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读一本专业书,怎么做到的?

01缘起


核聚的公众号推送过一篇文章,他有一个中文系的朋友需要读很多理论书籍,向其抱怨完全没有时间读书,于是核聚说,中文系可以看很多小说,岂不是很享受,那中文系姑娘面露难色,其言下之意,读那些生涩的理论一点都不享受。

这一点,我真的是感同身受,因为我本人学习法律专业,可以有机会看很多奇奇怪怪的奇葩案例,但是,基本没有时间,大多数时间都被生涩的理论包围,我的内心真的不喜欢看,而且一直没有得到如何学习的法门,另外,我感觉自己理论功底很差。话说回来,看到这样的题设,我是真的很能理解中文系姑娘的心情。

这时候,核聚说,那有何难,一个小时就可以读一本。我猜中文系姑娘的内心肯定是震惊的,WTF,怎么可能,这么难的理论一小时就能读完一本。看这篇文章的我,就是这个想法,刚好最近在写论文,需要看参考资料,如果一小时能够看一本,那简直是要走上人生巅峰的节奏。可结果,核聚说只要半小时就够了。

下面我们来重温一下,他是怎么做到的,看看对于我这个法科生以及作为读者的你是否有借鉴意义。可略过这部分,直接看第三部分核聚的总结。


02操作步骤


总共有15个步骤:

1. 浏览目录+提炼关键词,大概花了几分钟吧。

 2. 询问能不能做标记

3. 思考书名有没有内涵,分为两种情况,有人是胡乱起名字,而有一些则是绞尽脑汁取名,判断为后者。

 4. 书名有内涵,意味着包含了作者最重要的高度浓缩的思考,得出书名就是关键的结论。

 5. 分析书名,所有书名都包含有一个问题,作者究竟在关注什么问题?如果一本专著没有讨论问题,或者没有讨论最突出的问题,那就不算专著,只能是文集。于是,打算去找找看这个人想要研究什么问题。

 6. 找到了书的核心问题,并且认为,书名就是答案。不过光是这样,只有空洞的概念,太抽象。

 7. 去书里找最关键的句子,来回答刚刚的问题,必须要找原话,不能是自己模模糊糊的感觉。现在还不到总结观点的时候,现在就是要如实看,如实观照,不看原话,匆忙总结,很容易歪曲作者的意思,还自以为自己读懂了。

8. 分析如何找关于核心问题的句子的思路,作者会有很多相关的话,但要找最关键的句子。

9. 略去个人经历,略去其他作品内容,却去历史部分,找到了一段相关的话,边读边总结,认为,这个结论很容易理解,没有什么独特之处,要继续找更关键的句子。

10. 再结合书名,快速切入相关章节,找到关键句子,就是关键概念的定义。但这不是结束,还需要了解为什么研究对象和这个关键定义有关联?要找到原话。

11. 找到了有理有据的原话,光有作者的核心观点还不行,还要找找别人的观点比较,圆众家之说。

12. 于是果真找到其他人观点。

13. 关键问题、核心观点找到再重新梳理一下。先摆出问题,给出第一次找到的答案,这也是一个角度;但还需要找到特殊性,于是可以看看别人的观点,最后,看看作者的观点,并讲述原因。

14. 最后,我们读者是什么观点,作品反映出了每个时代都会面临的根本问题。

 15. 结束。


03核聚总结


刚刚的操作步骤借用了理工科的套路,也是人的思维的最基本的套路:

第一,书籍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最重要的问题只有一个。

第二,对于这个核心问题,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最重要的观点只有一个。

第三,对于这个核心问题,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样的观点?根据是什么?

第四,两相比较,哪一方的观点更有道理?为什么?

第五,作为读者,你怎么看?最重要的判断只有一个。

这样读一本书,你未必读的很快,但读书会让你变成侦探,围绕核心问题,不断找线索,找证据,最终发现答案。

其效果,完全可以用来写书评、作报告。细节部分,再根据主题内容做补充,若以后需要写论文,再回头查阅。

此方法可用于速读也可用来精读。所谓精读就是针对一章一节,一个段落都可以用这种提问方法,挖掘到深刻的部分,并且将事实、概念和问题在大脑中连贯起来。

经常这样读,会越来越快,而且会越读越有趣。


04该读书法的使用限制


不适用于太经典的书,比如《道德经》,但可以用来查阅。如果是核心专业就必须钻研、必须啃才行。

我个人认为也不适合读教科书。


05我的看法


这篇文章回答了我开头的疑问,对我这样的法科生其实很有借鉴意义。

大量阅读,又能找到核心观点便是专业研究所必须的。

最近在写论文对于这种方法更是深有体会,一个人会读书,估计文章也写的不差。因为写论文的要求就是刚刚几点。

上次答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讲5分钟,阐述三点:第一问题是什么,第二核心观点是什么,第三怎么分析论证的。

一篇论文,一本专著,如果不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那按照严格的学术标准就不是一篇好文章,学术难就难在很多时候这些窍门我们总是很晚才知道,而懂得的人,那些能够写出这类文章和专著的大家早已经过了新手阶段。

他们完全无法理会我们的这种痛苦,有时候他们批判我们,有时候批评我们不用功,然而,他们不懂我们的苦,而我们更是由于害怕被骂,害怕被鄙视总是绕开这些专家。恶性循环。

同龄人当中有没有通透的人呢?答案是有的,但这些都是秘密,都是宝藏,轻则关系到学分,重则涉及到评奖,保送,等等,因此,优秀的人带着他们的秘密从此一去不返,而平凡如我辈就自我麻痹,自我安慰,我做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就好。我没有读书的天赋。于是在一片混吃等死的氛围下,刷剧、逛街、看综艺,沉迷朋友圈不能自拔,早已忘记,我们的内心其实也幻想过成为一代学霸,也曾废寝忘食在青春岁月里为理想和专业努力。

说的有点远了,说回来,人的觉知真的有差距,有时候是不知道瞎忙活,忙累了,突然看到秘籍却已经耗光了所有的热情,不愿意再去努力践行。极知极行的配合才能打造最辉煌的传奇。不过,好在这些方法还可以用在工作中,趁韶华还在,趁勇气尚存,将认知用践行打造一次自己的神话。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半小时读一本专业书,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