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讀柴靜的「看見」

寒假趕上圖書館關門大吉,就在微信上隨便下了本柴靜的「看見」不完全版本,最後止於對於小眾人群「同性戀」的關注。看柴靜完全是因為「蒼穹下的天空」,和無意中看到學生在讀,了解一下青年的思想動態,抱著這樣不純粹的動機,偶爾得到了幾層啟示。

所有的大器必定晚成。首先看到的是最直白的一個新聞媒體人的成長過程。從一個播報機器到一個有溫度的新聞人、到一個有深度周密而堅韌的媒體人。24歲左右開始做節目在湖南電視台小有名氣,但是真正體悟世界一定是有了一定的經歷,用以體察感知其他人,且堅韌不拔日積月累的堅持,才形成一點點「器」,這些需要時間。

當汶川地震,柴記第一次從自己的身體裡走出來,用災民的身體去風餐露宿,用他們的眼睛去比對生死的時候,就是「器」緣起的第一天。第二次豐滿應該是在「SARS」,這一次是以身犯險,行走在一線,於隔離病人的接觸,是住進患者的身體裡,體會擔憂被感染的恐懼、隔離,緘口不提「昨夜」的發燒害怕一提就從此一語成讖,這是陳潔提到的:別當了記者就忘了怎麼說人話。當了記者才成為他、她,他們。成大器者必先放下我執。第三次成長應當是對小眾群體的關注,文中主要提到的「同性戀」者。以愛滋病問題引發的對全民性教育,對這些人群的看待等。如果說第二次蛻變是放下固有的「我」,那麼這一次則是放下偏見。偏見是什麼?是當我們還不了解一件事物的時候,由於我們的文化教養的慣性,我們已經開始對這件事情開始禁止鄙視甚至殘害。整個世界都是由偏見組成的,但是放下偏見的時刻,就是海納百川、允許其他認知存在和推翻重塑擴張自己認知版圖,站在一個更高的緯度看世界,不被固化情緒牽絆的時刻。這,是最後的大器。柴記是否大器已成我不知道,不急,還有媒體於價值觀的一層啟示。

中外媒體大多為了迎合抑或引領一種價值觀。大多數人讀報紙,只能汲取信息中心,代表自己所在的階級利益的價值觀,很少會一覽全局,各個階層的信息都能攝取,且站在各個階層去通盤考慮。因而最理想的媒體是,我只給事實,價值的判斷交給讀者。就像「紐約時報」,素有「grey lady」一說。嚴肅高冷,行文一定繼承古希臘文學基因。者就決定了讀者世界有一定自主價值判斷能力,且段位較高。如「民主」這個命題,當國民的素養沒有培育到一定高度,民主帶給國家乃至全人類的只會是蠅頭小利或鼠目寸光。畢竟,多數人並不是聖賢,並不願站在全人類生生不息的立場,並只願解決一時或只見到一時之不便或不利。

柴記的「看見」還是站到了價值觀的某一個面,還是帶入了價值判斷,還是鋒芒畢露,這顯然對於青年和大眾是一本好嚮導。

「看見」讓讀者看見的是這個世界不完美的這麼真實又具體。甚至讓揭露真相本身成為一場人性的挑戰。其穩準狠的逼問於揭發,讓人拍手稱快。

最後了,夜深了,該睡了。新年願望是讀12本書,不囫圇吞棗,邊讀邊思考邊紀錄邊分享,使之成為自己的一部分。第二本是十年前曾經寫過註示的「心經」,十年後來重讀於重新作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讀書札記----讀柴靜的「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