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小而精的电商类App——「想去」

随着电商领域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有一款清新简洁的应用杀出重围,渐渐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这就是「想去」。

这款产品定位在售卖中高端商品,目标人群为中高端消费者,以年轻人为主。创办者利用品牌、设计师、手工艺匠人等标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使其有了要价的空间。

一款小而精的电商类App——「想去」_第1张图片
图1

产品的功能方面有两大突出特点,第一是包含“大家喜欢”(见图2)与“好友动态”(见图3)两种类型的动态列表。用户可以通过动态列表获取身边人与同类人的关注趋势,跟随潮流,带动消费。

一款小而精的电商类App——「想去」_第2张图片
图2


一款小而精的电商类App——「想去」_第3张图片
图3

第二是符合目标人群的商品分类(见图4),这体现了产品对目标人群喜好的准确把控。

一款小而精的电商类App——「想去」_第4张图片
图4

以下内容从产品定位与交互细节角度分别与「豆瓣东西」以及「淘宝」作对比,讨论企业目标以及产品定位对交互设计产生的影响。

1 产品定位

1.1 不同点:「想去」

强调 原创品牌、设计师、手工艺人,旨在打造中高端的消费市场。

1.2 不同点:「豆瓣东西」

强调 豆友推荐,强调个性化推荐(基于兴趣的大数据推荐方式)。

1.3 相同点

a 两者都有好友动态(/关注人动态),只是根据产品策略,两种功能的优先级有所区别。

b 两者的分类类别类似,因为都是针对20-30岁的年轻人(目标人群),大家的关注点和喜好类似。

2 交互细节

2.1 「想去」

http://www.xiangqu.com/list.html?tagid=2&keyword=韩版&sort=1

「女人广场页」中筛选方式的交互设计(见图5),分层不清晰,操作不明确。具体表现为:点击“HOT”某一项标签后再点击后边的分类标签,则前者失去焦点,焦点只聚集在后者,此时的交互行为表明两者为并列关系;点击分类中的某项标签,再点击“HOT”中的某项标签,则后者依然保持焦点,筛选结果为两者的交集,此时的交互行为表明两者为父子关系。因此层次不明确,排放的前后位置也不合理。另外,若已经点击分类中的某项标签,之后不管如何选择都无法使其失去焦点,这就限制了用户的筛选操作。

一款小而精的电商类App——「想去」_第5张图片
图5

2.2 「淘宝」

https://s.taobao.com/list?spm=a217f.7278617.a214d5w-static.3.IrLqfC&style=grid&seller_type=taobao&oeid=3587000&oeid=4561000&cps=yes&cat=51108009&ppath=20509%3A28316%3B20677%3A29952%3B122216588%3A112602%3B18551851%3A14320260

「搜索结果页」的筛选方式采用下拉选择框进行筛选(见图6),并以标签的形式展示在面包屑导航中,通过点选“X”可去除某个筛选条件。此外,子级筛选条件会因为父级筛选条件的变化而进行变换。层次清晰,交互方式灵活易用。

图6

2.3 结论

由于两款产品的目标以及市场定位不同,这就影响到了产品里面的内容以及产品运营方式。「淘宝」的东西大而全,而「想去」的东西不多,集中于某些种类,以突出"少而精”的理念。这自然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的筛选方式,但建议「想去」在交互体验上进行改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想去」的市场定位比较清晰:售卖中高端商品,购买者为中高端年轻群体。但一些交互细节仍有待完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款小而精的电商类App——「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