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浮浅工作,沉浸深度工作
大学时期读过李笑来老师写的书《把时间当做朋友》,隐约中感觉牛人的生活、工作方式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之前备考的时候曾经用李笑来老师的工作方法,每天会给自己写第二天的时间计划列表,但是要贯彻落实到每一分钟,需要极强的自制能力,大学时期的我,一个人在努力复习着公务员考试,可以说生活既枯燥又劳累,使用的方法虽然有效但是并不具有持续性,最终无疾而终,一系列的理论还能隐约记得,只是真正要与时间做好朋友,让时间助力成功我确实没有做到。找到正确的方向并坚持下去,会让我们实现质的飞跃,举个例子,有一位女生痛经,每次都痛到怀疑人生,但是她每天坚持运动不吃凉性刺激性食品,两年后,身材和皮肤都变得非常好,月经到来之后从不痛经而且十分准时。坚持是人生这场赛跑中最珍贵的品质,没有之一。
卡尔·纽波特在书中提到,其实我们是要记录自己深度工作的时间,以深度工作的时间为具体指标,因为成功总是看起来遥遥无期,以每天的深度工作时间为标杆,可以让我们收到即时反馈,在一次次的反馈中,获得不断进取的意志力,经历过每一天充实的工作和学习,最终的结果总是会变得特别好,具体可以在办公桌旁贴上计分表,记录深度工作时间,每日统计。
书中举了个例子,有一位来自弗吉尼亚的年轻人名叫杰森·本,之前在一家金融公司做咨询工作,他需要制作报告,即手动输入数据到Excel表格中,刚刚入职时,本每天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数据录入工作,后来本知道Excel有一项叫做宏的功能,使用者可以利用这项功能自动完成任务,将原本需要一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间缩短至半小时。我十分感叹科技的力量,事实上能够熟练掌握一个的软件,是个十分省时省力的事情,如果我们感觉我们的工作十分枯燥并且技术含量极低,我想我们是否可以思考,通过软硬件的方式方法减轻我们的工作负担,甚至创造出一种自动化的机器,让我们自己失业,转而成为机器的控制者。谈到这里突然想到了罗胖曾经在《罗辑思维》节目中提到的一本书《与机器赛跑》,核心理念就是让我们时时有危机感,成为机器的主人,而不是让机器取代人,人只能失业。例子中的杰森·本整天沉浸在浮浅工作中,在工作中不断受到干扰,同时被社交媒体所烦扰,他遇到一个更糟糕的事情那就是无法专注。这样的一种状态是我们大多数年轻人的状态,我们很难再去拿出一整块的时间去读一本书,已经慢慢的失去了深度工作与学习的能力,真的是件可怕的事情。接着事例说,杰森·本决定转型,决定改变自己,他想要转型为一位程序猿,事实上对于一个连代码都不认识的人要想成为一名技术大牛很难,但是本做到了。他把自己隔离在一个屋子里,只有课本,笔记卡片,荧光笔,每天要隔离电子设备长达5小时甚至更久,在阅读学习了18本相关书籍之后,本报名参加了一个开发人员训练营,真刀真枪得将理论运动到实践,最后在美国硅谷的一家科技创业公司找到了一家年薪10万的工作,是之前工作年薪的2.5倍,事实上开发人员的年薪会随着技术含量的增长而不断攀升,在硅谷没有上限,进行深度工作,提升技术能力的好处显而易见。
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因为我曾经也想过从事程序开发工作,成为一个有技术含量的人,但是终究没有勇气放下一切,让自己封闭学习去奔一个朦朦胧胧的目标。再者,我想我也可以立足本工作,了解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不偷懒,擅钻研,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我始终认为能够解决一个问题,自己就会获得一份成长,做一个不怕麻烦的人,你的麻烦就会越来越少,绊脚石、拦路虎都会是纸老虎。公司有很多的高学历人才,高技术人才,每个人都有闪光点,我要做的就是沉下心,观察,学习,成长,奉献。
远离社交媒体
我也是一个手机控,低头党,也会走在路上刷微博,食堂排队聊微信,公交地铁打游戏。仔细观察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每个人都在忙着和别人发生联系,在网络中消遣自己。上次大学同学来找我吃饭,他说大学时光都在游戏中流逝了,非常后悔,出来工作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我安慰他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们才20出头的年纪,能够发现问题,竭力改正就好,后面的几十年只要沉下心学习与工作,我们可以同样获得质的成长,他点头示意。
在社交媒体上活跃的人大多都想着时刻与他人保持联系,亦或者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存在感,也因为现在的社交媒体都在给用户灌输一种思想,那就是“不接触社交媒体,你就会被out,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同时也有众多的标题党在作祟。我们在别人那里也许真的没有那么重要,除非你有几万的粉丝,被众人追捧的网红,绝大多数人只会受到周边十几二十个人的关注,你的父母,你的好朋友,好同学,同事,男女朋友仅此而已,倒不如放下社会媒体,每逢周末走亲访友,我还是认为在线下的聚会更让人记忆深刻,因为线下聚会会有更多的细节值得去铭记,不信你闭眼去想,昨天你和朋友的聊天记录你还记得吗,那么上次你们聚餐的场景你还历历在目吗?
远离社交媒体,杜绝软件推送,现在的标题党着实厉害,通过一系列的软件算法投其所爱,让你不知觉的点进去,然后耗费时间进去看一些鸡汤文,奇闻异事,娱乐八卦,获得不了任何实质性的成长,而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运营公司轻松赚取了广告费。现在想想真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精英人群所设计的算法中,充当着执行人的角色。我想我们应该通过深度工作和学习,让自己实现阶层跨越,不落窠臼,这才是我理解的高大上。
在上下班的路上、食堂排队的时候,减少社交媒体干扰,静下心来冥想一下工作和学习,也许就会有新奇的想法涌上心头,当然也可以选择和周边的人聊聊天,处理好人际关系。要知道不断受到干扰以后,我们进入办公室可能都无法尽快的沉下心进行深度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更严重的是,这种不断地干扰会对我们的专注度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记得一位正在准备国企考试的朋友告诉我说,大学四年没看过书,现在突然让我学习行测、学习专业知识,我真的看不下去。我想这种情况应该是注意力被干扰而不可逆的结果。一位高中老师说过,“心如一马平川,一放难收”,黄庭坚也曾经说过“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曾国藩也曾说过,“我这一生最大的骄傲就是,无一日不读书”。我又看到了一个读书的重要好处,那就是不断训练自己专注度,提高注意力。
深度工作室、上四休三
我看到,书中提到了很多有意思的想法和观点,比如说建立一个深度工作室,上四休三工作制。
深度工作室,是由“一”字型的建筑组成,建筑前后没有联通的走廊,只有建筑内部存在走道,建筑由以下五个房间组成:
1、陈列室。在这里会展示深度工作的成功案例,不断地激励人们进行深度工作。
2、沙龙。在这里会设置一个全品酒吧,或者高品质的咖啡馆,人们可以在这里争论与沉思,进行思维的碰撞。
3、图书馆。顾名思义,在这里会放置电脑,以搜集你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同时还有深度工作所要的图书和其他资料,深度工作之后的资料和产出也会放置在这里,最后或许会形成滚雪球效应,在这里是深度工作者们成长的沃土,很可能会实现精英级产出。
4、办公室。在这里会有标准的会议室以及隔间的小型办公室,可以帮助深度工作者完成浮浅工作,减少浮浅工作的时间。
5、深度工作室。深度工作室是由一个个网格状房间组成,房间内仅有笔和纸,在这里你可以深度工作90分钟,休息90分钟,让专注工作的时间最大化。
书中提到的上四休三,不是多数公司的轮班制度。而是将工作中的浮浅工作进一步压缩,减少投入时间,经过测试,五天内的工作是可以压缩至四天,因为多数的工作是浮浅并且时间是可压缩的。这样一来,员工就可以休息三天,可以提高员工的幸福感,人人都会有比较心,看别人上班自己休息,自然会觉得很开心幸福,这样会更有益于员工处于轻松的环境中,提高员工的创新力,进而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价值最大化。
定期问责
我有一个坏习惯,就是不喜欢去反思,往往要等到事情已经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才会想到自己缺点,那个时候为时已晚,所以说卡尔·纽波特强调定期问责,我想应该拆开看待,“定期”、“问责”,定期就是说每周末都要对自己上一周的工作作出总结,通过深度工作时间的记录,和最新工作学习进展进行总结反思。问责就是反思的意思,找出不足查漏补缺。现在想想,真是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这些方法老师都在高中学习的时候一再强调,只是自己还是不懂得珍惜,朦朦胧胧的当做耳边风,如今看看往事真是后悔,当初没有珍惜时间,还是那句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事实上我在写学习心得的时候也是问责,就是要让自己能够反思在读书的时候具体学习到了哪些东西,让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习有产出,让学习转化为生产力。等一下我还要对我写的文章问责,查找错别字,查找语句不通顺的地方,予以改正,以后的工作中我也该写每日工作日志,反思工作内容和不足,获得进步,这样的学习才有意义,人才会成长。
今天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注意力还是很专注的,比前几天要好,自己也感觉很充实,喜欢这种进步收获的感觉。下一步想看看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希望可以帮助姐姐教育好淘气、不爱学习的外甥,只是苦于找不到儿童教育领域的牛人书籍,有这方面的了解的笔友可以推荐一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