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闹着玩儿,事事显出如此

转自:http://www.xinli001.com/user/article/785866/

摘自郭韶明《生活中的心理学:找到幸福的自己》一书

《萌菌物语 - もしかして、恋》《全秀妍 - Music Box》《全秀妍 - Snow Flower》《全秀妍 - Regrets》

 

    “他哪怕再坚持那么一点,或许就成了。”“他的邀请如果再明确一些,我就陪他去。”这话是不是听起来特耳熟?或者,你也有过类似的想法。

    接着,你发现,身边不少女孩拒绝男伴,理由都算不上理由──“拒绝好像很自然,答应倒显得太主动”、“拒绝的话就在嘴边”。比如,初次见面,对方问:“周末出去玩好吗?”你当下的反应会是“下次吧”,而不是“好啊”。即便自己内心并不排斥,甚至还挺想跟这人继续发展的,可是那个“好啊”就像堵在嘴边,说出来让人觉得上赶着,所以宁愿先端着,多设置个回合,等火候到了再说“OK”。

    换一个场景。

    男人不容置疑地邀请你:“周末出去吧,喝茶逛街看电影,随你。”那么,你可能马上放下包袱,干脆利落地跟这人出了门儿。

    有点儿匪夷所思?如果你知道“沉锚”,就不会觉得奇怪了。熟悉海洋知识的人都知道,“锚”是一种钢铁制的停船器具,用铁链连在船上,抛到水底,可以使船停稳。我们的思维也有“锚点”,通常是一句话,一个限定词语或一个小规定,就让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一旦设定,你只能在规定的半径下活动,怎么都跳不出来。

    比如,“周末出去玩好吗?”这句邀请中,“去”与“不去”是“沉锚”,你的反应只可能有两个,Yes或者No,女孩很容易因为矜持而选择No;但是如果说“喝茶逛街看电影,随你”,在这里,“喝茶”、“逛街”、“看电影”便是“沉锚”了,女孩无论选择哪一种,男人的目的都达到了。显然,第二种问法更有利于邀请者,这就是“沉锚效应”在起作用。

    这就难怪,那些犹豫着说“咱们相处一段,看是否合适”的男人,就算是为对方考虑,也不招人待见;而那些霸道地说“陪我出去吧,我们一定能走到一起”的男人,就算有点大男子主义,女孩也趋之若骛,关键不在男人本身的资质,而在于他的邀请技巧。

    心理学中有一个加鸡蛋的故事。说的是有两家卖粥的小店,每天的顾客相差无几。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店总是比右边店多出百十来元。细心的人发现,进入右边粥店时,服务小姐会微笑着迎上去,盛了一碗粥,问道:“加不加鸡蛋?”有说加的,也有说不加的,各占一半。

    走进左边粥店,服务小姐也是微笑着迎上前,盛上一碗粥,问道:“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爱吃鸡蛋的说加两个,不爱吃的就说加一个,也有要求不加的,但是很少。一天下来,左边这个小店总比右边那个卖出很多鸡蛋。

    故事是否真实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生活中的“沉锚”却比比皆是。

    你签合同的时候,作为合同乙方的你貌似可以选择ABCD,好像自己大笔一挥才成定局。但事实上,你的选择只是“几害相权,取其轻”而已,选项是别人给你的,无论你怎么精挑细选,也改变不了“利他”的整体格局。

    你在商场购物的时候,导购小姐会漫不经心地说:“反正今天是出来买鞋的,A和B都很适合你的气质,选一双吧。”事实上,你出门不过是随便逛逛,并没有非买不可的决心。

    你跟人谈判的时候,对方对你的建议不置可否,却不断寻找时机兜售自己的观点,为你设定路子,最后貌似你赢了,其实是对方处心积虑,使事态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罢了。

    ……

    我们所贪恋的心理优势,就这样让我们处于“沉锚”游戏中,大家玩得都很乐,一方表面处于下风,实际却得了好处;另一方明显吃了亏,却还乐此不疲。

    当然,如果恋爱中的女子,宁愿栽在对方的“沉锚”里,那也无妨,只要事后不为当初的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后悔。

    如果你意识到这是一个陷阱,想要绕道,给你个路线图:

    当面临选择的岔路口时,看看有没有其它的选择,不要依赖你的第一个想法;提醒自己,最初的信息或表象远未反映出一个人或事物的全部,有时候需要往后看看再做决定;在向别人请教前,先自己考虑一个基本打算,才不至于被人家的意见左右;审查自己对各种信息是否给予了相同的重视,避免只接受符合自己观点的有利信息的影响……

    如果你想修炼得级别更高一些──在不受对方所设的“沉锚”影响的同时,做一个主动的“设锚”者,那么,你需要花点心思。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是否问”还是“选择问”。

    当你想邀请一个你并非真心邀请的人,又不失礼貌,可以用“是否问”句:“有空吃个饭?”“有空一起K歌?”这个“有空”,约等于遥遥无期。如果对方换做你的老板或客户,那就要用“选择问”了:“一起出去玩,吃饭或K歌?”

    如果你真心想送礼物给闺密,“围巾或香水,自己选一个吧”。如果仅仅是客套的可送可不送的礼物,不妨用点诡计:“想送你一件礼物,最近需要什么?”

    虚伪?

    不,这叫沉锚。

 

关节点:沉锚效应

    我们的思维也有“锚点”,通常是一句话、一个限定词语或一个小规定,就让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一旦设定,你只能在规定的半径下活动,怎么都跳不出来。

    最后貌似你赢了,其实是对方处心积虑,使事态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罢了。

    我们所贪恋的心理优势,就这样让我们处于“沉锚”游戏中,大家玩得都很乐,一方表面占了下风,实际却得了好处;另一方明显吃了亏,却还乐此不疲。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