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几岁的尾巴上感受到偶像的力量,何其有幸(四)

在二十几岁的尾巴上感受到偶像的力量,何其有幸(四)_第1张图片
身边的生活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毛老师的微博粉丝急速上涨,突破五百万似乎还是昨天的事,却即将在迈向六百万的路上走过了四分之一。

超话里每天都有一个个新的帖子出现,也会有一个个旧的帖子翻起。粉丝们竭尽所能宠溺着自己的偶像,也渴望偶像能够用各种方式宠溺自己。

假如是在以前,我可能更多关注喧嚣之下的浮躁与得失,可是,现在我也喜欢每天N+1次进入超话,虽然并不是最活跃的,却跟大家一起喜忧。

也会想80年代末的自己是不是可以归入毛老师说的“小女孩儿”的行列,也会在看到毛老师面容憔悴时,担心他是不是日程太赶。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份无法跨越的距离,才会萌生一个个道不清言不尽的期待。

……

这些年,我并没有因为追星有过太多的花费,不论是时间上还是金钱上,但身边确实有一些朋友在做着诸如此类的事情。

曾经的自己完全不理解,但是只是出于对每个人决定或选择的尊重,并未有过辩驳至此。其实,某些瞬间,也会猛然生出一些羡慕。有偶像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吧,精神上有借鉴的对象行为上便不至于有太多偏颇的可能,最近疯了似的迷恋上一句话,因着一些人和一些事,我们终究会变成相对比较好的大人。

由此看来,偶像的力量在尚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应该意义更大。

初中的时候,有一些与名著赏析有关的考试题目,便在脑海中记下了保尔柯察金,更有甚时,造作地说自己将来要成为像保尔一样具有钢铁意志的人,这大概也是偶像的力量吧,只是,这种偶像离我们太远,渗透着朦胧主义的色彩。尽管我们为此也曾努力过,但双眼确实缺乏足够发现与寻找的力量,所以始终未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振奋人心的明证。

假如当时,我们的偶像便是现实生活中的大咖,会不会在借鉴和成长的过程中拥有非比寻常的动力?如此,那些心中确实拥有偶像并和偶像一起成长的人,是不是已经长成为比较好的大人呢?

想起了最初的文字启蒙,大概是在三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名字是《我的梦想》,记忆虽然有些模糊,但不可否认的都是套路式的回答。科学教、教育家、宇航员……怎么宏大怎么来,怎么虚空怎么来。

孩子应该是人生每个阶段中最单纯的岁月,所以用“套路”这个词未免有些夸大了因单纯产生的迷茫。因为在大脑可以感知的范围内,他们并不知道梦想到底是什么。跟年龄和眼界有关,大概也和贫穷与富裕有关。我成长的地方并不富裕,尽管那个年代里周围的人并不用再为食不果腹而担忧,但长期应试教育背景下,我们并不知道兴趣是什么,至少那时,我们并没有足够的金钱支撑我们去寻找、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聚焦到某一特定领域,再寻找模范性的人物作为榜样。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孩童阶段真实梦想的缺失,只能说精神世界过于贫乏了。

如今,能够记起的小学同学少之又少,却对三年级时的三个兄弟记忆犹新,并不是因为他们帅,只是每当冬天来临,大雪覆盖,他们的手和耳朵都溃烂不堪,也许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物质条件的满足还有些遥远吧。

一直是一个按部就班走着的人,小学的时候想着以后要考上最好的初中,初中的时候想着要考上最好的高中,高中的时候尽管成绩一直在中上游徘徊,还始终想着要考最好的大学。一辈子,倘若无法更好地认清自己,就无法更好地与自己相处,就无法游刃有余的过好这一生。

毕业总是伤感的,那时我们还不流行说“老日方长”,只是用毕业纪念册传递着自己的祝福。那段记忆中值得骄傲的内容里必定有我自己设计的纪念册,说来自己设计,不过是为每一页都贴上了特有的标本,大家可以选择想在哪一张纸上留言。

不论是当时还是后来翻阅,印象最深的始终是一位名叫ZP的女同学,除了祝福之外,她用了大量内容安利她的偶像周杰伦,正是在那个时候,萌生一种没有缘由的羡慕,有自己的偶像大概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吧。

星移物换、兜兜转转,那时为了改变命运一起起早贪黑的同学们啊,大家都走到了哪里啊?我跟ZP联系不多,只能通过社交圈知道彼此大概的生活,或者只是我知道她,她并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十几年过去,她是不是还在和最初的偶像一起成长,这大概并不重要吧,或者对她来说也很重要。有时候,真的不喜欢生命这终以个体形式存在的物种,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自己以外的人便不再那么重要,人情大概就是这样慢慢慢慢淡漠的吧。

曾经有过新闻梦,一度将鲁豫视为自己的偶像,但我认为的偶像只是我会觉得她很优雅、专业度很强,仅此而已。大概是我对偶像的概念,以及该对偶像持有的态度有一些偏见吧。但是更多的是因为骨子里的对于人性、对于生命的孤独感,我始终觉得有些事情真的意义不大,能陪你走下去的只有自己,借着这份有好有坏的偏执,任自己变成敏感的人、安于现状的人。

高中时会用磁带听歌,到了大学,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P3,听歌的时间明显比之前变多了。

这些年,因为很多歌喜欢过很多人。

爱上一首歌最初惯有的模式就是单曲循环。

最近几年,因为经历了一些人世的变迁,对生命有了更多思考,经常会在接触某首歌的刹那,因着某一句词或某一个旋律,便想起故去的人和陈年的事。加之自己又是对声音要求特别高的人,遇到一个好的声音、配着好的歌词和曲调,真的是很幸运的一件事。

最近两三年单曲循环最多的歌有《我都知道你都知道》、《越过山丘》、《像我这样的人》。最近半年,最爱的声音是毛老师的声音,说话的声音和唱歌的声音简直判若两人,最近半年循环播放的歌曲是毛老师的全部歌曲。

当物质条件已不再是生活的束缚,精神世界也应该奋力追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促成了更多的文艺形式,所以,“偶像”和“粉丝”这两种称谓一出现,便容易让人联想到与娱乐相关的行业。个人始终觉得,优秀的创作歌手是相关圈子里边最难能可贵的,声音、文字、音乐等等,毛老师具备了优秀的绝大多数可能。

(未完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二十几岁的尾巴上感受到偶像的力量,何其有幸(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