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成就了文化,抑或文化影响了语言?

语言成就了文化,抑或文化影响了语言?_第1张图片
茉莉李

语言与文化,如同鸡和蛋的关系。到底是语言影响了文化,还是文化促成了语言?我想二者皆有可能。

文化的基石是人。如果文化是朵花,脱离了人空谈文化,那朵花是一朵塑料花。湖南人促成了霸蛮泼辣的湖湘文化,北京人促成了大气厚实的北京文化,苏浙人民促成了温润细腻的吴越文化。

如果看看对应的方言,会发现语言风格与本地文化极其呼应。湖湘方言利落,快言快语。北京话敞亮,直诚。苏浙话软糯,极富音韵感。

语言好似文化披着的一件外衣。换回来说,文化成了语言的载体。而文化的载体是人,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是这些生命所经历的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么说来,语言最终是人成就的。

人有不同性格,所以语言有不同风格。

国人含蓄,内敛,所以中文讲究含蓄美。往往前面铺垫一大堆,关键的信息摆在句子最后面,犹抱琵琶半遮面。国人说话讲究委婉,点到为止,也是含蓄文化。

英美文化正好相反。他们要的是开门见山,不要遮遮掩掩。结果摆在前面,铺垫背景摆在后面。

国人好铺陈,西方重推理,所以中文极具重叠与铺陈之美,而英语具备简洁与逻辑美。

以上,是为文化促成了语言。

至于语言成就了文化,则更加直接。文以载道,文字承载了儒释道,一代代传承着中华文化。

语言,是无声的文化扩散器。

短短一句你吃饭了吗?是农耕社会朴实的乡土文化。

英语一句How are you?字面意思是你好吗,其实承载了与吃饭问候同等的社交功能。

有些语言,根本不能按字面意思翻,只能传递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

文字在口口相传中强化了文化认同。

往往在异国他乡听到自己的母语,一股亲切之情油然而生。熟悉的语言瞬间成了对抗异乡文化冲击的强大力量。

不管是文化影响语言,还是语言促成文化,其中都需要人的参与,人是催化剂。

语言学上有一个第二语言习得的术语。人总是只有一个具有统治地位的语言,第二语言,虽然大体与第一语言旗鼓相当,但一定在思考力层面逊色一些。

简单说,人有且仅有一个思维语言。他进行深度思考的时候,只能用这个语言,这就是他的母语。

有一些孩子在年幼时辗转多个语言国家,在最需要建立优势思维语种的时候,各个语种打架,分不出优劣,结果悲剧了,那个小孩要面临失语言的境地,因为他的优势思维语种一直没有建立。

优势思维语种的建立,是一个浸染在当地文化中不断巩固的过程。

如果一个老外不懂中国的客气文化,谦虚文化和官本位文化,我很难说他的思维语种是汉语。

相反,如果他对中国文化烂熟于心,哪怕他分不清拼音中的四个声调,我也认为他用中文进行思维的能力更强。

以前上翻译课,姚老师总强调要避开英中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的思维陷阱。可见,把握不同语种背后的文化与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我前后学了近七年高级英语,也在外企待了多年,但建立英语思维仍旧不易,归根结底,我没有在年幼时浸染英语文化,并建立英语思维优势。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言成就了文化,抑或文化影响了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