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太原街头小巷的记忆—海子边街

海子边,位于太原市文瀛公园之东,与公园仅是一墙之隔的那条街巷,就是海子边东街。“海子”是太原的方言,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水潭、水池、湖。早年,太原的海子不少,有“海子堰”、“南海子”、“西海子”、“新南海”等。因为和繁华的柳巷相连而成为一片热闹的商业集市;因为和风流六百载的文瀛湖比邻而居,不免沾染了些许文气。

寻找太原街头小巷的记忆—海子边街_第1张图片
海子边东街

它与太原市儿童公园仅一墙之隔,没有咄咄逼人的商业富贵,只有平易近人的市井小贩。每逢下雨,雨水由东向南汇集逐渐形成的两片积水潭,大点的叫圆海子,南头小的叫长海子。顺理成章,海子旁边的街巷也就被称为“海子边街”,人们叫得顺口了,无形中还“偷工减料”的去掉一个字,改为海子边了。以儿童公园正门(北门)为界,将海子边分为东、西两段,故又分别称之为海子边东街、西街。

海子边明朝时称海子堰,海子边东街的得名,正是因其在海子堰的东边。这一带,传说最早叫做金鸡岭,是一片濒临海子堰的土丘,亦是太原城内唯一的一块高地,当时这里黄土漫漫,绿树红花,每逢朗朗晴日,总是最先接受阳光沐浴,最后与夕阳告别。更因整日金光普照,远处眺望仿佛一只金色雄鸡侧卧水旁,故名金鸡岭。那时的金鸡岭还很落魄,人烟荒芜,在史料里连容身之地都找不到,和“繁华”、“兴盛”这样的字眼自然是扯不上任何关系的,但沧海变迁似乎在瞬息之间就颠倒了曾经过往的历史。

寻找太原街头小巷的记忆—海子边街_第2张图片
文瀛湖

清代中期,太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富泽的城市,人口骤增,商贾纷沓而至。当年城中的金鸡岭一带,民居稠密,买卖兴隆。于是,岭名演变为街名,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至民国初,金鸡岭繁华异常,人来人往,黄土漫散,早无当年岭的痕迹。而与金鸡岭相邻的海子堰,却因城中雨水污水年久集聚,有盛无竭,这样,金鸡岭又更改为“海子边”。当时的海子边,就是一个环绕“海子”的半圆形街巷,和现在的样子差不多。

因为自古和钟楼街、桥头街、柳巷等富庶的商业街血脉相连,海子边从商成了必然的选择。明清时期,晋商票号纵横宇内、汇通天下,晋商精神也随之广为传扬。清代时,许多有眼光的商贩们把摊点设在了海子边,小巷从那时候起就响起了悠长的吆喝声,那声音拖曳着,在蜿蜒的市井里迂回缠绕,余音至今还没有消散。解放前,海子边东边是经营小本生意的,西边是老百姓的文化娱乐场所。

寻找太原街头小巷的记忆—海子边街_第3张图片
儿童公园

那时,海子边周围没有栅栏和围墙,杂草横生,树木萧条,文瀛湖的水很浑浊,遍地垃圾。湖东岸,多为卖地方风味小吃和生活品的小商铺。卖糖葫芦的、炸油糕的、炒灌肠的、烙大饼的……林林总总的店铺多达二三百家。最吊人胃口的是榆次陈家卖的炸油糕,一到晚上大油灯一点,油锅一开,黄澄澄、香喷喷的黄米枣泥馅油糕一吃,甭提有多解馋了。

海子边西岸,是文化娱乐场地,曲艺杂耍盛极一时。除了刮风下雨不好的天气外,每天卖艺说唱的摊位有二三百个。天刚擦黑,远远望去,人山人海。唱小曲的、变戏法的、拉洋片的、打快板的、唱晋中落子的、耍魔术玩西洋景的以及打卦算命的,就像老北京的天桥,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一直持续到晚上八点多,方才人去摊空。

寻找太原街头小巷的记忆—海子边街_第4张图片
儿童公园

上世纪80年代后,海子边站到了潮流的前沿,两边卖时尚服装和朦胧歌曲磁带的摊位很多。改革开放前期,太原盛行的港台流行歌曲大部分是从这儿传唱出去的。当时邓丽君的《一帘幽梦》风靡了整个太原,学生们一放学,就跑到海子边听。以海子边、桥头街、柳巷一带为龙头的太原市商业圈发展起来后,加上清和元、认一力、益源庆、双合成、六味斋等老字号的云集,这里成为太原市著名的黄金地段之一,还一度成为太原市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和商业大腕的摇篮,许多人正是从这里起家走向成功的。

海子边虽然居于闹市,但很内敛,多少年还是老样子。“无数的人,在这里进进出出,就像在自家的后院一样,轻松自在,亲切随和,没有芥蒂”。许多老太原说,或许,这正是海子边招人待见的原因吧。

岁月悠悠,变换的是人事,不变的是物事。海子边街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静静地记录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找太原街头小巷的记忆—海子边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