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9.25 水星《匠人》备忘录 #把做匠人当作人生追求怎么样?#

2016.9.25 水星《匠人》备忘录 #把做匠人当作人生追求怎么样?#_第1张图片
水星海报

把做匠人当作人生追求怎么样?

首先来看看匠人的定义。在《匠人》这本书中,作为世界顶尖公共知识分子的理查德•桑内特是用了整个第一部分旁征博引的来说明匠人的概念的,由此可见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准确定义匠人的。当然为了便于讨论和理解,暂且使用桑内特在第一部分小结中的描述“只要拥有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愿望,我们每个人都是匠人”来作为匠人的定义。

这样定义虽然简单,但其实却道出了匠人的精髓。这种定义也是桑内特所推崇的理念,所以他会在《匠人》这本书的扉页上写下“何以解忧,唯有工作”的句子。看到这个句子时,有小伙伴说这描述真够恐怖的,但我觉得这里桑内特所说的工作肯定不是指那种很多人每天朝九晚五干的疲惫不堪的工作。这种“工作”用和桑内特一样同是实用主义者的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阐述来解释:“工作和游戏都是自由的,其实大家也都愿意工作,就像大家愿意玩游戏那样,只不过受各种经济因素影响,人们错误地认为游戏是富裕者消磨时日的娱乐,而工作则是贫穷者迫不得已的劳役。从心理学上来说,工作无非是一种有意识地将成果视为其自身一部分的活动;假如成果和活动分离,变成了目的,而活动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那么工作就变成了强迫劳动。如果人们始终抱着游戏的态度去作,工作将会变成艺术。”

简单来说,实用主义认为,要想快乐而出色地完成工作,人们需要摆脱各种“手段—目的”的关系。如果单纯的想

德语中用来表达经验的有两个词Erlbnis和Erfalrung。前者是指某些引起内在情感的事件或关系;后者是指某些促使人们关注外界的事件,行动或着关系,它需要的是技能,而非感受。实用主义思想坚信这两层意义是不可分离的。

如果只停留在Erfalrung这个层面,你很可能会受困于“手段—目的”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也可能会屈服于有诸多缺陷的工具主义,你需要Erlebnis来不断提醒自己,你对某些事件或者活动的“感觉”到底是怎么样的。

所以如果对于工作的认知,只是想因此能得到多少工资,得到什么职位,那么肯定无法快乐而出色地完成工作,这种工作和情感分裂情况下,职业倦怠感也就随之而来了。所以对工作过程中的感知是非常重要的。就像老T在课上所说的“热爱工作的人,抱怨必然最少”。

而且只停留在Erfalrung(技能)这个层面,而缺乏Erlbnis(情感)的工作除了导致职业倦怠感外,还可能出现一种恐怖的情况——变成冷漠的工作机器,或者说是冷漠的制度执行机器,比如纳粹集中营中的看守,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等等,这些还是比较极端的情况,其实日常生活中也不乏有这样的人,就像王小波描写的那些沉默的大多数,还有像电影《飞跃疯人院》里的护士瑞秋,她一方面是精神病院里尽职尽责受人尊敬较为权威的工作人员,以其特定的身份坚持她的原则,一丝不苟地对待她的工作,另一方面,她是一个无情的管制者,是冰冷体制机器上的一个没有感情的螺丝钉,协助体制碾压病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尊严。

但是如果太侧重Erlbnis这个层面,也不好。如桑内特在书中列举的关于养育孩子(桑内特认为养育孩子也是一种匠艺)的例子:父母必须约束随意发号施令的冲动。父母要学会客观地去管教孩子。用以取代盲目的爱或者命令的,是一套客观理性的标准,让孩子知道什么时间该去睡觉、什么东西可以吃和什么地方可以玩耍,否则孩子将会不知所措。

因此桑内特真正推崇的就是在Erlbnis和Erfalrung 之间,即情感、感觉与技能之间的平衡,他称之为“经验的匠艺”。

所以,把做匠人当作人生追求,在情感、感觉与技能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快乐而出色的工作,还是挺不错的。

在一档节目中,一个主持人问王思聪,女生玩什么运动最吸引人。王思聪回答说,只要玩得好都吸引人。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重点不是玩什么,关键在于玩什么。

匠人无疑是他们的行业中手艺玩得最好的人之一。但在古代的欧洲,即使是手艺最好的匠人也不享有自主性,特别是原创性更难与自主性共存。所以那个时候的匠人需要加入匠人共同体(行会)来证明他以及他作品的价值。书中桑内特提过一个有趣的例子: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金匠本韦努托•切利尼离开金匠行会,进入宫廷生活的圈子,因为这个圈子有许多富可敌国的赞助人。由于没有某个组织来保证他的作品确实具有很高的价值,切利尼不得不讨好、阿谀和恳求各个国家的君主和王公大臣。他和这些权贵的力量悬殊实在是太大了。虽然在和赞助人打交道时表现得桀骜不驯和固执己见,但切利尼始终还是要靠这些人来购买他的艺术作品。切利尼曾经遇到一件事,让他明白了这种悬殊的力量对比。他给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寄送去了一尊大理石做成的裸体基督雕像,国王居然给它加上一片黄金做的无花果树叶,让整个雕塑变得相当怪异。切利尼抗议说这破坏了基督雕像鲜明的风格,菲利普二世嗤之以鼻地回答说:“这是我的雕像,我想怎样就怎样。”

但是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已经与那个时代大不相同了。就像罗振宇说过的仙人球理论:互联网时代,整个社会在从金字塔变成仙人球。金字塔时代底座很大,因为资源稀缺,需要往上爬。但当下是一个仙人球时代,表面积很大,每一个点都可以扎出一个刺,接下来,就是野蛮生长,遇水叠桥,逢山开路。在互联网时代,个体最好的生长方式就是只判断当下的每个点,判断阳光、水、空气是否充足,至于长成什么物种,放任内在禀赋、兴趣来决定,充分拥抱不确定性。

所以把做匠人当作人生追求,在优异的技能的基础上展现自己的个性化,去做“那颗冒出仙人掌的刺”在这个时代是可行的,甚至是比较好的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6.9.25 水星《匠人》备忘录 #把做匠人当作人生追求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