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都没有,谈什么热爱?

仪式感都没有,谈什么热爱?_第1张图片
把热爱先做出点仪式感来

七夕晚上,我在一家面馆吃饭,坐我隔壁桌的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和她两三岁的儿子,我注意到他们的饭菜已经上桌了,但是并没有吃,好像在等人。过了一会儿,一位男子走过来坐下,他们开始吃饭,等我再抬头看向他们的时候,女人的手里多了一朵鲜艳的红玫瑰,她把花放在鼻子前嗅了嗅,满脸的陶醉。

对于女人来说,爱情需要有仪式感。情人节的礼物、生日的惊喜、纪念日的浪漫都值得期待,爱到深处步入婚姻一定要有婚礼仪式,因为爱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需要仪式感去承载。亲情、爱情、友情的表达都需要有仪式感,扩大它的外延,假如你热爱某个事物,你的热爱是抽象的,但是行动所造成的仪式却是具象、可感知的。

假如整天说自己热爱瘦子的人生,但是从来不运动;假如向往做梦想的事情,但从来没意识到工作之余还是在刷手机的枯燥无聊中度过。假如你真的热爱,就要开始行动,先营造出一种仪式感。

上周六去听了一位美籍华裔女性Joy Chen的人生分享会,她提到很重要的一点,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她自己的职业经历就是很好的佐证。20多岁时是一名房地产开发商,31岁时成为洛杉矶市副市长,后来因为写博客指导中国青年的职业发展成为全球化企业精英猎头,再后来她成为作家帮助中国女性实现梦想。

Joy在回望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把每一次事业转折都视为一个重要的节点,所有的节点串联成一条主线,那就是Joy对自己的清晰认识和对梦想的坚持。她说她真正热爱并擅长的,是连接人和想法,所以她经常开party去连接人,在美国文化中,开party就是一种很常见的仪式。也许当Joy还默默无闻的时候,没人会觉得她做的事情有多了不起。但对她自己来说,这些事情都成为她实现宏大人生价值的若干个具有仪式感的时刻。

大多数人的生活没有Joy那么轰轰烈烈,都是在白开水一样的平淡中度过。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的事物,可你拿什么来证明自己对某个事物是热爱的?如果只是停留在嘴上说说而已,或者沉醉于静静躺在表格中爱好那一栏的几个字,那你就没有资格说热爱。

只说不做和只想不做都无法让人看出你的热爱所在,喜欢的事情就应该努力去实践,哪怕刚开始需要做作的仪式感。

有朋友每个周末做出美味的事物,把挑逗味蕾的照片晒到朋友圈,引来一片流着口水的点赞;有朋友去健身房运动,坚持打卡、晒出大汗淋漓的照片;有朋友出去旅行,坚持每天写日记晒出美美的风景照;还有朋友每天记单词,打卡晒成绩。这些行为方式,也许一开始会出于寻找存在感和虚荣心作祟,只为了获得浅层次的满足,但如果渐渐成为一种仪式之后,其实它们就会内化成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蓝铭哥是我接触过的一位健身达人,他就是那种坚持每天打卡健身的人。打卡会让人的生活产生一种仪式感,很多人会借助一些运动软件比如咕咚、Keep来记录自己的运动过程。但蓝铭哥做的不只是记录,他告诉我,为了配合健身他拒绝吃一切高热量的食物,每天都要吃鸡胸肉,还特地从国外购物网站上买蛋白粉喝,这些食物能帮助他增加肌肉。打卡的仪式感让健身融入了他的生活习惯,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谁还能说他不热爱健身呢?

说到仪式,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或听说过,信教徒在用餐前的祈祷,还有穆斯林教徒朝圣的跪拜,这些宗教性的仪式营造出的是庄严和虔诚。也许事情本身很枯燥,但仪式为它增添了意义。

联想到做瑜伽,我以前特别不理解为什么要花那么长时间闭目静坐、调理呼吸,后来慢慢发现,这样一个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举动其实是帮助我们静下心来,真正领略到瑜伽的魅力。

这也说明当前很多APP都设置签到功能不是没有道理的,它的目的是培养用户对产品的粘度,但是也在无形中造就了个人的习惯。社交网络上,大家都很活跃。了解一个人,就看他关注些什么。一次两次的分享、打卡说明不了什么,但长时间的坚持就能说明问题了。

当一件事坚持做到具备了仪式感,那么它也成了你的生活习惯。对于热爱的东西,如果连做的仪式感都没有,又怎么谈得上热爱呢?

仪式带来的是可靠的安全感。有时候,一些所谓的仪式会让你更加重视生活,愿意把单调普通的事物变得不一样。

因为有了仪式感,似乎自己对生活有了控制力,也足以向外界证明,你不是随波逐流的那种人,也不是毫无热爱的一个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仪式感都没有,谈什么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