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的两大学派

战略管理的两大学派_第1张图片
明茨伯格

企业家学派

主要观点

1、战略形成是一个构筑愿景的过程,战略的形成不是集体的或文化的结晶,而是个人的是领导者构思的产物。战略存在于企业领导人的心中,它既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特殊的、长期的方向,是组织未来的一种愿景。

2、愿景是对战略的心理描述,产生于或至少表现于领导者的头脑中。愿景既是一种灵感,也是一种对战略任务的感觉,一种指导思想。

3、愿景常表现为一种意象,而不仅仅是用文字和数字来详细阐述的计划。这使得战略非常灵活,领导者在制定战略时就能充分运用其经验。

4、战略愿景具有延展性。企业家式的战略既是深思熟虑的,又是涌现的,在愿景的整体感觉上是深思熟虑的,在愿景实施的具体细节上是涌现的。

5、组织对领导者个人的命令比较敏感,要服从于他的领导。即使不完全服从,至少降组织活动限制在某些特定的范围内。

6、企业家式的战略试图占据某种特殊的市场位置,而这种市场位置能够保护企业不受市场竞争的冲击。(明茨伯格《战略历程》P95-P113)

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家学派起源于经济学。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企业家的地位非常突出,但其作用仅仅局限于决定生产多少产品以及产品价格是多少。经济思想史上的开创性人物约瑟夫熊彼特给企业家以显著地位,提出了创造性破坏是资本主义向前发展的引擎,引擎操作者就是企业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不必去寻找资本,也不必去开发新产品,他只需要提供经营思想。“企业家们采用了一种新的生产组合,并获得了不依赖于增加任何有形生产要素的超额利润和盈余,这些就是创新利润(Joseph

Schumpeter)”新的生产组合主要包括开发新项目和用新方法开展原有的项目。彼得德鲁克更进一步把企业家精神与管理等同起来。“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家行为——在经济上的冒险行为。企业就是企业家工作的组织(Peter Drucker)企业家学派在管理领域中应运而生。

在所有企业家学派的文献中,无论是流行出版物,还是工业巨头或其他领导人的传记或自传,其中绝大多数继承了管理学中的“伟人”观点。把管理成功归功于这些英雄是领导人物的愿景目标和个人行为。在经验内容方面,企业家学派文献的第二个部分集中研究企业家的个性。曼弗雷德・凯特・德・弗莱斯把企业家称作“勇猛的突击队长”,其在1985年发表了另外一篇文章《企业家精神的消极作用》。柯林斯和摩尔再调查了150名企业家后,撰写了《组织的缔造者》浮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群坚韧不拔、讲求实际的企业家形象,在童年时期他们对成就感和独立有着强烈的追求。构成企业家个性的众多品质包括:控制欲、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对成就的渴求、对权威的愤恨以及适度的冒险精神。”对企业家“个人特质”的研究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在意识到企业家独特的个人特质可能不存在之后,许多研究者转向企业家思维方式的研究。布塞尼兹和巴尼(Busenitz and

Barney,1997)的研究表明,企业家在进行决策时有着很强的偏好:“首先他们过分“自信”,其次他们从个别现象归纳出一般性结论。”帕里奇和巴比伦(Palich and

Bagby,1995)还发现“企业家在对方案进行分类时,要比做其他事情是表现得更加积极,企业家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险、业绩改善的潜力与恶化之间的关系。”明茨伯格(Mintzberg,1973)总结出了这种个性化的战略制定方法的四条特点:1)在企业家模式中,积极寻找新机遇是整个战略制定过程的主要任务。2)在企业家组织当中,权力集中在首席执行官手中。3)企业家模式中的战略制定的特点就是,在面对不确定因素时,战略会大幅度地向前跃进。4)企业家组织的首要目的是企业成长。

随着组织的壮大,领导者越来越像企业家。领导者不再只扮演领导组织的角色,还扮演着新的角色——为组织制定并诠释愿景。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愿景,它是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詹姆斯柯林斯和杰里波拉斯在书《基业长青》中提出,企业需要一个既能坚守企业核心理念,又能“激发奋进”的“愿景”。企业需要一个包含“核心理念”和“未来蓝图”这两个要素的愿景。核心理念定义了组织经久不衰的特征,未来蓝图则陈述了企业的雄心壮志:企业想成为什么样的企业,想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想创造什么样的未来。愿景如戏,温斯特利与明茨伯格偏爱把愿景看做戏剧,用“重复”、“表演”和“协助”来描述战略愿景。领导者之所以有愿景目标,是因为他们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情境下能强烈的感召下属。愿景领导能力就是领导风格和战略的结合,是戏剧演出的过程,而不是排练过程。这种领导能力是天赋和后天习得的,是时代的产物。

归纳

该学派将战略形成过程完全集中在一个领导人身上,而且强调某些与生俱来的心理状态和过程。提出战略是与方向感和形象相关的一种观点,即愿景。

评价

贡献

企业家学派最突出的是前摄特点、个性化领导能力的作用和战略愿景。尤其是在战略形成的早期,组织可以从方向感、一体化或“完形”中获得益处。同样,处在困境中的组织,无论是否商业性质,通常需要能给组织经营状况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愿景领导者指点迷津。许多不断进步的小企业自始至终都需要这种个性很强的领导能力

局限性

企业家学派是完全用个别企业领导人的行为来展现战略形成的,但对战略形成这个过程却从未细致地论述过。我们必须真正了解,什么情况下组织需要有愿景的、具有企业家气质的领导能力以及如何能够获得这种能力。在企业家领导的组织内,远观战略和经营的决策权都集中在首席执行官手中,首席执行官要么很容易纠缠在企业经营活动的细节当中,从而失去战略思考的眼光;要么脱离实际,沉湎于战略愿景的空中楼阁当中。“愿景”会带来一些不利结果。首先,形成愿景的建议没有具体到能够使用的程度,而且在未来不可知的情况下也不可能使用这些建议。其次,愿景把管理人员的思维紧紧地束缚在一个方向上。同时企业目前对愿景的要求给领导者增加了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沉重负担。它强调的“独立服从文化”实际上阻碍了利于创新的怀疑过程和复杂的学习过程。最后当人们成功处理将来未知的情况时,用来形成愿景的建议则“分散了他们进行学习和实施策略的注意力”(Stacey,1992)。企业家学派的方法具有冒险性,它是以企业家个人将康和幻想作为赌注的。


认知学派

主要观点:

1、认知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心智过程。即战略形成是一种发生在战略家思想中的认知过程。

2、战略表现为不同的认知视角——包括概念、地图、计划和框架,他们决定了人们如何处理环境中的输入信息。

3、输入信息(按照认知学派中客观派的观点)在认知地图译码之前要经过各种过滤器的调整,或者(按照认知学派中主观派的观点)它只是对人们所感知到的世界的解释。换而言之,我们看到的世界,可以被塑造,可以被设计,也可以被构建。

4、作为概念,战略在初始形成时比较困难,当实际形成后又与理想中的相差很远,当战略不再可行时,也很难被改变。(明茨伯格《战略历程》P114-P133)

分析

将认知看做无序的。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认为,世界大而复杂,相比之下,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就非常有限,因此那些试图使决策变得更加理性的分析过程,其本身就是非理性的。随后出现大量关于判断偏见的研究文献。心理学家特沃斯基和卡尼曼的“前景理论”对于理解认知偏见对决策制定的影响有新的突破。达汉姆和斯奇温克研究了多种信息失真是如何影响决策制定的。决策者往往面临太多不同的偏见,决策时几乎不可能不受到影响。达斯和邓认为现实中决策者可以有意识地将那些与特定的战略形成有关的各种偏见进行中和从而解决问题。事实上人们的做事方法也会影响他们看待事情的态度。不同的战略家,其认知风格也各不相同。

将认知看做信息处理过程,与个人认知偏见相比,组织内信息处理系统工作的失真度更严重。许多高级经理成了组织中信息处理系统的俘虏。在科纳等人的“平行处理”模型中,个体和组织本质上都是根据相同的原则运作。信息处理始于关注,继而编码化,然后是储存与修复,终止于选择,同时通过评估结果得出结论。

将认知看做绘图过程。对于战略认知而言,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就是,组织知识中必须存在心智结构。安休夫将帮助管理者识别出重要因素的认知地图和说明这些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的认知地图进行了区分。第一类地图指计划。每个人都受到数据的困扰,问题在于如何储存它并在关键时刻利用它。决策者的独特计划均伴随着某种期望。他们的阅历能够让这些期望变得更加具体,并给决策者带来一些新问题。计划形成之后,还需要决定是否采取行动。

将认知看做概念获取过程。沿用认知心理学知识,战略决策就是“概念获取”。赫伯特西蒙强调“判断、直觉和创造性”,他认为直觉的本质在于组织知识以便快速识别机遇,而不在于描述知识以获得有灵感的设想。日本经理清水认为,领悟力是一种“直觉式的感觉”,是一种“迅速领会新信息整体结构的能力”。当决策者能超出既定事实之外深入了解问题的含义时,领悟力似乎就会降临。人们对组织中战略形成过程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多次证实这种人类本性现象存在于战略形成过程的核心。

归纳

认知学派通过借鉴人类认知学科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探索战略形成过程的本质。认为战略形成过程是一种基本的认知过程。该学派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目前对战略管理的贡献极为有限。

评价

贡献

认知学派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了解战略形成,最好同时了解人类的心理和大脑。它将认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进行了较好的应用。了解心智如何歪曲事实,以及心智如何整合复杂的输入信息,对研究战略形成起到了帮助。同时提醒我们战略形成是一个心理过程,战略家的认知风格不同,这会对他们所骗好的战略产生重大影响。最先意识到组织外存在一个有趣的环境:当企业领导者不能奇迹般地带领他们进入愿景中的利基市场时,那些战略家并没有从环境机会的大树上采集战略的果实,而是被动地进入既定环境。

局限性

受制于认知心理学等人类认知学科的现有成果限制,虽然认知学派的核心思想是正确的——战略形成过程是一种基本的认知过程,但其目前发展极其有限。从战略管理研究能借鉴多少认知学派的成果角度来看,它的价值远远不够。

你可能感兴趣的:(战略管理的两大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