那义者的声音是我的安慰,他向我发出赦罪的应许,安慰我惶恐和焦虑的灵魂。我乐意见证他的荣耀、救恩和爱,这不仅是使命,而且是拯救我的“那义者”发出的使命,我之所以履行使命不仅是因责任,并且是因爱。我爱慕传扬他的爱,我爱慕诉说他的荣耀,我爱慕高举他的救恩,我乐意宣扬他的应许,因为我尝过其中的甘甜,我喜悦向人见证那美妙的一切。
(四)应用
1、操练认同慕道友,认同听众。
2、常常沐浴在道和圣灵的启示之光中,寻求道和圣灵的光照,经验性地认识基督并他的十字架。
3、领受传福音的使命,见证基督的救恩。
(五)祷告
主,你知道我的自我和冷漠,既不看重灵魂,也不认同灵魂,求你给我怜悯和慈悲的心,关切他们的灵魂,学会认同他们,帮助他们认识你。主,求你常常借着道和圣灵来光照我,使我对你有真认识,对福音有真把握,对爱有真经验,以至于我能够有内在的动力传福音,履行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