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社交产品的理解

之前有过一段时间几种体验了一把社交产品。简报如下:

spot产品初体验

探探产品初体验

多闪产品初体验

吱呀产品初体验

耳觅产品初体验

昨天看了刘飞老师对社交产品的理解,那我结合刘飞老师的观点说说的我自己的几点看法。

刘飞老师的陌生人社交的核心问题

1.用户量

社交产品是一个单边启动的产品,对用户量要求极高。

想想如果用户量少,你打开匹配很多次,刷了「身边的人」一遍还没找到自己喜欢的,用户就自然流失掉了。这属于用户需求未被满足而流失。

用户量大,用户能匹配到相应的人,却难以解决用户留存问题。坊间传言的梗是:在一个社交app聊得很嗨,嘿,我们加个微信吧,用户刺溜就走了。这是属于用户需求被满足而流失。

非常同意刘飞老师说的直线救国的做法,做陌生人社交如果需要解决留存问题,就必须赋予产品其他属性,如:内容、工具。很少人整天有匹配别人的需求的,所以从某种程度说,陌生人社交是一个痒点需求。

2.匹配效率

每个产品都有其固有的调性,这个大抵是公司负责人决定的。由于公司负责人制定的产品策略的不同,吸引的用户群体不同,而导致产品调性不同。如果一个用户群都有其明确调性,那么陌生人社交的匹配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豆瓣上都是文青,一罐都是00后、雪球都是投资者、即刻都是沙雕网友。有一定共性的人会更容易吸引。

还有一点提升匹配效率的是:帮助用户快速冷启动人设。通常我们在网络接触一个陌生人,就会从他的账号痕迹挖掘他的人设,从而找到共同话题,开始聊。探探:照片+自己选定的描述;即刻:用户发的动态+学校+星座+职业;豆瓣:看过的书和电影;社交鼻祖微信:「陌生人可查看的的十条动态」这一点非常重要,一个用户在一个产品内没能建立自己的人设,别人是很难撩你或了解你的。

3.真实性

其实真实性算是社交匹配效率的一个子类,但是由于他很重要,需要单独拿出来。很多社交产品,新手冷启动的时候往往需要你填写出生日期,性别。这个方便打上原始的人设,年龄与性别。只有这两点真实才能便捷的匹配对应好友。体验下来,各个社交产品其实有意无意提高了地点社交的权重,微光:会显示你的同城好友;soul:会优先匹配跟你地点相近,而且这个可以自己调整,如果你老是跟重庆地区的人聊得火热,那么重庆地区的人就会跟你优先匹配(这是出于共同话题的考虑,把这个匹配机制考虑进了算法里面)。由于产品的用户真实,用户就会一次又一次信任产品从而留存下来。

4.产品的负效应

这个跟用户量是相违背的。一个产品的用户量提升到一个阈值的时候,就会吸引形形色色的「产品蝗虫」其实这些人都不是怀着陌生人社交的需求来的,这些人是怀着收割流量的的需求来的。像微信做到这样一个体量,就孕育了一大批微商、自媒体运营。这些个体如果强大起来,对用户来说是有伤害的的。如微商在朋友圈发广告,其实伤害了你正常使用朋友圈的体验。如探探里面有很多虚假广告营销,骗财骗色,也伤害了你正常匹配的体验。社交产品对于负效应和用户量来说需要做一个平衡,需要满足一定人群的需求,也需要考虑用户的体验。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深渊,微信就是这样一个在悬崖上走的产品。

最后聊聊现在的社交市场,直接做社交已经行不通了,面前有两座大山:微信和陌陌探探。微信现在已经不是单纯的社交工具了,而是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下面护城河有1.公众号平台的内容消费者和生产者。2.依附于微信体系下的一众微商。3.微信体系下的小程序生态4.微信支付 想要击倒微信之前想一想怎么让用户脱离这些服务换用你的产品。

而击倒陌陌探探你需要巨量的用户,改变用户心智。如果你没有一个突出的产品创新,难以吸引用户换用产品。

所以说现在的社交集会一定是基于内容、工具,做社交只是一个顺手的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对社交产品的理解)