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尼拔在亚平宁

汉尼拔,看书不多的我最开始想到的是《沉默的羔羊》里面那个吃人的博士,汉尼拔-莱科特。其实远远更加有名的是另一个汉尼拔,欧洲历史上的著名将领,汉尼拔-巴卡,也是说欧洲四大军事家之一(其他几个是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他们四个根本没有照过面,算是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这个汉尼拔将军厉害了,可以说是单挑罗马,驰骋亚平宁十五年没有对手。对罗马人,真真是汉尼拔教你做人,打脸学打仗。
《罗马人的故事》第二部分讲的就是汉尼拔的故事,其实也不全是,就是那一段历史时间的故事,三次布匿战争,不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是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三次战争,罗马可以理解为现在的意大利,迦太基就是地中海的非洲一边,相当于现在的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部分,和意大利隔着西西里岛相望。其实在两千年前,北非不是现在这样荒芜,是很适合农业的绿洲,所以迦太基人都是比较富有的,是花钱雇佣佣兵来打仗。
主要是说汉尼拔,汉尼拔参与的主要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他爹是第一次布匿战争的指挥者,可是后来迦太基战败了,输的挺惨,父子俩远走西班牙开拓殖民地,那时候的西班牙可是蛮荒之地,老爹死的时候呀,汉尼拔继承老爹的遗志,一定跟罗马终身为敌。于是汉尼拔真的走上了这被子和罗马死磕到底的道路,一定搞死罗马。
整个第二次布匿战争打了十六七年,主战场就是在罗马本土意大利,还有汉尼拔的大本营西班牙。对于一根筋的罗马人,汉尼拔就是鬼才,怎么都打不过,神出鬼没,就说最惨烈的,罗马输的最惨的一次,坎尼会战,公元前216年,也就是咱们的秦始皇的年代,汉尼拔入侵意大利,一路胜仗高歌猛进,罗马人不服输,集中优势兵力,大约八万七千名罗马兵,
打算在坎尼与汉尼拔决战,汉尼拔使用了双重包抄的战略,细节就不表了,反正是各种牛逼,最终,大约六万至七万名罗马士兵战死或被俘,两名统帅之一,执政官鲍鲁斯,与八十名元老院成员一同阵亡。之后基本罗马就转入战略保守的态势,尽量避免和汉尼拔进行平原会战。简单来说就是打怕了。最后的胜利是吧汉尼拔逼的走投无路,也是采用围魏救赵,攻击迦太基本国的方法才把他赶出罗马。
在看这种历史的时候,很容易的就把看故事的心态带进来了,因为很多精彩的故事也是从真实的历史中来的。会天真的以为这个人是理所当然的主角,也会为谋略的失败而惋惜,为国家的衰亡而叹息,但是真的置换到那个历史情境来说,这些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故事的没有说明什么意义,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育意义。每一场战斗的死亡数字都对应了历史上存在过的一个生命,想想也是很残酷的。
历史的偶然造成的必然,可以说,所有的历史其实都是偶然的,只是有一些偶然后来看成为了必然,有一些偶然因为找不到原因所以归为历史的偶然,巧了,刚好碰上了就是这么简单。
当汉尼拔在意大利肆虐的时候,西班牙那边的战况也是不好,罗马人节节败退,都快要滚出伊比利亚半岛了。西比奥出现了,24岁要求出征西班牙,但是年纪太小,重规矩的罗马人本来是不会同意的,但是西比奥的父亲在西班牙被迦太基人干掉了,元老院最后算是勉强同意了,这个罗马青年最后搞定西班牙,打进非洲,打败汉尼拔的人,谁会想到呢?也许就是偶然才创造了历史。

你可能感兴趣的:(汉尼拔在亚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