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硅谷的前世今生三部曲之1 - 应运而生

换个角度看硅谷的前世今生三部曲之1 - 应运而生_第1张图片
破土而出

编者注:当前很多地方和国家到处都在自诩为xxx硅谷,但其实很多都只是得到了硅谷的形,而没有硅谷的灵魂。且看Leslie Berlin在其Medium上的长篇博文是如何对硅谷进行深入的分析的。该文的中文版由天地会珠海分舵编译,因为全文篇幅比较长,为了方便读者鉴赏,故将分三部份进行放送,而这三部份又可各自独立成文。本文是第一部份,分别从三个历史角度描述了硅谷所以能成为硅谷的科技、文化、金融方面的原因...

“你如果不清楚历史的来龙去脉,你就不可能知道未来的方向。”

乔布斯对此深信不疑,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当年就曾经花了大量的时间向比他老一代的硅谷企业家们进行取经,比如Robert Noyce(集成电路发明者之一,仙童半导体公司和英特尔共同创立者之一), Andy Grove(英特尔联合创始人之一), 以及 Regis McKenna(乔布斯的指导顾问,曾经设计了苹果的Logo)。


换个角度看硅谷的前世今生三部曲之1 - 应运而生_第2张图片
Steve Jobs 和 Robert Noyce

乔布斯曾经引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对魔术的一段描述来阐述其对历史的态度(意译):

一个人如果能密切关注过两到三代人的成长历程的话,那么这个人就像是坐在魔术师旁边看着魔术师将同一个魔术连续演示两到三次一样。该魔术本应该只是给观众在前台看到一次的,如果其被窥视了两到三次以后,该魔术的门道是怎么回事你就会了然于胸,你就再不会感到惊奇或者受到欺骗了。

历史,对于乔布斯来说,就是给了他一个机会在商业的魔术出现在他眼前之前先去看、去看透该魔术背后的门道,这样他就能做到水来土掩、兵来将挡、运筹帷幄了。

2014年,我曾经去拜访过互联网和PC界的泰斗人物Robert W. Taylor。Taylor曾经说服美国国防部建立起ARPANET - 互联网的起源。然后他还运作了著名的“施乐帕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并打造出第一台个人电脑。Taylor的收山之作是最后他又组建了DEC研究中心研究出一个异常快速的搜索引擎 - 比谷歌建立还早3年。

当我到了住在硅谷山顶的Taylor的家里的时候,他告诉我最近还有另外一个年轻人携带着和当年乔布斯一样的好奇心来拜访过他 - 他就是马克扎克伯格以及他所率领的Facebook团队。

“扎克伯格肯定是曾经听说过我这个老古董还是有点历史意识吧”,Taylor用他那德克萨斯的语调慢吞吞的说道。“他想看看我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估计是这样子的。”

投资未来,必先明白过去


作为一个专门研究硅谷的历史学家,我毫不怀疑乔布斯和马克扎尔伯格这两人都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 硅谷的过去将影响着未来,历史的教训将带来更深远的创新。当我和其他公司的创始人谈及这个方面的时候,他们同样对硅谷的历史也是充满着好奇心的。他们的问题最终会归结为这两个:

  • 为什么是硅谷首先冒了出来?
  • 为什么硅谷能够长期屹立在全球科技核心位置而长盛不衰?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想我正好都能给出答案。这里我们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答案就隐藏在以下这三个历史里面,就是它们成就了现在的硅谷:

  • 科技史
  • 文化史
  • 金融史

科技史


就科技方面来说,硅谷当年多多少少是有着幸运之神的眷顾的。1955年,晶体管的发明者之一William Shockley回到了他的家乡-硅谷附近的帕洛阿尔托创办公司。William Shockley曾经和同事共同获得1956年的诺贝尔奖,他是一个杰出的教师,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企业家和老板。但正因为他是个杰出的教师,所以他很容易就吸引了大批的青年才俊来为其工作。当他们搞透彻微小的晶体管之后,他们就开始独自的往半导体电子元件方向开始进军了。

前面说过William Shockley其实是个非常糟糕的企业家和老板,很多人来到他的公司之后都迫不及待的想离开并为其他公司进行工作了,这里说的其他公司往往最终指的就是他们自己另外创立的公司。其中William Shockley的8个员工就在1957年一起创立了非常著名的仙童半导体公司(由母公司Fairchild摄影器材公司投资),该公司被公认为是硅谷第一家具有现代化意味的初创企业。当仙童在60年代末左右分崩离析的时候,其旗下的员工(包括前面提到的那8个人)又开始创建了无数的新公司,包括著名的Intel, 美国半导体,AMD等。80年代初出版的著名畅销书《硅谷热》(Silicon Valley Fever)写到:“硅谷大约70家半导体公司的半数,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间接后裔。

Shockley曾经怒不可遏地骂这8个人为“八叛逆”(The Traitorous Eight),下图展示了“八叛逆”的风采。


换个角度看硅谷的前世今生三部曲之1 - 应运而生_第3张图片
仙童8人组: Gordon Moore, Sheldon Roberts, Eugene Kleiner, Robert Noyce, Victor Grinich, Julius Blank, Jean Hoerni, 和 Jay Last

可以和硅谷的未来的重要性等量齐观的一个事实就是:Shockley教会了他的员工们如何打造出晶体管。我们现在的现代化技术革命相关的所有技术和硅谷的辉煌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晶体管的诞生。

大家可以把晶体管想像成就是形成硅谷这颗珍珠的那一粒最原始的沙子。该沙子变成珍珠的下一步就是,人们后来将这些晶体管和其他如寄存器、电容器等独立元件放在一块硅片上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电子电路,而这块硅片就成为了我们的微型集成电路。跟着就有人根据该集成电路弄出一个可以编程的芯片,这样微处理器就出现了。史前的第一款便携式计算器就是在这些微处理器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紧跟着又有人发现可以将这些微处理器和其他如屏幕等元件给集成起来,这样一个计算机就出现了。人们开始为这些计算机编写代码来操作这些计算机,操作系统就出现了。人们开始在这些操作系统上编写应用程序,Facebook等就诞生了。人们开始意识到我们应该可以将一些东西进行虚拟化,将一些内容存放在云上而非计算机内部,同时也意识到可以将保存在不同的计算机上的内容进行搜索,然后网络计算机的概念就出现了 - 保留着屏幕、键盘、鼠标设备(现在主要就是手指了) - 打造出平板电脑和掌上电脑大小的计算机 - 智能手机就出现了。然后大家就开始为这些智能设备编写App了...

这里大家应该已经注意到,上面描述的这些改变都是紧跟着摩尔定律的步调向前迈进的。

在形成珍珠的过程中,在剥掉沙子的每一层时所沉淀下来的技术都是该产业下一代技术所形成的基础。以常常被标榜为自成一格的标杆的苹果公司为例子,苹果早期的关键员工是为Intel,Atari,或者惠普工作过的。苹果的风投支持者们不是曾经投资过仙童就是Intel,或者说曾经在它们中工作过。著名的麦金塔计算机,有着友好的用户界面,层叠的窗体呈现,鼠标,而它们都是因为乔布斯在1979年拜访参观XEROX PARC所获得的启发而诞生的。换一句话说,苹果公司其实是硅谷这个历史环境和科技根源的产物。

文化史


下面我们就开始看看催生现今的硅谷的第二大力量支柱:文化。当Shockley在1955年为硅谷带来晶体管和那批青年才俊的时候,硅谷这片土地其实大部分还是以农耕为主,所以Shockley所创立的这个本地产业可以说是已经非常的高端(或者按照当时的人的说法就是:太空时代的)的了。当时雇员最大的就是国防承包商Lockheed公司;IBM也正准备在硅谷开一个小小的研究机构;本地土著公司惠普当时也只有十多岁而已。

斯坦福大学在当时在尝试建立其物理和工程部方面非常的活跃。教授Frederick Terman(同时也是斯坦福1955年到1965年的教务长)当时非常担心斯坦福大学的人才流失这个问题,毕竟相对来说,美国东岸那边存在着更多的工作机会。所以他当时就联手当时的校长J.E. Wallace Sterling一起打造了Terman所称的“技术学院社区”,通过这个社区,学院人才的培养和产业人才的需求的纽带就形成了。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半导体-微芯片类型的公司的诞生已经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因为技术人才方面斯坦福大学已经为你准备妥当了。

换个角度看硅谷的前世今生三部曲之1 - 应运而生_第4张图片
Woz 和 Jobs.

这股加速的东风最终是随着人口大爆发的过程而出现的。在1950年到1970年间,圣克拉拉(硅谷所在地)的人口翻了3倍,从原来的大概300,000常住人口一下子暴涨到100万。也就相当于在这20年时间内,每隔15分钟就有一个人搬进圣克拉拉。这些新来的居民总的来说比起原居民更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最终硅谷的主流人群从一帮渐渐老去的农民蜕变成一帮拥有着高等教育文凭的20多岁的博士们。

所有这些高学历高技术的人才涌向了硅谷,意味着硅谷已经有能力打造出一个适合各种新公司出现的新环境了,且因为人才的多样性,这终将使得这个环境能够进行自我延续。比如:可以成立专业化的律师公司,招聘公司,原型设计公司,股票公司;建立专门针对高科技的大学园区来为公司输送特定的人才等。

在最初的时候,硅谷的企业家们都觉得自己和东岸企业家恰恰相反。西部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牛仔和先锋官,在前线上打拼。这里的人们都非常勇于快速的进行学习和实践,就算面对失败也不觉得是一种耻辱,而是认为仅仅是一个重大的教训而已。到了70年代,随着反主流思想的兴起,硅谷的企业们也开始以其松散和着装简朴的文化而著称于世。但是,他们所提供的产品,比如电玩游戏和个人电脑,却是给“其他人“带来了超前的技术享受。

金融史


促使硅谷诞生的第三个关键因素就是资金!有如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土壤、阳光、水份一样,上面我们看到硅谷这个种子有了,技术这个阳光有了,文化这个土壤也有了,缺的就是资金这个雨水了。

在非常关键的时机中,硅谷在联邦投入的资金中启动了起来。无论是因为国防部全盘收购了硅谷的那些企业所有的微芯片,还是惠普和Lockheed当时将产品直销给军队,又或者是联邦研究资金涌向斯坦福大学,硅谷都因此从冷战中的恐惧感中进行获利,因为国防部和联邦政府在此期间非常的愿意将几乎所有的资金投向这种尖端的电子和电子系统产品。所以,联邦政府,可以说是硅谷的第一个投资商!

紧随而来的第一批风投公司成立的浪潮是在70年代冲击硅谷的。红杉资本和KPCB这两家世上数一数二的风投公司都是于1972年在仙童校友会上成立的。他们之间就有投资过亚马逊,苹果,思科,Dropbox,美国艺电公司,Facebook,Genentech,谷歌,Instagram,Intuit,和LinkedIn - 而这些还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

这种一代企业家成功了然后转过来为下一代的企业家提供资金和管理经验的支援的模式,其实是硅谷所得以持续成功的最重要但却鲜为人知的秘诀之一。Robert Noyce将这形容为(意译): “我在这个溪流钓走了鱼,那么我就有责任对这个溪流进行相应的回馈以便里面的鱼能可持续生长“。而乔布斯,在他非常著名的“乔布斯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演讲”里面,将这种模式形容成是在一个持续进行的接力赛中的接棒行为。

这,就是为什么硅谷得以诞生的三个原因。但,它又是如何能够经受起风雨的考验而得以持续发展的呢?敬请期待下一集《换个角度看硅谷的前世今生三部曲之2 - 发展和改变》


注:如果您喜欢本文的话,欢迎关注天地会珠海分舵以及专题《人人都是创业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换个角度看硅谷的前世今生三部曲之1 - 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