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今天你运动了吗? ——关于大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的调查
2017-07-02 中国石油大学报
随着本年度体质健康测试告一段落,操场上运动的人数又恢复到人影寥寥,与运动相关的话题似乎自然地退出了学生们日常的学习生活。
但生活中体育运动的“缺席”到底会有怎样的后果?“身体素质”这个停留在纸面上的词为何会引起社会针对大学生的讨论呢?
心在驰骋,腿迈不动
“无体育,不清华”的清华大学宣布的“将游泳与学位挂钩”的新规定,将全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随着我校下半年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开展,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也同样受到了普遍关注。
《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与2010年数据相比,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据支付宝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针对全国4000余所高校及职业院校的1000多万在校生账单联合统计结果中,运动及户外相关用品的消费位居前五,在校生似乎挺愿意为体育用品买单,全国学生的体质健康统计数据似乎与学生乐于运动的现实有着极大的差距,到底什么才是真相呢?
记者就运动相关的问题对校内的不同人群进行了问卷及实地采访。根据调查结果,在对清华新规定的看法上,超过55%的受访者表示该规定的产生是可以理解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2015级王同学说:“学校这样做也是好意,希望督促我们锻炼身体、克服惰性的同时,也能学习新鲜事物。”
可见,对于校方强制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方面,多数人认为体育锻炼是必要的。但与该问题表现出来的“运动意识良好”的印象形成明显反差的,在有关受访者本人“是否有运动习惯”的问题上,仅有43%的人表示平均每周会参加一次及以上的体育运动,其中相当一部分受访者的答案是只有体育课才会运动。《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20-29岁人群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仅为13.7%,而20岁及以上人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为14.7%。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受访者们对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基本是了解并持支持态度的。但是学生们对于规定的理解似乎也只停留在意识方面而没有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有运动的想法,没有实际的行动”是多数受访者的形象概括。“总会有种种原因说服我不去锻炼。”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5级张同学这样对记者说,而她恰好是认为新规定可以接受的受访者之一。
是什么“制止”了运动
在调查过程中,受访者所描述的不去运动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没动力,没氛围,没时间,嫌麻烦。
“实在是坚持不住。”机械工程专业2014级吴同学表示,“偶尔去跑跑步倒是可以,但是坚持不了几天。”而国贸专业2014级杨同学头疼的则是她的减肥计划总是一个月不到就宣告作废,“总是看不出有什么效果,也就继续不下去了。”
比起自己一个人,希望寻找运动的盟友相互监督,似乎是多数人的心声。据《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20岁以上人群中,61.7%主要是和他人一起各种形式的运动活动。环境工程专业2013级的郭同学刚入学时,立志要在大学好好锻炼,塑造强健的体魄,可惜事与愿违,“同宿舍的人没课的时候都只‘宅’在宿舍,根本就没有运动的积极性啊。”说到这里,他的舍友忍不住反驳道:“宅,是因为我没有想到要去运动,要是你愿意带我,我也是很乐意和你一起去锻炼的。”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当前很多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是以“宅”为主,长期不运动,怕累怕出汗,导致大学生体质较差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4级的董慧颖同时兼任文学院学生会,文学院心理协会,校青协等5个社团的骨干成员,同时还担任班级干部。“实在是没有时间和精力,社团和学习都已经喘不过来气了,有时间我更乐意睡上一个懒觉。”在社团与学习的双重夹击下,社团积极分子难以有时间参加体育运动也是校园中的常态。
除了以上三类受访群体给出的看似合情合理的原因之外,还有部分受访者表达了自己“特殊”的理由:“运动结束后还要去澡堂洗澡、洗衣服,太麻烦了!”这样的说法似乎是在为懒惰寻找借口,但赞同这个原因的受访者接近总受访者人数的20%。
由于难以在短期内体现效果的特点,体育运动很容易让人丧失动力,最终导致计划不了了之。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于涛教授说:“要想维持好的身体机能就得靠平时的体育锻炼。年轻的时候体育锻炼的效果可能不太明显,但是等到年老,不注意锻炼身体的人往往会更容易生病。”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高嵘则认为,由于教育观念的偏颇和应试教育的压力,学校领导、老师及家长的体育意识淡薄,导致体育教育长年处于“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16年调查结果显示,59.6%的受访者认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仍在,学校“重智轻体”倾向突出。
运动减少,则身体素质下降,那么“身体素质”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词究竟是怎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呢?
“能明显感觉到身体不舒服很容易疲乏和生病,很影响学习效率。”在羽毛球室大汗淋漓的羽毛球协会会长陆忠泰描述他所认为的身体素质。对于他而言,“更重要的是养成运动的习惯,坚持下去也是为上班后打下身体基础,不至于加个班就猝死了。”快节奏的生活、长时间的加班,2016年35岁以下青年猝死岗位事件的频发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身体素质的确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又切实地反映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内外协同,助力运动
2016年4月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高嵘在一次公开采访中表示体育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一方面,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是未来幸福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如促进人格的健全,培养一个人刚毅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2016年9月发布的《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中关于规划目标也明确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青少年体育素养普遍提高,参加体育活动意识普遍增强,普遍学会一项以上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普遍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文学院毛思敏老师曾在课上惋惜道:“在大学的时候,最后悔的就是没有培养出一个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对于兴趣有限的人来说,浓厚的运动氛围才是他们的带动者。在采访过程中,表示自己经常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受访者仅占总人数的18.3%,但是约有60%的受访者表示想参与活动却苦无途径。可见,目前的运动氛围还不足于让有意愿参加运动的人动起来。
舆论造势、紧跟热点,才能在如今多元化、数字化的时代高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兴趣。《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应增强青少年体育素养,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宣传先进教育理念、人才观和健康观,积极营造以参与体育运动和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个人发展理念和社会舆论氛围。更多地利用媒介制造体育热点,才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及运动相关的话题中来。
及时准确的检测也是督促学生加强运动的必要手段。记者在我校大三年级体测期间连续三天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部分申请免测的学生在大一大二有强制体育课的时候,并没有申请过免测。一位微胖的男同学是这样说的:“前两年体测的成绩是要折算进期末成绩的,本来上课学得就不怎么认真,体测一千米再拉分,这分数就没法看了,大三体测跟成绩无关,也就无所谓了。”根据课程安排,学校在大三年级并没有继续安排体育课,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从加入考试成绩转化成为学校提供参考数据统计,失去了检测意义的体质健康测试成了纯粹的“应付差事”,这一扭曲的认知也直接体现在数据上:据体育教学部提供的数据来看,同一届学生大三年级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相比于前两年呈现断崖式下跌。
一年一次的体质健康测试因为次数少、严肃度低、强度大等原因颇为学生们所诟病,而体质健康测试除了在收集全体数据等方面具有优势外,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帮助有限,因此体育运动检测日常化势在必行。
体育运动的日常检测之前主要存在不能够准确到个人、不能精确时间和强度的问题,而今发达的信息数字化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如清华要求学生参加跑步锻炼,并且要“刷脸”3次完成打卡;武汉大学通过一款APP对本科生的环跑进行核算,考核计入体育成绩的20%;我校今年采取的“扫码体测”的方式等都能够满足日常监测的需求。
参照常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已经采取的“刷卡进操场”“定时运动”“人工签到”等手段,通过学生卡、刷卡刷脸机器和校内数据联网的联动,未来对学生运动时间、地点、强度的实时监测是很可能实现的,而学校在建的体育运动数据库也将在未来为每一位学生实现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参考方案。
强健的身体素质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今天,强化锻炼意识,增加运动量似乎成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忽视的一点,毕竟我们需要健康的身体陪我们看看世界。
运动,运动,从今天开始!
厉害了!
我的体测二维码
体质健康测试一年又一年,今年有没有“亮”到你的眼?第一次见到我校体质健康测试准考证竟然是一式四份的二维码!
原来二维码需要监督考试的体育教师使用专门的软件进行扫描。在每一项测试开始前,教师扫描待测学生所出示二维码,进行信息比对,无误后考生进行测试,成绩由教师输入通过网络上传至数据库中。
那么为什么要用二维码呢?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心主任尤洋向记者解释说,使用二维码主要是考虑以下四点:
一、公平:由于往年是人工录入数据,数据产生过程中不可控因素过多易产生不必要的误差。而使用移动APP进行体质健康测试采取的是教师全程负责制,数据由测试教师现场实时上传,能够充分保障学生测试数据的准确、公平。
二、及时:体质健康测试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综合评价,其结果一方面能够指导学生科学健身,另一方面也能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人工录入数据导致测试数据评价反馈时间普遍较长,数据的“指导性”不能够有效发挥。
三、便捷:虽然增加了学生网上注册这一环节,但是测试组织的灵活性明显增强,有利用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进行调整测试项目及测试时间,也方便了监测教师数据统计。
四、简单:缩减测试流程,往年许多需要统一审批的事项在测试现场即可解决。如:免测申请,往年学生需要跑很多个部门、走很多流程,现在学生提供相应的证明,测试现场监测教师通过APP即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免测申请。
这也是体育教学部针对2014年新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新变化、新要求,对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及考核办法进行针对性调整的需要(将体能练习纳入教学必选环节,将800/1000米测试指标作为大学体育课通考内容)。从测得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调整对提升学生课外锻炼意识,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见图1),三年间我校体质测试及格率提升了17%。
图一
尽管我校学生整体上体质健康水平提升了,但是仍存在学生力量素质较差及主动锻炼意识有变差趋势的新问题(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2014~2015学年学生及格率下降出现在大三,而2016~2017年从大二上完体育课就开始下降了,一方面说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措施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确实起到了应有效果,反过来也似乎说明大一、大二形成的体育锻炼意识尚未转化成锻炼习惯,学生的良好的身体素质获得更多的是来自于体育课程压力。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图二
目前体育教学部正在解决数据准确性问题,当数据库形成规模具备一定公信力,就可以采取一定激励或强制措施对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进行干预。如评选最有力量的班级、最能跳的班级、最能跑的班级、身材最好的班级等等,同时也会找出相对差的班级,采取强制措施进行,哪方面有问题就练哪方面。
二维码准考证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暑期开学后,二维码准考证就可以和教务系统对接照片等信息,体育教学部致力于让体质测试系统能更准确、更人性化,能够更好地为我校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尤洋表示:“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最根本目标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让测试数据‘活’起来,施于一定的干预手段使学生主动走下网络、走出寝室、走向操场。”
学生记者:姬梦珠 田继元 王艳阳
编辑: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